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 首页
  2. 给排水论文
  3. 内容

50年学徒人生 水处理行业专家何寿平自传

  一晃50年就这么过去了。从一个愣头愣脑的毛头小伙子,成了白发苍苍的老头子。回头看看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路,感慨万千。小结一下50年的学徒人生,总算有点进步,没有白活。

1.jpg


  启蒙学习
  1958年,仅有初中毕业学历的我17岁,凭着对“自来水”的好奇,一时兴起,去自来水厂筹建处报名当上了学徒。这一当已整整50年了。
  当年10月与30多名一起参加工作的年轻人赴南京自来水厂学徒。
  我被分配到北河口制水车间清水机房学习。这儿的一切对我都是那么的新奇。当时我连什么“电压”、“电流”都搞不清楚。当雄浑的800匹同步电机的大水泵在师傅的指导下让我操作运转了起来,感到十分自豪。
  新鲜的环境激起了我的求知欲,不懂就问。师傅的文化程度有限,一时回答不清时,我就去求教我们带队的技术员朱永岐。
  一次在大光路增压站调试遥控装置时,不断地跳闸,怎么也找不到问题所在。我在一旁看着线路图琢磨,瞎猫碰上死老鼠地发现有一接线点产生短路,一下子找到了问题。
  “摩托卡”很欣赏我的“小聪明”,与我结成了忘年交。正是这些老师对我的培养教育,为我在多年后努力实现水厂自动化的目标留下了一些基本的概念。当我结束学习要回南通时,郑工程师说:“别回去了,就留在我身边吧!”可是我离家时间长了,真想家。最后,还是恋恋不舍地告别了多位师傅回到家乡。
  南京9个月的学习,使我深深地陷入了久久为之努力的城市供水事业永不回头。

求知求思
  回到南通,领导分配我到唐闸看管一口深井。一个人住在芦扉棚里,每天开启一次深井泵,十分清闲。去南京学徒的经历使我深深感到知识的浅薄,不安分的我很懊悔当初初中毕业后竟没有想继续上学,太不应该了。因而求学的愿望越来越浓烈。我写信给上海的姑妈请她给我买来全套中专数理化教科书。规定每天读多少页书,做多少习题,就这么生吞活剥地自学了几个月,自认为有了进步,竟异想天开地向领导提出要去“考”大学。领导回答说:“不行!我们送你去南京学习,怎么能让你就这么离开呢?”一下子断绝了我求学的念头(其实真的让我去考,绝对考不上,基础委实太差了),只能安安稳稳地在自来水厂一待就是35年。
  现在叹息之余,深深地感到没有经过正规系统地专业学习,基础知识功底不扎实,即使做出一点成绩,也只是做做表面文章而已,显得十分浅薄。
  南通港水厂基建时,我被派到上海采购管道配件及相关设备。我随身带着一整套水厂的工艺图纸,依照上面列出的设备表逐个采购。凭着一知半解的琢磨,总还没有发生什么失误。
  出差期间有许多空余时间,脑子总闲不住,就没事找事地考虑起今后的“现实”问题:将来水厂投产后,用户要求接水,总不能让已有的用户停下水来为新用户接装水管吧?一定得想个办法搞一个不停水的开洞机。可市面上无法买到,只有自己想办法进行加工。就这样挖空脑筋凭空想象,弄出个大概意思,居然乱七八糟地“画”出了“不停水开洞机”的“图纸”。就地找到一家机械厂加工。车床师傅大致看懂了我那“图纸”画的什么意思,很耐心地告诉我中心线怎么画,螺纹应该如何表示等等。这才使我一步一步地懂得了机械图的基本画法。
  我这种“先干再学,边干边学”的学习方法一直沿袭至今。现在想起来,若要在事业上有所创造,有所前进,那“无知无畏”、“敢想敢干”的精神也确实不能少!

  这种Φ25mm的不停水的开洞机仅6.5公斤重,灵活、轻巧,使用方便。为此写了篇稿子投到北京的《建筑》杂志,不久给刊登出来,这是我的第一篇被发表的“论文”。它激励我坚定地迈开了“技术创新”之路。我拿到9块钱稿费,但单位却被许多单位无偿索取了上百套的图纸。领导并没有因此认为是“负担”,反而感到我们这么小的单位能在“中央”的杂志上扬了名值得。我也因此得到单位领导的“赏识”,而后,哪儿有难题就调往那里工作。
  我干过水泵工、净水工、水厂值班长、水表修理工、管道工、自应力水泥管理化试验员、接水材料运输工、仓库管理员、采购员等等。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水厂停建,还干过绿化工、筑路工、道路养护工。文化大革命前夕调到生产技术科协助干点技术工作。
  正是这样频繁地更换工种,不断地学习,丰富了我的经历,为以后进行科研和管理工作奠定了“博学”的基础。

