在工程建设领域,工程竣工结算是项目建设的最后一道关键环节,也是确定工程最终造价、保障建设资金合理使用的重要依据。工程竣工结算审计作为对结算文件真实性、合法性和准确性的全面审查,对维护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及国家利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审计准备、审计内容、常见问题及应对策略等方面,系统阐述工程竣工结算审计的要点,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参考。
一、工程竣工结算审计概述
工程竣工结算审计是指审计机构或建设单位内部审计部门依据施工合同、设计图纸、变更签证、材料价格等资料,对施工单位提交的竣工结算文件进行审核,以确定工程最终造价的过程。其核心目标是确保结算金额真实、合理、合规,防止高估冒算、虚报工程量等问题,保障建设资金的有效利用。
竣工结算审计通常在项目竣工验收合格后进行,是工程造价控制的最后一道防线。审计质量直接影响建设单位的资金支付和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因此必须严格遵循相关规范和程序。
二、工程竣工结算审计的主要内容
(一)审核施工合同及补充协议
施工合同是结算审计的基础依据,审计人员需重点关注以下内容:
1. 合同条款的完整性:包括工程范围、计价方式、付款方式、变更调整机制等是否明确。
2. 合同价款的约定:固定总价合同、单价合同或成本加酬金合同的适用性,以及合同价款是否与招标文件一致。
3. 变更签证的合规性:合同是否对设计变更、工程量增减等情形作出明确约定,变更是否履行审批程序。
(二)审核工程量计算的准确性
工程量是结算金额的核心依据,审计人员需结合施工图纸、竣工图、现场签证等资料,重点核查:
1. 工程量计算规则:是否按照《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 50500)或合同约定执行。
2. 重复计算或漏算:是否存在同一工程量在不同分项中重复计算,或隐蔽工程、零星工程漏算的情况。
3. 现场签证的真实性:签证单是否由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三方签字盖章确认,内容是否与实际施工相符。
(三)审核材料价格的合理性
材料费用通常占工程造价的50%以上,审计需重点关注:
1. 材料价格来源:是否采用合同约定或当地造价管理部门发布的指导价,市场询价是否符合实际情况。
2. 甲供材与乙供材的划分:甲供材料是否在结算中重复计价,乙供材料是否按合同约定调整价格。
3. 材料损耗率:是否超过定额或合同约定的损耗标准,是否存在虚增损耗的情况。
(四)审核定额套用及取费标准的合规性
1. 定额套用的准确性:是否按照工程实际施工工艺选择定额子目,是否存在高套、错套定额的情况。
2. 取费标准的适用性:是否按合同约定的取费类别(如一类工程、二类工程)执行,费率是否符合当地造价管理部门规定。
3. 措施费的计取:脚手架、垂直运输、模板等措施费是否按实际施工方案计算,是否存在虚增措施费的现象。
(五)审核设计变更及现场签证的合规性
设计变更和现场签证是结算审计的重点和难点,需重点关注:
1. 变更的必要性:变更是否因设计缺陷、业主要求或不可抗力导致,是否存在施工单位为谋取利益主动变更的情况。
2. 变更的审批程序:是否履行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的审批流程,变更单是否完整、规范。
3. 签证的真实性:签证内容是否与施工日志、监理记录一致,是否存在虚假签证或事后补签的情况。
三、工程竣工结算审计的常见问题及应对策略
(一)常见问题
1. 工程量虚增:施工单位通过重复计算、夸大工程量等方式提高结算金额。
2. 材料价格高估:利用信息不对称,虚报材料价格或采用市场高价材料替代合同约定的材料。
3. 定额套用错误:故意选择高单价定额子目,或混淆不同专业的定额标准。
4. 变更签证不规范:变更未履行审批程序,签证内容模糊或事后补签。
(二)应对策略
1. 强化审计程序:
采用“全面审计+重点抽查”模式,对工程量、材料价格等关键环节进行详细核查。
引入第三方造价咨询机构,提高审计的独立性和专业性。
2. 加强现场核实:
对隐蔽工程、变更工程进行现场踏勘,核对施工记录与竣工图的一致性。
采用无人机、BIM等技术辅助审计,提高效率和准确性。
3. 严格合同管理:
在合同中明确结算审计条款,约定争议解决方式(如仲裁或诉讼)。
加强变更签证的审批管理,确保所有变更均有书面记录。
4. 利用信息化手段:
建立工程造价数据库,对比同类项目的材料价格、人工费用等指标,发现异常数据。
采用大数据分析技术,识别结算文件中的异常模式(如重复签证、异常高单价等)。
四、结语
工程竣工结算审计是工程造价控制的最后一道防线,直接影响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审计人员需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严格遵循审计程序,重点关注工程量、材料价格、定额套用等关键环节,确保结算金额真实、合理、合规。同时,建设单位应加强合同管理、现场管理和审计监督,从源头上减少结算争议,提高工程造价管理水平。
通过科学、规范的竣工结算审计,不仅可以保障建设单位的合法权益,还能促进建筑市场的健康发展,为工程建设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