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 首页
  2. 给排水论文
  3. 内容

港口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全流程与核心管控策略详解

港口工程施工集水上作业、深基坑开挖、大型设备吊装、爆炸作业于一体,面临潮汐、台风、地质突变等多重不确定因素,安全风险具有 “隐蔽性强、连锁性高、后果严重” 的特性。如东洋口港 LNG 储罐模板滑落事故造成 8 人死亡的惨痛教训,印证了科学开展安全风险评估的迫切性。本文基于《港口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JTS 205-1-2018)及行业实践,从 “评估逻辑、风险识别、分析方法、管控体系” 四大维度,解析评估全流程。

一、评估依据与核心目标:锚定安全底线

1. 法定与技术依据

依据类型
核心文件 / 标准
关键要求
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港口法》
强制要求施工前开展风险评估,重大隐患一票否决
行业规范
《港口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JTS 205-1-2018)
明确高桩码头、沉箱作业等 12 类高风险环节评估标准
管理文件
发改投资 (2012) 2492 号文
重大项目需同步开展安全与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技术资料
地质勘察报告、施工组织设计
评估需结合海域地质、施工工艺个性化开展

2. 核心评估目标

  • 风险预判:提前识别 “人、机、环、管” 四类隐患,如水下爆破药量失控、沉箱牵引违规操作等;
  • 分级管控:将风险划分为 “红(极高)、橙(高)、黄(中)、蓝(低)” 四级,实施差异化防控;
  • 事故阻断:通过 “评估 - 整改 - 复查” 闭环,消除重大隐患(如临时码头未验收即使用);
  • 合规保障:满足港口主管部门对航道、储罐、油码头等专项工程的验收要求。

二、风险识别:穿透施工全周期的隐患排查

港口工程风险贯穿 “准备 - 实施 - 收尾” 全阶段,需结合分项工程特性精准定位,核心风险清单如下:

1. 按施工阶段划分

(1)准备阶段

  • 地质勘察缺陷:如湛江港航道工程未探明海底软土层分布,导致疏浚船搁浅;
  • 方案缺陷:高桩码头桩位布置未考虑潮汐影响,或沉箱牵引未制定专项方案;
  • 设备隐患:起重机械未完成海域防腐处理,或爆破器材存储不符合防爆要求。

(2)实施阶段(高风险集中期)

分项工程
典型风险源
事故案例佐证
码头基础施工
深基坑边坡失稳、桩基施工塌孔、水下管线破坏
某集装箱码头桩基施工因地质突变导致塌孔,延误工期 3 个月
上部结构安装
沉箱吊装倾覆、模板支撑失稳、钢结构焊接缺陷
如东洋口港 LNG 储罐模板滑落,系支撑体系未达荷载要求
航道疏浚工程
挖泥船碰撞通航船舶、疏浚土海抛污染、边坡回淤
湛江港航道施工因警示标识不足,发生施工船与货船剐蹭
特殊作业
水下爆破震动超标、高空作业坠落、有限空间中毒
某油码头水下爆破引发周边海堤裂缝,修复费用超千万元

(3)收尾阶段

  • 临时设施拆除坠落、竣工清理时的触电事故、农民工工资纠纷引发的安全冲突。

2. 按风险类型划分

  • 自然环境风险:台风(风速≥12 级停工)、风暴潮(水位涨幅超 1.5m 需应急撤离)、地质灾害(海底滑坡、地震);
  • 设备安全风险:起重机械力矩限制器失效、打桩机垂直度偏差超标、船舶锚泊系统松动;
  • 管理体系风险:特种作业人员无证上岗、应急预案缺失、安全培训覆盖率不足 80%。

三、风险分析与评价:从定性到定量的科学研判

1. 核心评价方法

(1)定性分析:风险矩阵法(港口工程首选)

可能性(L)
后果严重程度(S)
风险等级
管控要求
频繁发生(L3)
死亡≥3 人(S3)
红(极高)
立即停工整改,报主管部门
偶尔发生(L2)
重伤 1-2 人(S2)
橙(高)
72 小时内整改,专人督办
极少发生(L1)
轻伤(S1)
黄(中)
常规管控,每周复查

