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 首页
  2. 建筑知识
  3. 内容

超高层建筑7大规划设计要点

超高层建筑7大规划设计要点

入口门厅

从街道进入门厅,再由门厅进入电梯厅,垂直电梯至各楼层,这是超高层建筑中最为普遍的空间流线组织方式。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之间缺乏过渡,没有“中间领域”的概念,在人流集散的高峰期,对城市交通环境的影响也较大。尽管许多超高层建筑都在门厅的艺术处理上颇费心机,设计得非常富丽壮观,但门厅内往往留不住人,形不成公共活动空间,而入口处也常出现人流拥塞的现象。

在出入口界面的处理上,应考虑空间过渡的自然,利用立面虚实、材料质感的变化与立面形象形成对比,形成富有活力的中介空间。所以在超高层建筑的入口门厅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入口门厅,应作到主次分明、尺度得当。在超高层建筑的大型门厅中,设置几个十分显眼的标志,使门厅的巨大感被几个相应的尺度给弱化,让人们能准确的知道自己在空间中所处的位子。

(2)门厅空间的光线、色彩、细部、材质和家具、绿化等应结合人的尺度需要,提供舒适的休憩空间,便于人流的内外转移,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面对面的交流空间。

(3)超高层建筑由于人流量大,容易产生拥挤,门厅空间高度不能底矮,否则会给人们产生压抑的感觉。而层高较高的空间中,柱子一般都会显得过于细长,比例不当。应采用了横向线条划分的方法,对建筑材质进行色彩上的区分,使柱体细长的比例感得到改善。在门厅顶部造型处理时,利用相对空间尺度较大的灯具来统一空间高大带来的失调感,在冷性的现代建筑中营造出人性化的活动空间。

2.立体绿化

由于超高层建筑接地性差,使人们远离地面居住和工作,在钢筋混凝土堆砌的空间里,人们真正感受到环境中最为缺乏的就是绿色。

福斯特设计的60多层法兰克福银行总部大楼,是把自然环境引入超高层局部塑造的典型例子。该建筑为60层,平面布局是一个三角形,带弧度的三边围绕着一个通高的中庭,每一层楼都是两边办公,一边花园。花园有四层楼高,交错而上,为中庭提供了自然通风,并使靠近中心的办公区可以利用自然采光,视线可以透

过中庭看到另一侧的花园及花园后的城市景色。每个办公区都有可开启的窗,在气候适宜的时候可以节约能源。该大厦设计突出了两个主要特点,一是节省能源:二是办公环境与树丛为邻。在大厦的平面构图中采用了三角形布局,中间为贯通全楼的中庭空间。大厦的三边轮流安排三层高的花园,为工作人员提供了舒适宜人的自然生态环境。其平面与立体造型的环境塑造,使其成为具有跨世纪意义的超高层建筑创作的典范。

3.中庭设计

中庭对高层、超高层建筑内部封闭空间的光线、空气、温度、湿度等方面有重要调节作用。

SOM于1979年设计的沙特阿拉伯国家银行大楼,采用三角形平面,服务核心与主体分离并设于西侧,可以减弱西晒。为进一步防止曝晒和风沙,外墙除南立面和东北立面有三个巨大的洞口之外,均为实墙面,实墙的矿棉板和混凝土板之间还设了1英寸厚的空气层,以加强隔热效果。三个巨型洞口其实是三个具有戏剧性的三角形中庭,南侧的两个洞口七层高,朝着老城区和红海方向,东北侧的一个洞口九层高,面向大海。在大楼的中心有一个贯穿整个建筑物的中庭,将三个洞口中庭连为一体,它可促使空气流动,从外墙洞口散热。各层办公室的窗户全部朝向洞口中庭,这样在大楼的办公室与当地炎热的气候间就形成了一个微妙的缓冲地带,体现了典型的伊斯兰内向型空间传统。

1982年SOM在巴林联合海湾银行继续利用中庭来改善内部空间的气候条件,中庭每隔三层一个,绿化的布置和远处海湾的景色为内部办公室提供了怡人的工作环境,中庭在外窗和地面形式上也着力于体现当地的文化传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SOM的这两个银行为高层建筑利用中庭改善气候条件,体现地域特色提供了优秀的设计经验,也反映了建筑师对人性化尺度空间营造的思考。

4.交通体系

超高层建筑的交通体系可分为水平交通和垂直交通,但因超高层建筑的体量巨大,各种功能的立体叠加也使得垂直交通成为了超高层建筑的重要交通体系,电梯和楼梯成为其内部空间中的主要运输设备。