敢破敢立
  1966年参加了参加了南通港水厂5000m3/d综合净水站的设计,得到北京市政设计院徐彬士、潘骏寿毫无保留的传授。1967年建成投入运行。
  1970年在上海自来水公司黄仲杰的帮助下,进行了15000m3/d脉冲澄清池工艺设计,运行效果良好。并试验成功“浮筒式脉冲发生器”。
  1971年参加自应力管试制工作。1972年底去南京工学院参加全国自应力管培训班,听取了中国建材科学院曹永康、南京工学院刘汉铨、南京水泥制品厂徐淑兰等多位专家、老师的讲学、授课。回来后负责筹建了理化试验室,并试验出采用酸溶法测定矾土水泥中AL2O3的简易方法。
  1974年从资料中得到“兰美拉”的信息,立即与北京市政院、天津自来水公司等单位的陆萄、翟海峰、徐景翼、翟砚章以及福州自来水公司谢旭华先生进行了共同探讨和交流。他们给予了精辟的讲解,介绍了研究的关键难点所在。我们几个单位各自进行了同向流沉淀池试验。我们在南通港水厂建成一座3000m3/d半生产性试验沉淀池。1977年建成20000m3/d生产性同向流沉淀池。
  1974年为改造南通港水厂平流沉淀池,去上海、福州学习,得到上海自来水公司编译的技术资料,其中谈到“桥式真空排泥罩”一词,经过推敲分析认为这是一种可以移动的滤池冲洗设备,启发我们有了新的构思。到了福州,在进行交流中,阐述了我们的设想。谢旭华立即表态,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案,请你们就在这儿将图纸画出来。在谢老师的“逼迫”之下,连夜长考,直到清晨才从运行原理上理顺了一个全新的方案。
  回到上海,自来水公司的宋仁元先生听取介绍后,立即表态给予鼓励:“这个思路很好!我们这儿还有些资料可以提供参考”。
  上海市政院的锺淳昌先生讲:“你们的这个方案可以报到国家争取科研项目立项。”
  在南通接待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所王俊玉、吴抚万时,他们听了介绍后立即表态说:“这个项目不要报国家了,就在我们省里立项,拨给你们10000元的研究经费。”这下可动了真格,被“逼上梁山”了。
  这时看了从上海拿到的相关资料,一看吓了一大跳:国外的“哈丁奇”式滤池构造比较复杂,而我们的设计与其完全不同,却简单得多。我们的方案会不会有问题?回头想想,我们的方案无论从工作原理上,还是具体设计都能讲得通啊,为什么一定要跟着老外走呢?干吧!大胆地干吧!
  就此设计能力为3000m3/d的整套方案经国内知名专家宋仁元先生的仔细审核,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从施工到建成不到半年,于1975年完成了移动冲洗罩滤池试验,几乎没有走什么弯路,幸运地一举成功。
  使用的自动控制装置是我在爬在车床下面,对照机床电气示意图的表示方法,利用在南京学习时得到的一点自控的皮毛知识,采用继电器组成了控制线路,竟然运行得很好。
  当年,发表了《移动冲洗罩滤池试验》一文。1977年设计建成国内第一座20000m3/d生产性移动冲洗罩滤池。1978年“移动冲洗罩滤池”科研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奖状。
  1980年得到南通电子仪表厂杨绍伦的帮助,学习利用CMOS集成逻辑电路设计、研制成功更新换代的“移动冲洗罩滤池程序控制器”。
  面对现状,永不满足;脚踏实地,敢为人先;坚韧不拔,不畏困难;坚定信心,勇于创新!

笔耕不息
  在这不断拜师学习的道路上,取得了一点进步,1981年被授予了“工程师”职称。
  1983年主持进行“标准浊度研究”,并发表了相关论文。其中关于配制液本底浊度对标准浊度液精度影响的论述,第一次提出了蒸馏水不能作为“0”度水标定浊度仪的观点,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984年《移动冲洗罩滤池》一书出版,这应该是我自学道路上的一座“里程碑”。这本书的出版,清华大学许保玖先生、同济大学严煦世先生和上海自来水公司宋仁元先生为我审稿,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使书稿得以完善。特别是出版社俞辉群编辑逐字逐句给我审阅,无论是内容、数学符号、用字的规范,还是标点符号等等都一一给我指出问题,稿纸边上贴满了一大堆的字条,如同维吾尔姑娘满头的辫子,很是有趣。俞辉群工作细致、认真、热情、周到,处处为作者提供方便,使我在学习的路上又多了一位诚恳、热情的老师和挚友。
  1986年 获江苏省总工会"自学成才奖"。
  1986年接受委托,参加编写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下达的《水泵构造及运行》中级技术培训教材。
  除了继续努力进行学习外,我感到对所做工作及时进行总结十分必要。所以,平时只要做了点事,就将一些想法和感受记录下来。虽然我这个人比较懒散,但断断续续地也写了些文字。只是,比下略有余,比上就差得太远了。
  自己如此,对同事、下属也希望他们从写作中不断提高。在建设狼山水厂的同时,要求参加现场工作的技术人员及时总结,待工程结束后必须提交各自所做工作业务的论文。所以在狼山水厂竣工后半年,就通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编辑出版了《现代化水厂建设实例--狼山水厂的建设》一书。其中“水厂工程设计和施工的体会”一文,对建设过程中的失误和教训进行了恰如其分的总结。这与过去一些工程类的出版物光谈成功的一面,避而不提所出现的问题相比,我们的做法给读者以新鲜感。可以从中吸取教训,从中得益。
  以后参加了数本关于给排水方面的施工手册和监理手册的部分章节的编写,将自己在实际工作中取得的经验加以总结,提供业内同行参考。
  2006年国际水大会在北京召开,建设部科技司为大会推出了一套丛书,我参加了其中一册《中国城镇供水技术发展手册》的主编工作,重点编写了我国古代、近代的供水技术发展的历史。
  我感到,每次总结,对自己的学识水平和写作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求得进步不仅仅是取得具体的成果就可以了,还需要通过不断地笔耕,勤于思考,善于总结,才能从理性认识上得到一个质的飞跃。

