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设工程领域,风险分担机制是平衡发承包双方利益、保障项目顺利推进的核心制度。2024年发布的《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标准》(GB/T 50500-2024,以下简称“2024版《标准》”)以“市场决定,自主报价,公平竞争,风险共担”为总体导向,通过系统性重构风险分配规则,实现了从模糊兜底到精细化分类的转变,为工程计价风险的合理划分提供了明确依据。 风险分担的核心原则 2024版《标准》首次将风险分担原则法定化,确立了三大核心准则,取代了旧版笼统的责任划分模式。 责任归属与风险可控原则 2024版《标准》第3.3.2条明确规定,合同风险分配应遵循“谁的责任、由谁承担;谁风险可控、由谁承担”的原则。这一原则强调风险承担主体与责任主体、风险控制能力的匹配性:发包人应对自身提供资料错误、工程变更等可控风险负责,承包人则需承担自身技术管理不足、施工方案调整等引发的风险。例如,发包人提供的勘察数据错误导致的损失由发包人承担,而承包人未复核地质报告造成的后果则需自行负责。 禁止模糊风险条款原则 针对实践中常见的风险转嫁问题,2024版《标准》3.3.1条明确禁止采用“无限风险”“所有风险”等表述模糊的条款。这一规定从根源上遏制了发包人将不可控风险强制转嫁给承包人的不公平行为,要求发承包双方在招标文件和合同中明确风险内容及范围,体现了公平交易的基本要求。 动态调整与风险共担原则 对于市场物价波动等双方均无法完全掌控的风险,2024版《标准》建立了量化的动态调整机制,引导风险共担。例如,明确材料价格波动超±5%、人工价格波动超±10%时,超出部分由发包人承担,阈值内风险则由承包人承担。这种“阈值内自担、超阈值分担”的模式,既尊重了承包人的报价自主权,又避免了其因市场剧烈波动陷入亏损困境。 发承包双方的风险分担边界 2024版《标准》通过清单化方式,清晰界定了发包人、承包人各自承担的风险范围,实现了责任划分的精细化。 发包人承担的核心风险 根据2024版《标准》3.3.2条,发包人需承担七类关键风险,主要包括: 1. 单价合同中除措施项目外的清单缺陷风险; 2. 提供的原始数据、基准资料错误引发的风险; 3. 自身批准的工程变更、赶工要求等导致的费用增加; 4. 法律法规与政策性变化带来的计价调整; 5. 超出约定幅度的市场物价波动风险; 6. 未按约定支付工程价款造成的损失; 7. 其他应归责于发包人的事项。 这些风险均具备“发包人责任主导”或“发包人可控”的特征,符合风险分担的核心原则。 承包人承担的核心风险 2024版《标准》3.3.3条明确了承包人需承担的八类风险,核心包括: 1. 措施项目清单的准确性及完整性风险,无论单价合同还是总价合同均由承包人负责; 2. 总价合同中已标价清单的缺陷风险(暂定数量清单除外); 3. 自身实施方案变化、技术管理水平不足导致的费用增加; 4. 未超出约定幅度的市场物价波动; 5. 自身原因引发的赶工、停工损失等。 值得注意的是,总价合同清单准确性责任的转移是重大变化,承包人需从“按清单报价”转向“按图纸报价”,大幅提升了投标阶段的风险评估要求。 风险分担原则的实践价值与应对建议 2024版《标准》的风险分担规则重构,对工程建设各方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带来了显著的实践价值。 从行业影响来看,这一原则体系强化了发承包双方的主体责任,弱化了行政干预,推动工程造价形成机制更贴近市场实际。通过明确风险边界,有效减少了因责任不清引发的合同纠纷,为项目全周期造价管控提供了稳定预期。 对发包人而言,需提升招标阶段清单编制质量和造价管控能力,审慎拟定合同条款,避免因资料缺陷或约定不明承担额外风险。对承包人而言,必须转变投标策略,加强对图纸、清单的复核力度,充分评估措施项目、市场波动等自身承担的风险,在报价中合理计入风险费用。 结语 2024版《标准》确立的风险分担原则,以“责任清晰、可控归责、禁止转嫁、动态共担”为核心,构建了科学合理的风险分配体系。这一体系既与国际工程计价惯例接轨,又契合我国建筑市场发展实际,为实现发承包双方的公平博弈、保障工程建设高质量推进提供了重要制度支撑。在实践中,各方需准确把握原则内涵,严格落实风险责任,推动工程计价活动向更规范、公平、高效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