当建筑达到一定层数时,需要对电梯进行分区设置,方能提高效率,将电梯划为若干组,每组分担某个层段的垂直运输电梯,分区设置有分奇、偶层的,有低、中低、中中、中高、高区的。

例如著名的芝加哥100层约翰·汉考克中心,是幢特大型、多功能综合体摩天楼,地上面积约26万平方米,其1~4层为门厅及商业用房,5~11层为车库,12~15层和17~40层为办公间,45~91层为公寓,92~93层为电视台,94层为餐厅。电梯系统在42层处分为上下两大区,高区为公寓区,电梯分设高低两个区,每个分区约22层。低区电梯分四个区,每个分区高约10层。另设两组高速直达电梯,一组由底层直达44层,另一组则直达100层。

(1)疏散楼梯间

在进行超高层建筑平面设计时,对疏散楼梯间的布置时应分析避难人员在火灾时的行动方向,故疏散路线须布置至少两个以上的疏散方向。因此楼梯间应设于平面的各个端部及转折位置,力求充分构成双向疏散尽可能避免袋形走道。人员紧急疏散时,首先考虑的是平时经常使用的流线,故应在电梯厅旁布置疏散楼梯,使平时交通流线和紧急避难流线有机结合。以利于疏散者迅速到达第二安全区域。开敞型前室的防烟楼梯间具有很高的安全性及经济性,又利于消防队用作扑救的辅助,故在设计时宜尽可能将楼梯间靠外墙设置。同时,可以向外开窗,增加自然采光,防止楼梯间内昏暗的光线给人们心理带来的恐惧和不安。

(2)避难层

避难层是指在超高层建筑中发生火灾时供受灾人员临时避难用的楼层,超高层建筑,如果每层高以3m计,一般都有35层以上,如每层居住人数以100人计,一幢超高层少则3-4千人,多则上万人,这么多人要在火灾时依靠几个楼梯安全疏散至室外是很困难的。因此,在超高层建筑中必须设置一定数量的避难层。

避难区面积亦经计算确定,按我国要求每平方米容纳5人计;有周密的引入措施,避难层的防烟楼梯应在避难层分隔,同层错位或上下层断开,但人员必须经避难层方能上下。避难层一般每隔15层左右设置,通常可与设备层或多功能建筑中的空中大堂相结合而设置。在避难层中应设有通讯和照明系统;同时也应设置室内消防栓和自动喷水灭火器,以保护避难层不受火灾侵害。

避难层通透的设置也削弱了超高层建筑外立面巨大的尺度感,让超高层建筑的体量更有层次感,在保证建筑内人们生命安全的同时也丰富了建筑界面。

5.广场的设置

下沉式广场的标高比街面低,以踏步或坡道与街道联系,易于获得轻松、活泼的气氛。下沉式广场给人以环抱的、温暖的、完整的感觉,是闹市中的私密性空间,满足了人们休息的要求,并提供了一个“人看人”的空间。高台式广场高于城市街道,标高差形成广场边界。人在高台上的活动不受交通干扰,是解决人流与车流矛盾的有效形式,并能在喧闹的环境中形成变化的空间,缓解步行的枯燥与单调。

6.休憩设施的设置

底部空间同样需要安排好服务设施与广场景观,同样不能忽视休息与游憩空间的布置。另外,供行人使用的环境设施如座椅、雕塑、游乐设施等的形式和布局应符合使用者的多样性要求,尽量创造亲和感和温馨感,以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因此,底部公共开敞空间并非尺度越大越好,那些贴近人、小而精致的公共空间,往往更能赋予人们安全感、舒适感、亲切感和人情味。

7.立面装饰

超高层建筑整体的美感并非装饰的堆积,而存在与立面上直线和曲线之间比例关系的有机结合。除线条比例外,投射在建筑上的几何状阴影,它赋予建筑立面完整的对比,使空间具有层次感,同时形成材质之间的肌理,在檐柱、墙壁及台阶的细部上展现出新的比例。

如帝国大厦1931年落成之时,加上它顶部高耸入云的61m天线杆,总高达381m,大大超过了319m的克莱斯勒公司大楼。它象征着创造一种使百姓对未来感到乐观的气氛。帝国大厦和克莱斯勒公司大楼两者都有的收顶华冠,采取华丽而有力的装饰艺术派式样,表现出升腾欢乐的效果,造成一种与当时国民经济严重萧条局面强烈的对比。

 

相关文章

回到顶部
请复制以下网址分享
超高层建筑7大规划设计要点
https://m.gc5.com/gczs/jzzs/10326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