(2)定量分析:LEC 法(针对设备与作业风险)

计算公式:风险值 D = L(发生概率)× E(暴露频率)× C(后果损失)
  • 例:水下爆破作业(L=3,E=6,C=100),D=1800→红色风险,需升级防护措施。

2. 专项评价要点

  • LNG / 油码头:重点计算泄漏扩散半径,模拟火灾爆炸连锁反应;
  • 航道工程:采用船舶通航仿真,评估施工与通航的冲突风险;
  • 高桩码头:通过有限元软件验算桩基在潮汐荷载下的抗拔承载力。

四、风险管控体系:分级防控与应急响应

1. 四级风险管控措施

(1)红色风险(极高):停工归零管控

  • 案例:某沉箱吊装时风速突增至 10 级(红色风险),立即停止作业,将沉箱固定于临时锚点,撤离所有人员;
  • 措施:制定专项整改方案,邀请第三方机构复核,验收合格方可复工。

(2)橙色风险(高):强化技术防控

  • 针对 “模板支撑失稳”:采用盘扣式支架替代扣件式,立杆间距加密至 0.8m,每 2 小时监测沉降(≤3mm 为合格);
  • 针对 “水下爆破震动”:布设振动传感器,控制单段药量≤50kg,爆破区周边 500m 设警戒。

(3)黄 / 蓝色风险:常规管理防控

  • 设备管理:起重机械每月开展海域防腐检测,力矩限制器标定误差≤2%;
  • 人员管理:特种作业人员持证率 100%,每月开展台风应急演练。

2. 应急响应机制

(1)预案核心要素

  • 应急队伍:组建 “水上救援 + 医疗急救 + 消防防爆” 复合型队伍,配备救生艇、围油栏等装备;
  • 响应流程:预警(气象 / 监测数据超标)→ 撤离(30 分钟内完成人员转移)→ 处置(如油污泄漏用土工布吸附)→ 恢复;
  • 物资储备:按 “100 人施工队” 标准,储备救生衣 120 件、急救箱 20 套、防爆照明设备 50 台。

(2)案例启示:如东洋口港事故整改

事故后新增 “模板支撑专项验收制度”:① 承载力验算需包含动荷载系数 1.2;② 浇筑前做加载试验(施加设计荷载 1.1 倍);③ 每班次设专人监测位移。

五、评估实施要点与常见误区

1. 全流程实施规范

  • 启动时机:初步设计获批后、施工进场前,航道工程需提前 6 个月开展;
  • 评估团队:需包含 “水工结构 + 安全工程 + 气象水文” 专业人员,且无项目利益关联;
  • 报告核心内容:风险清单、评价结果、整改台账、应急通讯录,需经监理与建设单位联合签字。

2. 三大典型误区

(1)“重主体轻辅助”:临时设施忽视评估

  • 误区:临时码头未验收即使用(重大隐患);
  • 纠正:临时码头需验算潮汐承载力,每季度开展沉降监测(允许值≤5mm / 年)。

(2)“重施工轻环境”:自然风险预判不足

  • 误区:未将台风路径纳入动态评估;
  • 纠正:接入气象部门实时数据,风速≥8 级自动触发预警。

(3)“重形式轻闭环”:整改流于表面

  • 误区:仅出具整改报告未复查;
  • 纠正:红色风险整改后需第三方检测,如模板支撑整改后做超声波探伤。

总结:风险评估是港口安全的 “前置防线”

港口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绝非形式主义,而是通过 “识别 - 分析 - 管控” 的科学闭环,将如东洋口港这类群死群伤事故的概率降至最低。其核心逻辑在于:既关注沉箱吊装、水下爆破等 “显性高风险”,也不忽视临时设施、人员培训等 “隐性隐患”;既遵循通用规范,更结合海域环境、工程类型制定专项方案。唯有将评估结果真正转化为管控行动,才能筑牢港口施工的安全底线。
 

 

相关文章

回到顶部
请复制以下网址分享
港口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全流程与核心管控策略详解
https://m.gc5.com/gps/gpslw/104600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