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 首页
  2. 造价论文
  3. 内容

采购审计:全过程42 个高频问题汇总(清单)

采购是企业资金流出的第一道闸门,事关产品质量、事关供应保障,更事关成本管控和利润增长,理应被内部审计列入高风险、高价值的审计领域。

采购管理链条较长,从需求提报到物资处置的全过程中,一些关键风险点往往就藏在流程缝隙、职责交叉和细节疏忽里。结合近年多行业审计案例,梳理形成覆盖全周期的42个高频问题清单,供大家参考,

一、需求与计划管理方面,源头错了,后面全错

  1. 需求提报没预算,直接超部门年度采购额度,事后补审批。
  2. 需求描述模糊,缺规格、参数或技术标准,导致采购物资用不上(如设备型号不对)。
  3. 紧急需求占比高,频繁出现先采购、后补流程,把 “紧急” 当常规。
  4. 多部门重复提报同类需求(如都买打印机),没统筹整合,造成库存积压。
  5. 需求没跟使用部门确认,采购后长期闲置(如检测仪器只用一次就入库)。
  6. 需求没做市场调研,预算虚高,比如按进口设备报价,实际有国产替代选项。
  7. 虚报需求 “留预算”,年底突击采购低值易耗品,堆在仓库等过期。

二、供应商管理方面,全周期都有漏洞,风险藏得深

  1. 供应商准入缺资质审核,没查工商异常、失信被执行人记录,甚至合作 “三无供应商”。
  2. 供应商档案不全,缺联系方式、合作年限、过往履约问题记录,换对接人就断线索。
  3. 关联供应商没披露,比如采购负责人亲属开的公司,悄悄进入供应商库。
  4. 供应商考核流于形式,只填 “合格 / 不合格”,没具体数据(如交货延迟次数),不影响续用。
  5. 单一来源采购没论证,直接指定供应商,理由写独家代理,却拿不出证明。
  6. 供应商退出没流程,有过多次次交货不合格,仍继续合作,没做黑名单处理。
  7. 供应商围标串标,投标文件错别字、报价逻辑一致,没核查出异常。
  8. 供应商绩效结果没和续用挂钩,明明评分垫底,下年度仍中标大额订单。
  9. 新供应商首单合作没试产 / 试供环节,直接签订年度大单,出现质量问题损失惨重。
  10. 供应商系统数据未同步,工商信息变更(如经营范围注销)后仍在合作,未及时排查。

三、采购方式与权限方面,权限乱,管控失效

  1. 多头采购权限混乱,办公室、IT 部、资产管理部都能采购电脑,各买各的没统筹。
  2. 化整为零规避招标,如,把 120 万采购项目拆成 3 个 40 万,绕开公开招标要求。
  3. 采购方式与金额错配,如,50 万项目用询价方式,未按规定启动招标程序。
  4. 紧急采购审批缺上限,比如,100 万的非生产物资也走紧急通道,未核实紧迫性。
  5. 招标文件设 “量身定制” 资质,比如,要求 “近 3 年承接过本公司同类项目”,排除潜在竞争者。

四、采购执行方面,比价、招标是重灾区,合规性常出问题

  1. 比价供应商不足3家,只找2家报价就随意确定,用 “找不到第三家” 当借口。
  2. 比价文件提前泄露,供应商精准报价,多次异常接近底价。
  3. 滥用紧急采购额度,非生产停线急单也走紧急通道,绕开比价。
  4. 采购价格高于市场均价,没说明理由(如未算运费、未考虑批量折扣),直接按高价采购。
  5. 采购数量超需求,如,需求 100 件却买 150 件,多的 50 件积压仓库。
  6. 评标标准模糊,“综合实力强”“服务好” 等主观表述多,无量化打分项。
  7. 中标结果公示不全,只公布供应商名称,不公示报价、评分细节,缺乏透明度。

五、采购合同管理方面:条款模糊留隐患,执行常脱节

  1. 合同条款没写清质保期、违约责任,只说质保”,没明确1年还是3个月。
  2. 合同签订滞后,物资验收了合同还没补签,甚至没合同就付款。
  3. 用旧版合同模板,没更新最新合规条款(如增值税税率变了仍用老税率)。
  4. 合同盖章前没法务审核,付款条件写 “到货即付全款”,没留质保金,后期追责难。
  5. 合同变更没走审批,供应商擅自换材质、改交货期,口头同意后无书面记录。
  6. 涉外采购合同缺汇率波动、跨境物流延误等条款,出现损失后无追责依据。

六、付款审核方面,附单不全、审批漏级,资金风险高

  1. 付款附单不全,缺入库单或验收单,只凭发票就付款,可能付了款没收货。
  2. 发票开具主体和合同供应商不一致,合同是 A 公司发票是 B 公司,三流不合一。
  3. 预付款比例超标,未约定进度节点,如付50% 预付款后供应商迟迟不发货。
  4. 付款审批漏级,比如,只经部门负责人签字,无更知悉采购详情的经理签字确认。
  5. 重复付款给同一供应商,因未核销前期挂账,同一合同付两次款。
  6. 预付款与履约进度脱钩,如,未按 “交货 50% 付 30%、验收后付 60%” 执行,提前付全款。

七、验收与库存衔接方面,最后一关失守,出现资产流失风险或问题

  1. 验收只有采购部参与,没让使用部门、质检部门签字,合格与否全凭采购说。
  2. 验收记录太粗糙,只写合格,没填数量、规格、质量检测数据,后期说不清。
  3. 验收不合格的物资没及时退货,堆仓库忘了处理,既没退款也没追责。
  4. 验收人员无专业资质,检测精密仪器时仅凭肉眼判断,没使用校准工具。
  5. 服务类采购验收缺量化标准,“咨询服务满意” 无具体成果(如报告、方案)支撑。

八、采购后管理与绩效方面,重采购轻管理,价值流失

  1. 未做采购绩效评价,只看有没有买到,不评估 “价格是否最优、质量是否稳定”。
  2. 采购成本分析缺失,同类物资不同批次价格差 20%,没排查原因(如供应商抬价、数量差异)。
  3. 闲置物资处置无流程,超期未用的设备、原料堆仓库,没做报废或折价处理。
  4. 采购档案归档混乱,招标资料、比价记录、验收单散落存放,3 年后审计无据可查。
  5. 未开展采购后复盘,重复出现 同一家供应商交货延迟,没优化供应商或流程。

最后想说,采购是没有理由忽视的审计重心所在!

纵观上面汇总的42个高频问题,其实,核心症结逃不开三点:流程缺闭环、权责不清晰、监管无落地

采购合规并不是 “多签几个字”就能做好,而是每一个环节都能回答 “为什么买、向谁买、怎么付、效果如何”。采购审计发现这些漏洞,就要立即推动堵上,这既是防风险,促合规,更是给企业省真金白银,也是实实在在的利润创造。

回到顶部
请复制以下网址分享
采购审计:全过程42 个高频问题汇总(清单)
https://m.gc5.com/gczj/zjlw/10460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