众多师长
  多年来,由于南通自来水公司在工艺改造、技术创新方面做了些工作,前来参观考察的人络绎不绝。使我们有机会接触了国内许许多多的同行专家,他们给了我们技术和工作上的指导,带来了大量的信息,拓宽了我们的视野,增长了我们的见识。我们曾得到王业俊、王扬祖、陈正兴、汪光焘、聂梅生、宋仁元、沈大年、王洪铸、严煦世、张自杰、李圭白、汤鸿霄、王宝贞、陈梦熊、戴 进、吴杭勉、顾泽南、周嘉民、锺淳昌、谢旭华、吴正淮、高维烈、许振婉、魏建中、杨文进、钱崇湛、许京骐、力伯法、毕延龄、王占生、陈昌杰、周国兴等前辈专家面对面地传授、指导,同时也得到张悦、沃瑞芳、肖绍雍、刘志琪、宋序彤、刘维城、沃瑞方、陈 新、车念国、王俊玉、吴方中、赵乃君、赵华中、芮友仁、黄铭杰、谢志平、钱荣孙、刘延澄、章立德、俞辉群、张美贞、宋为茹、李 刚、王真杰、章林伟、关兴旺、田启明、丛远东、刘允洲、郝 力、陈燕申、曲久辉、邵益生、鄂学礼、吴抚万、孙海如、陈云生、孙淑溪、张晓健、傅 涛、刘文君、顾国维、许建华、陈翼孙、范瑾初、刘遂庆、高乃云、李 田、刘灿生、吕炳南、赵洪宾、崔福义、马 军、于水利、龙腾锐、姚雨霖、何 强、董辅祥、崔玉川、李镜明、金同轨、吴赳赳、姜乃昌、胡海修、陈 卫、王宝玉、周虎臣、吴根林、李桂荣、顾 平、莫志宏、战 威、杨奇观、邱慎初、王 显、郑兴灿、丁堂堂、张大群、贾万新、裘本昌、戴志荷、何 霖、吴松华、印慧僧、沈永明、卜义惠、杨文进、高志强、伊承勋、潘骏寿、陆 萄、李同德、翟海峰、张延蕙、朱锦文、王光杰、何玉珍、高士国、杭世珺、郄燕秋、孙振堂、徐彬士、陈宝书、戚盛豪、沈裘昌、李金根、吴松华、印慧僧、王 杉、石开云、金管德、关怀民、黄毅轩、何爱惠、何冠钦、陈伟雄、何 玲、黄仲杰、张亚杰、朱 澈、包承忠、岳舜琳、夏柔则、曹增万、周其昌、乐林生、王志刚、孙文章、许树礼、杨向平、张隆久、杨福才、姚芳宇、徐淑兰、徐景翼、马戌环、王宝林、何文杰、梁相钦、陆坤明、张金松、李志才、洪觉民、许 阳、何维华、孙志浩、侯天恩、袁 棠、张大川、林振辉、许国栋、吕大武、李复兴、周立先、王 康、季 琪、陈良刚、方家麟、马树明、芮习宁、杨丽娟、赵展春、张松坡、孙淑溪、王孝义、邵学炳、郑兆平、郑家琪、黄伟源、黄金祥、巴克森、庄 匀、孔繁理、黄鸣岐、徐丽英、裴兆中、何跃庭、黄广泽、郭洪泉、徐坤林、凌天钰、葛忠康、陆明钰、朱世威、宁兆洪、沈启鹏、袁靖东、王维明、许云钦、朱君道、朱世威、宁兆洪、凌振荣、候德剑、张 宴、陶永华、吕 坚、陆 路、朱 洪、陈晓宁、顾宇人、徐华清、刘承泽、刘国俊、王宇祥、朱永岐、孙天林、单百歌……等国内诸多知名专家、学者、同行朋友的指教。使我们在技术进步的道路上依靠专家学者们的支持和帮助,才能不断地跟上时代的步伐。
  由于我们水厂构筑物种类齐全,所以兰州铁道学院、同济大学、哈尔滨建筑工业学院、太原工学院、总后勤工程学院、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南京建工学院、华东交通大学、西安冶金建筑学院……等许多大专院校的老师、学生也纷纷前来现场实习,并要求给同学们讲述新技术的发展动向,以及施工、运行的经验。这对一个通过实践锻炼走出来的专业人员来讲,是一个难得检验自己学识和学习成绩的机会。我特别喜欢为同学们答疑,由于不知道他们会提出什么问题,本人也无法预先推测如何回答,因此,这是对我所掌握知识的严格测试,也是对我现场应变能力的考验。由于平时注意思考,因此对大家提出的一些问题的应答,深入浅出和风趣的叙述,赢得同学和老师的欣赏。为此,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于1987年聘请我担任了兼职副教授,并定期去学校讲课。
  历年来参加了许多学术会议和活动,接触的面更广更宽,收益颇多。
  我的师长和朋友来自四面八方,有德高望重的前辈,有年轻有为的精英,有我们专业内的学者,也有其他行业的人士,有科学技术界的专家,也有文化艺术界的朋友。广结人缘,丰富知识,开拓视野,循序渐进。

