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上游河段生态的日益恶化,人口不断增加和经济的迅速发展,河套灌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显现。特别是宁夏地处西北内陆干旱地区,天上降水十分稀少,地表水严重不足,地下水更是缺乏,黄河过境水是全区最主要的可用水源[3,4]。加之近年来,河套灌区冬灌引黄水量被压减至近十年来的最少量,农业灌溉用水严重短缺。而且黄河上中游持续干旱,出现历史上罕见的枯水形势,造成宁蒙两大引黄灌区严重的“水荒告急”,已给灌区的农业造成了巨大损失。因此,笔者拟研究河套地区水利资源的开发利用中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对河套地区水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1 河套地区水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1.1 河套地区生态退化加剧,生产生活用水“告急”
由于自然温室效应、黄河上游生态的严重恶化和人为不合理活动的影响,导致了河套地区干旱少雨,天然来水持续减少,生产生活用水“告急”。据有关水文气象部门测定,近年来黄河上游主流和支流来水量比多年平均值减少最多达到50%,致使龙羊峡和刘家峡水库无水可蓄,给河套地区春灌大量用水带来了严重的困难。
1.2 河套地区超计划用水,湖泊进水量锐减
由于黄河上游多年连续的资源性缺水,加之河套地区经常超计划使用黄河水,致使了“水荒”愈演愈烈。根据气象水文资料显示,河套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200~300mm,是全国地表水资源最缺乏的地区。加之黄河又是宁夏全区和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主要客水资源,自黄委对黄河干流实施水量统一调度以来,黄河的开发利用现状已不允许河套地区新增黄河干流用水指标。
作为接纳农田灌溉退水的中小湖泊进水量急剧减少。湖泊流失水量多,虽然有部分地下水补充,但是远远不能维持湖泊的正常有效蓄水库容。此外,中小湖泊用水一直没有纳入农业用水整体计划,进水只能依靠农田灌溉间隙水和退水,用水量和时间上不能保证。2010年春夏季黄河来水量少,湖泊基本上没有进水,加上干旱少雨,使得众多湖泊水位下降,面积缩小,部分浅水湖泊干涸,湖泊的生态环境恶化。特别是乌兰布和沙区湖泊,仅2010年水位平均下降30cm左右。如果沙区5万多亩湖泊干涸,近50年来建设的以三北防护林为主体的绿色屏障将难以存在,也将出现沙进人退的悲剧。
1.3 河套地区用水结构不合理
由于灌区改造和渠系配套跟不上,导致河套地区用水比例严重失衡,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比例高达90%~96%。而渠系水利用系数仅为0.4左右,有一半多的水在输水过程中白白浪费掉。河套地区亩均毛用水量高达1000多m3,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4倍。农业用水结构不合理,灌溉浪费严重,加剧了水资源供需的矛盾。加之旱情减少了水资源的有效供给,经济快速发展增加了对水资源的有效需求,水资源承载压力过大,用水效率不高等等,都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紧张局势,成为河套地区“水荒告急”的重要制约因素。
1.4 开发建设项目的兴起,增加了水资源供需矛盾
随着河套地区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该区主要靠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吸引资金,大规模开发建设能源项目。但能源项目大部分都是高耗水的项目,例如采用湿冷方式冷却的火电厂,一台30万kW机组每年需水约450万m3。按内蒙古近期拟建设的大型工业项目测算,年用水量将增加2.2亿m3,宁夏东部能源重化工基地规划至2010年需增工业用水1.9亿m3,其中电厂新增用水0.9亿m3。由此可见,高耗水的能源开发建设项目,也进一步增加宁蒙河套地区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面对水资源短缺的严峻现实,唯一的出路是建设节水型社会。研究者通过“投资节水、转让水权”的改革研究,较好地应对了河套地区因水资源短缺而造成的“水荒告急”难题,为我国建设节水型社会开创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2 河套地区水资源利用的对策
为确保河套地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促进河套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努力使河套地区水资源得到合理的保护和利用,从科学生态观、节水、水产养殖用水、工业用水、大力发展旅游业等方面,笔者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河套地区要牢固树立科学生态观,保护老百姓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和根本利益,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提高广大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和收入水平。河套地区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观,对众多的自然水域不能只索取不投入,只利用不保护,发展中小湖泊养殖、工业生产要充分考虑养殖、工业环境用水的承载能力,要将养殖、工业生产发展过程中水资源的消耗纳入养殖、工业生产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养殖、工业生产要以保护水域生态环境为基础,力求做到资源利用与保护和谐统一,逐步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加快城乡水务一体化进程,尽快理顺河套地区行政区域涉水行政事务的综合管理职能,统筹河套地区城乡水资源评价、规划、配置、调度、节约、保护,统筹供水、用水、排水、污水处理及回用等工程建设,逐步实现对水资源全方位、全领域、全过程的统一管理,提高河套地区资源利用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加快构建完善河套地区水市场体系,完善水权转换机制。深化水权转换机制,积极开展行业间、地区间水权交易试点,加快形成水权流转良性机制,进一步增强工业、城市和生态供水保障能力,促进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