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1880—1900年代,钢结构主要由热轧截面和铆接连接构成,结构体系大多为静定结构,其稳定性主要由支撑来保证,设计计算主要针对构件采用弹性理论和容许应力设计法; 1930年代起,焊接技术带来了钢结构制造业的根本性变革,实截面的焊接框架代替了精致的铆接结构,梁柱刚性节点替代了支撑以保障结构的稳定性,设计计算逐渐针对整个框架采用弹塑性理论和极限状态方法; 冷弯薄壁型钢自1940年代起在钢结构建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考虑板件局部失稳后极限强度的设计方法以及考虑板材与框架体系共同作用的设计方法逐渐得到发展。 我国钢结构体系的发展大致经过了这样的时期: 1990年以前,钢结构建筑在工业领域中的主要应用是重型厂房中的排架结构体系,在民用领域中的主要应用是螺栓球或焊接球网架结构; 自1990年代起,钢结构在我国进入了快速的全面的发展和应用时期。门式钢刚架结构被大量应用于工业厂房、超市、仓库中;钢框架在多高层建筑中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薄壁彩钢板已大量应用于各类结构的维护体系和无梁无柱穹顶中;钢管直接汇交焊接结构及其与高强度拉索的组合结构已推广应用于各类体育、文化等公共建筑中;冷弯薄壁型钢截面除广泛应用于檩条等维护结构构件外也开始作为结构的主要受力构件或其组成部件得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