  管理之难
  1984年我被破格提拔担任了单位的行政领导职务。在周围同事的鼓励下,凭着一时的热情,冒失地应承下来。然而,这对我来说行政管理不比搞科研和革新,光凭一时兴起不一定就能适应管理工作岗位。果不其然,一次一次地碰壁,表现了我用天真的理念和单纯的逻辑思维极不适应“勾心斗角”的“官场”。
  上任伊始,我就提出单位领导不要接受职工的请吃请喝;单位分房由职工代表大会选出的分房领导小组负责,领导不准插手或递条子打招呼;财务报销一支笔,委托财务科长批报;成立内部审计组,凡5000元以上的报销必需经审计后方可报销等等。这触动了一些人利益和习惯,当面不能说我提得不对,虽然一致通过了我的提议,但能真正说到做到却大打折扣。背后骂街、摔东西,抵制执行,就不为怪了。但要我改变挚着、固执的天性却又是难上加难。
  自己习惯于干巴巴直来直去的处事方式。在碰到纠缠不清的难题时虽然尽量提交集体研究,但对那些议而不决的事,我习惯在会上快刀斩乱麻地裁断,这就给人以独断独行的印象,也给了一些人向上告状的口实。特别是遇到权利欲强而又涉及到利益问题,矛盾不可避免。碰到问题,我缺少与人沟通。涉及到原则的问题,决不会和稀泥,这样在工作中极易得罪人。我上台还没有4个月,背后打小报告的,当面给你难堪的,造谣污蔑的事均有发生。因此,干得十分辛苦,可我又怎么也学不会用“圆滑”的手法去处理这些事情。我绝对不是管理方面的好“学生”,真懊悔当初就不该接受这个岗位。
  现在所谓的干部政策:你不犯大错误,也不会让你下台。而我又不能找个什么错误犯犯,弄个下台的机会。不过,我也真希望有人把我搞下台,也就了却了我的“心愿”。
  我曾经向上级领导提出,在现有的干部管理体制下实在力不从心,请求给我树个“能上能下”的“典型”,让我辞去现有职务,一下到底,去当一个普普通通的技术人员。领导听了一笑,安慰几句,根本就不理我的恳求。我这个管理方面的“学徒”只能继续当下去了。
  我力求适应环境,改造自己不善于沟通的粗暴作风,可我那坚持原则、果断处理、勇于承担责任的性格怎么也改变不了,这个“学徒”当得好难受啊!
  管理岗位做得不顺心,但却遇到了几位知人善用的好领导。
  首先是将我从中层干部一下子破格提拔到重点单位的行政一把手的城建局局长陈士谟。当时我还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群众,这样的安排在我们市里可是绝无仅有的了。当有人有组织地商量搞我的时候,他掷地有声地撩出了一句“党政不和,关键在书记!”拂袖而去。弄得被别人唆使出头露面的那位颜面扫地,不久调到别的单位去了。
  后来的建委主任陆明钰特别爱惜干部,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颇有大将风度。我从来不到上级领导诉说单位里遇到的“难题”,或汇报别人什么情况。但有些人就是喜欢打小报告,这时陆主任提醒我说:“害人之心不可有,可防人之心不可无啊!”虽然他没有讲什么具体事情,但这语重心长的嘱咐,我感谢他。
  当外地来访的客人询问建委主要负责人李相基上级政府机关是怎么管理大型水厂建设时,他说:“让一个有责任心、事业心的人,放手去干。这就是我们取得成功的做法。”
  主管我们城建的副市长葛忠康每当我们遇到最大困难的时候总能看到他的身影,及时为我们排忧解难。
  有这样的领导,我们没有理由不尽力负起责任。所以葛忠康在背后与人说:“如果建设系统的单位都能像自来水公司那样从大局出发,有困难自己扛起,矛盾不上交,我们市政府的工作就好做多了。”
  现在社会上对一些当官的或多或少有些看法。而我所近距离地接触了这几位领导确实给我树立了榜样。是他们一贯地支持我的工作,给了我一个宽松的工作环境,让我有了发挥专长的机会。他们并没有因为我不善于逢迎拍马,不事事请示汇报,不逢时过节请客送礼,而疏远我。也不计较我坚持自己的想法与领导顶撞。我从心底里感谢他们。
  他们的领导艺术是我望尘莫及的。虽然也有个别领导因过于耿直、“不听话”,给靠边站了(年纪轻轻地就给安排了个闲差),但我仍然尊敬他。
  技术上的事,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简单明了。而管理的事,与人打交道,思想复杂、观点不同,还涉及到人与人的关系和利益再分配,更是纠缠不清。“管理”是一门学问,但我不是这方面的料。

