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主要由墙体材料的干缩引起的裂缝可采用哪些措施?
防止主要由墙体材料的干缩引起的裂缝可采用下列措施
a) 选用干缩值低的墙材。控制砌墙时材料的含水量(先让材料干缩后砌墙) 。采用低强度砂浆和长度小的砖块,可以避免砖块的断裂,并将细小裂缝均匀分散到各个垂直的灰缝隙中,避免变形和应力集中,累加出现大裂缝。
b) 面积较大的墙体采用在墙体内增设构造梁柱的构造措施。如墙体长度超过5 m ,可在中间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当墙体高度超过3 m( ≤120 mm 厚墙) 或4( ≥180 mm厚墙) 时,须在墙中腰处增设钢筋混凝土腰梁,或设置伸缩缝。
c) 严格控制以胶凝材料为原料的砌块的龄期,不足28 d的不应进入施工现场。如混凝土制品,有资料反映,如果以90 d 的干燥收缩值为基准,28 d 只完成收缩的80 %左右。而且这类砌块,28 d 前含水率大,物理化学变形不稳定,干燥收缩值大,特别是蒸压加气混凝土,出厂含水率有时高达60 %以上。
d) 正确掌握各种砌块使用时的含水率。《规范》规定,轻集料混凝土空心砌块和蒸压灰砂加气混凝土砌块、蒸压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砌块砌筑时的含水率分别控制为5 %~8 %和15 %、20 %以内。因而砌体在生产储存期、运输、现场堆放等
均要防止被水浸湿,雨季还应做好对砌块和砌体的遮盖。施工时,一般提前1~2 d 洒水稍作湿润。砌块含水深度以表层8 mm~10 mm为宜。
e) 除了以上措施外,还可对砌体结构本身采取以下构造措施:
1) 设置控制缝。控制缝的设置位置:在墙的高度突然变化处设置竖向控制缝;在墙的厚度突然变化处设置竖向控制缝;在不大于离相交墙或转角墙允许接缝距离之半设置竖向控制缝;在门、窗洞口的一侧或两侧设置竖向控制缝;竖向控制缝,对3 层以下的房屋,应沿房屋墙体的全高设置;对大于3 层的房屋,可仅在建筑物1~2 层和顶层墙体的上述位置设置;控制缝在楼、屋盖处可不贯通。
2) 设置灰缝钢筋。在墙洞口上、下的第一道和第二道灰缝,钢筋伸入洞口每侧长度不应小于600 mm;在楼盖标高以上,屋盖标高以下的第二或第三道灰缝,和靠近墙顶的部位;灰缝钢筋的间距不大于600 mm;灰缝钢筋距楼、屋盖混凝土圈梁或配筋带的距离不大于600 mm;
3) 在建筑物墙体中设置配筋带。配筋带宜设置在楼盖处和屋盖处墙体的顶部、台的下部, 其间距不应大于2400 mm ,也不宜小于800 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