勇克水荒
  上任之初就碰上了城市供水严重不足,许多地方甚至住在二层楼的人家白天都无水可用。市政府的一位常务副市长将我叫去汇报怎么解决这一严重的社会矛盾。
  这位领导蛮横地说:“我听不懂你们的具体业务,我不管你采用什么方法,只要老百姓没有为水的问题打电话到政府来,就说明你们工作做好了。”
  为此,我们全力以赴采取一切可以运用的手段和措施,以最快的速度来缓和矛盾。我们合理进行仅有水量的调度,压缩工业用水让水于民,调整管网,100天时间新建了一座5000m3的调节水库。深更半夜走访高楼无水可用的居民求得群众对我们工作的理解和谅解。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供水供需不足的矛盾,市政府决定兴建一座30万m3/d的狼山水厂。
   从筹建选址确定工艺方案到筹集建设资金,对我们都是极大的考验。在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最终同意将取水口和水厂均设在狼山风景区内,有利于保护水源让群 众喝上优质的水。但政府同时又提出厂区的建筑风格必需与风景区配套。所以,我们不仅保证水厂的工艺优秀成熟,而且必须想方设法将对中国园林艺术的兴趣和理 解,应用到水厂的平面布置和建筑风格的配套上。这方面显示的“小聪明”取得了良好效果,为风景名胜区增添了一道亮丽的景观,得到了领导欣赏,为后来将我调 到城市规划部门工作留下了伏笔。
  建设资金存在较大的缺口,政府决定利用国外政府贷款建设狼山水厂。又一新的课题放到面前。建委领导给予我们充 分的信任,如何贷款、购买什么样的设备全权交由我们做主。上级的信任给了我们很大的压力,我们边学习边谈判,提出以最少量的贷款引进尽量多的先进设备和技 术,将狼山水厂建设成为全自动控制的现代化水厂。
  在领导和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自来水公司全体技术人员的刻苦勤奋努力,充分发挥出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得到外方的积极配合,一个全新的现代化大型水厂终于胜利建成投产,让南通人民遭受缺水、断水的困境一去不复返。也为引进外资建设水厂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大型水厂的建设对我们来说是一次严峻的考试和锻炼,无论是对现代化理念的认识和提高、还是大型工程所克服的种种困难,均是前所未有的。但我们挺过来了,向南通人民交出了一份较为完美的答卷。

 

评聘职称
   1988年我们自来水公司是南通市评聘高级工程师职称的试点单位。我已于1981年被评聘为工程师,所以有条件申报高级工程师职称。根据我的工作业绩, 周嘉民、宋仁元、严煦世、李圭白等几位高级专家为我写了推荐书。市级建设系统中级职称评审委员会的评审委员对我比较熟悉,所以以全票通过申报到省建设系统 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
  我不具备相关的学历,在省高评委开会之前就被刷了下来。
  后来南通去的高评委朱君道询问了评委会办公室鲁主任,得到的答复是:“初中毕业怎么有资格评聘高级职称呢?”
  朱君道评委请他们看一看我的申报材料。
  主任一看之下,立即打招呼说:“这是我们工作的疏忽。马上安排专业小组先行评审。”
  专业小组的成员均是同行专业人士,大都对我都比较了解,因此很快通过了专业评审。其中专业小组成员吴抚万还将我申报材料中的《移动冲洗罩滤池》一书抽走,事后写信给告知:“因此书已无法买到,我留下了。”
  最终省高评委以16票赞成9票反对通过了对我的评审。
  可到了省职称改革办公室又涉及了破格评聘的具体政策尚未制定出来,又搁了一段时间。
  不久,省里出台了7条政策,只要符合其中的一条,就可以评为高级工程师。对照之下,我有4条符合规定的政策:
  1、所取得的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的奖励——移动冲洗罩滤池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励;
  2、出过专著——《移动冲洗罩滤池》一书已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3、已被相关大学聘为副教授以上职务——当时已为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聘为兼职副教授;
  4、获得的成果被国际所承认——国际供水协会主席肖列克姆来中国考察后在AWWA杂志上发表文章盛赞“移动冲洗罩滤池是来自中国的一项发明,是世界上最先进的”。
   具备了以上的条件终于可以评上高级职称了。可省里规定破格评聘的人员也必需通过外语考试方可承认受聘的资格。我从未接触过外语,又碰到了难题。北京的朋 友给我出了个主意:考日语。即使死记硬背,也还有汉字可以提示,一定能过关。于是花了3天时间临时抱佛脚,啃下了规定的日语教材的前16课。
   考试那天拿到试卷一看就傻了眼,第一题就不会。事后才发现那是第17课的内容,我根本没有复习得到。往下再看,全都是死记硬背过的内容。花了十来分钟就 “翻译”得差不多了。只是有一题仅列出了原文的一半,最后的一句没了下半截。我略加思考,将有原文的一段翻译下来,后半句用省略号替代。就这一下,给我一 条“精通日语”的评语。一窍不通的外语盲,竟然考了98的高分。这是国家基于多年来外语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专业人员又一时难以拾起,采取低标准的要求,给 予特殊的照顾,我却跟着沾了光。
  顺利拿到高级工程师证书,一是当时政策的宽松;二是许多专家、领导对我多年的培养、指导和帮助;三也是对我前一阶段工作成绩的肯定;当然也不排除自己多年的努力。
  这次职称的评聘是对我工作和学习的一次考核,说明社会对我自学成果的认可,也是鞭策我必须更加努力的动力,我感谢众多领导、师长、朋友的关怀,一定不辜负这一来之不易的职称。

 

创建水博
   南通有博物馆之乡的美誉,这是因为中国人最早创办的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就位于风景秀丽的东南濠河之滨。它是清末状元,著名的民族实业家、教育家张謇于 1905年创建的。正因为有了这个传统,南通先后建立了国内第一家纺织博物馆、第一个建筑博物馆、个簃艺术馆等等。南通给水技术博物馆是在南通狼山水厂建 设过程中引进国外先进设备,整个生产环节实现计算机控制后,生产人员大幅度减少的情况下,南通市主管城建的副市长葛忠康提出利用水厂设在狼山名胜风景区的 优美环境内和水厂内部空出大量的辅助用房的基础上,创建我国第一座自来水的专业技术博物馆。
  于是在建设部城建司、中国城镇供水协会和中国博物 馆学会的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决定筹建《南通给水技术博物馆》。筹建过程中,得到全国许多单位和专家提供的珍贵资料和实物,同时,我们也得到国家文物局的关 心和支持。建设部副部长叶如棠题写了馆名。原国家文物局局长时任北京故宫博物院代院长的吕济民先生亲临现场指导,并担任水博物馆的名誉顾问。
  1991年12月26日成立时中国城镇供水协会理事长储传亨亲笔来信祝贺,中国城镇供水协会秘书处、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处发来了贺电,时任建设部城建司司长的汪光焘、中国城镇供水协会秘书长肖绍雍、副秘书长孙文章等专程到南通祝贺。
  南通给水技术博物馆,地处南通市狼山风景区龙爪岩附近的狼山水厂内,是我国最早成立的水专业博物馆。
   给水技术博物馆的职能是:收集、收藏、整理、研究给水资料(包括实物藏品),为发展给水技术、节约水资源、节约用水和宣传给水、节水知识提供社会化服 务。因此给水技术博物馆着力进行给水技术发展史料的收集和研究。广泛宣传、普及水的知识,来提高人们对水资源的认识和保护意识,促进我国给水技术的发展, 推动节约用水活动的开展。同时,还为南通市的文化和旅游事业增设一景。在陈列方式方法上,承袭“南通博物苑”的室内外同时布展的方式,在占地65000平 方米广阔的室外开辟了陈列区,融古代供水及现代化水厂为一体,使前来参观的人们漫步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又看到现代化的水处理技术和设备,增长了许多有关水 的知识,在优美的环境和实物展示中自觉不自觉地提高了保护“生命之源”的意识和紧迫感。
  通过给水技术博物馆的建设,在涉足水文化事业的领域里拓展了对水技术发展历史的认识,为创建《给水技术博物馆》网站,以及参加主编《中国城镇供水技术发展手册》负责编写历史部分奠定了基础。

涉足城规
  可能因为我在狼山水厂的建设中为与风景区环境相协调所做的工作得到认可,1993年调到南通市国土规划局工作。
   组织部门找我之前,建委主任陆明钰找我说了一番语重心长的话:“现在调你到政府部门工作,并不是说你在水公司干不出成绩了。在基层做事确实很辛苦,万一 身体垮了,领导最多来看望你,关心你,而损坏了的身体却只有你自己承受。政府的工作要比基层轻松多了,组织部门找你时千万不要拒绝,这是对你最好的安 排。”确实在这之前,我因劳累引发心脏病休息了一段时间仍不见好。这次调动是工作的需要,也是对我身体的照顾。
  找我谈话时,我表示服从。但我实在舍不得离开工作了35年的自来水事业,我恳求保留我“南通给水技术博物馆”馆长的职务,让我心理得到一个平衡。我的请求得到批准,这是我到现在为止都没有收到“免职”通知的职务。
  在宣布我调离水公司的会议上,我虽然感到卸下了千斤重担,一身轻松。但对离开工作了这么久的单位和同事却依依不舍。我泣不成声,无言表达我此时的心情。
   到了一个新的单位,必须重头学起。不过,这与在基层事无巨细地的繁忙相比轻松多了。原来有人预言我一把手当习惯了,现在当副手肯定不适应。可我做事具有 全局观,知道在什么位置该怎么做。所以很快进入角色,适应了工作。原来已一年多而时好时坏的心脏早搏也奇迹般地一个都消失了。
  新的工作岗位也带来新的烦恼。由于我分管城市规划管理的“一书两证”的签发,“权力”极大。找你的人多,千方百计攻克你这个堡垒的人也多。“机关枪”、“大炮”全给你用上。如自己不加小心,堡垒被攻克,将会丧失原则倒在糖衣炮弹之下,变成可恶、可悲的罪人!
  我给自己订了几条原则:
  1、 请客不去,送礼不要。
  2、 有规定的按规定办,规定不明确的会上商量了办,会上定的事情就这么办,会上决定的事需要更改,必须拿到会上重新讨论修改,决不允许个人随便做主变更。
  3、 亲戚、朋友的事按程序办,决不从中打招呼。
  4、 为防申报单位人员干预我们的审批程序,凡要我签字的事,决不当着申报单位人员的面进行。
  5、 领导交办的事情,说明情况后,领导坚持要办,下级服从上级,但必需领导签了字才去办。
  6、 凡是可办的事,在我手上决不超过24小时。

  办事透明,自我约束权力,不徇私情,少了多少应酬,减少了多少麻烦。因此,得到一个“这人原则性太强”的名声。
   除了规划管理工作外,我还负责筹建单位的信息中心。组织局系统内的技术力量学习、研究、制订有关政府办公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方案,在国内较早地将地理信息 系统(GIS)应用到我们的实际工作之中。与大家一起调研、攻关的过程也是不断获取新知识,进入新领域的机会。为此,我被当选为中国地理信息系统 (GIS)协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
  我负责单位新建办公楼除了进行严格的管理防止腐败事件的发生外,还在我市较早地将节能、智能等新技术应用到楼层的建设中,取得了实际应用效果。并发表了《楼宇智能化建设方案》一文。
   在土地、规划部门干了5年,根据相关的干部政策,55周岁的必需退出领导岗位,那时我已经超过了规定界限。所以第一天宣布我退居二线,第二天我就送上要 求提前退休的报告。当时提前退休的政策已经停止执行了。我找了好几个市委常委通融,第一次为自己开了个“后门”,最终批准了我的请求。
  我提前退休不是想退出政界转入商界做生意赚大钱,而是实在受不了在机关天天开会又不能解决问题的工作作风。退下来干一些力所能及,既发挥我专长,又能“休闲”的事情,安度晚年。
  政府机关的一段经历使我掌握了不少见识。只要坚持原则,切实地为城市、为民众服务,勤勤垦垦地工作,不贪不腐,就一定能够做好尽心尽职的人民勤务员。

 

发挥余热
   我虽然文化程度不高,却还有点假“斯文”,酸腐味儿很浓。退下来给自己定了一条原则:决不参与利用原有职权的任何的商业行为。女儿说我太“迂腐”,别人 下来后,没闲着,都“富”了。我却还在自命不凡,自娱自乐。我给卧室起了雅名“一得馆”,取“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之意。与那些能挣大钱的相比,我确实 “愚笨”傻得可以,但我心安理得,洋洋自得过得却很“潇洒”。
  刚退下来不久,朋友从福建打来紧急求援电话:他那儿接到一个大型化工厂建设的监理任务,由于聘请的监理总监临时生病无法到工地现场,希望我立即去福建带领监理人员进驻工地开展监理工作,应急一个月。
  救急如救火,义不容辞。我夹着一本关于工程监理的参考教材在飞机上浏览了一遍,迅速赶到福州,第二天就带领一班人马开赴泉州肖厝工地。
   根据国家对监理工作的要求,结合我过去建设水厂的管理经验,动员我们团队的力量,边学习,边实践,仅仅花了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就整理出2万多字的一份 针对这项具体工程的《监理大纲》和相关的现场监理管理细则。并对现场发现的质量、安全问题与业主、设计单位、施工单位进行交流和协调处理。消化图纸时,还 发现了一些设计上的问题,协助进行了纠正。一番亮相,得到业主的认可和好评。同时也受到施工单位的尊重。
  三个星期下来,监理工作已经走上了正 轨。接替的新总监也来到现场。离开时,相处了近一个月的几位同事依依不舍,与我拥抱分别。在场的施工代表发现像“永别”的样子,表示了挽留的意思,最后我 答应还会回来看大家。后来当工地上出现矛盾时,我又去了一次,处理好相关事务就没有再回去过了。
  第二年春节业主单位的总工程师、施工单位的现场经理还来电互致问候。我又多了一次具有挑战性的经历,学到了许多过去不熟悉的业务,丰富拓宽了我的知识面。
  有一阵闲赋在家,许多朋友和单位邀请我去搞房屋开发,对高额收益的诱惑我无动于衷,一一加以拒绝。我决不利用尚存的“余威”到自己局里找人通关系,卖“老面皮”。
  这时自来水公司找到我,要求对“给水技术博物馆”进行全面的改扩建提供帮助。水博物馆创建之时由于匆忙,展出内容和展出手法均不尽人意,现在有机会弥补留下的遗憾,当然是义不容辞,一口应承,并且不要报酬,全身心投入。
  为了使改造后水博物馆既要有丰富的内容,而且还要增加互动环节,更多地吸引参观者的兴趣,达到寓教寓乐的目的。
  原来建馆之初收集了大量的与水有关的历史资料,由于因展览场地的限制,不可能全部展出。因此,决定跟进时代的步伐,同步建立一个网上“给水技术博物馆”。
   全新的概念,全新的技术,一切从头开始。拜南通科技信息研究所所长赵展春、网络管理工程师陈谦、南通机场陆路为师,手把手教我如何建立网站平台,学习页 面设计等。向电信部门南通热线的网管陈晓亦、陈超学习网页制作和网络传输技术。经过这批年轻专业人员的对我的培训、指导,一座具有相当容量和规模的“给水 技术博物馆”网站于1998年开通。这是我国第一个关于水专业的网站。
  《给水技术博物馆》网站的成功开通,引起同行朋友的议论:“这家伙又来 领导新潮流了。”于是时任国家城市给水排水工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给水排水》杂志总编的张悦和金州环境集团总裁蒋超将我召唤到了北京。要求创建专 业内容范围更广的水专业大型网站。我说:“要做大没问题,但要挣钱养活网站,我没有这个本事。这个事还是请年轻人来做,我当个顾问。”两位说:“目前不谈 挣钱,先做出我国最大的水专业权威网站再说。”
  就这样我与傅涛博士、张丽珍两位年轻有为,具有深厚专业底蕴和公关协调能力的毕业于清华大学已工作数年的高材生一起共同策划了网站的基本思路。并招兵买马组织实施。
  我们利用原有在行业内的人脉,邀请了国内权威学会、协会、重点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作为我们网络联盟的成员单位,建立起源源不断地权威信息源。我们还聘请了中国科学院、工程院有关水方面的部分院士,众多国内著名知名专家担任咨询专家。
  经过努力2000年5月开始运作,11月《中国水网》开通。由于网站栏目多,信息量大,更新及时,并得到众多权威单位和专家学者最大的支持,网站的权威地位得以建立,并得到行业内人士的认同。
  这是我退休后所做的一件很有意义的大事。为行业提供了一个权威的大型信息交流平台。如果没有这么多单位和专家的支持,我们的工作就会失去基础,如果没有充满活力的网站同事的共同努力,也就没有网站迅猛健康发展的今天。
  不久,我完成了“做大”网站的承诺,又急流勇退了。现在年轻的有为人士将《中国水网》兴办得更加具有活力。
  人的力量是有限,不管年龄大小,精力充沛与否,只要尽心尽力了,就是应该是好样的。

 

永不停息
  金州环境集团根据发展需要,成立技术中心专门从事新技术的研发。我被聘为技术顾问,有机会与一班重点院校毕业年轻的博士、硕士一起探讨实用技术的应用。
   我们组织进行“渗滤澄清池”科研项目的研究。即对脉冲澄清池的基本构造进行调整,去掉其中的脉冲发生器,直接走悬浮运行。另投加PAM提高泥渣的浓度。 经试验,池内的上升流速比原来增加1倍以上,且排出的污泥含水率低,有利于污泥脱水干化。此项研究已获得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2007年经上海 市政设计院副总工程师沈裘昌介绍立升超滤膜的应用情况,使我们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为此,认识了立升公司的董事长陈良刚,听了对超滤膜的阐述,有了新的认 识。在陈总的组织下,我们专程去台湾高雄参观了30万m3/d双膜法(超滤+反渗透)的拷潭水厂。当我们看到一排排内压式超滤膜组件整齐划一的排列,十分 壮观,也为立升公司自豪和骄傲。中国立升的膜不仅在大陆、台湾得到应用,而且已经进入日本、美国和欧洲。立升超滤膜有着自己的特点,过滤和抗污性能优异, 且价格只有其他国内外生产企业的几分之一。
  我们与陈总讨论了如何研究建立相应的工程系统的问题,一拍即合。决定由太平洋水处理工程公司、南通 市自来水公司、苏州立升科技有限公司、金州环境集团技术中心共同进行“浸入式超滤膜技术的应用”研究。通过中间试验,研究开发出“以浸入式超滤膜技术为核 心的短流程净水工艺”。该项技术未见国内外有相关报道。为新建水厂或改造水厂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路线。这项成果已于2008年申请了发明专利。在此基础 上,设计、编制出25000m3/d 芦泾水厂斜管沉淀池的改造方案。我们邀请了李圭白、宋仁元、沈大年、何文杰、沈裘昌、郄燕秋、陈卫等国内权威专家对该项阶段性成果进行了鉴定。专家一致认 为该项目成果具有创新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水网博客——水业思想的集散地!:X~:hA'UdB[
  纪念学徒五十年,虽生理年龄已近古稀,但学徒历程才获知命,只争朝夕的精神还处于不惑,对于新事物的接受不下而立,无知无畏的胆量仍保持在弱冠之年。愿有生之年,劲头不减,活力无限!

相关文章

回到顶部
请复制以下网址分享
50年学徒人生 水处理行业专家何寿平自传
https://m.gc5.com/gps/gpslw/101858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