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方钢管混凝土框架梁柱常用的两种节点形式即栓焊混合连接和全焊接连接进行了三维实体建模 2012-07-22
-
地震作用的计算是从静力法发展而来的。 2012-07-22
-
本文进行了比例尺为1/50的有机玻璃模型试验,原型结构竖向由12根格构柱组成,平面上由加强层和二级结构体系组成。 2012-07-22
-
通过分析T形柱构件与T形柱框架的拟静力试验结果,探讨了单个构件与整体框架的破坏机理,讨论了T形截面柱框架在强震过程中柱铰的特点及梁铰机制的形成, 2012-07-22
-
挫屈束制(屈曲约束)支撑一般是由十字型或一字型钢板构成之核心单元加上钢管混凝土构成之束制(约束)单元所组成。 2012-07-22
-
本文在几个假定的基础上,对比了台北和高雄两地抗震设计与国内抗震设计方法上的不同。 2012-07-22
-
本文对国内外在建筑结构基础隔震、减振消能和振动控制研究和应用领域中的新进展做了综合评述。 2012-07-22
-
研究应用 MR 阻尼器对建筑结构地震反应进行半主动控制的算法和原理。介绍了 MR 阻尼器的恢复力模型,并对其参数进行了设计 2012-07-22
-
对地震作用下线性时滞结构的离散最优控制方法进行研究,按时滞量为采样周期的整数倍和非整数倍两种情况,将时滞连续控制系统离散为形式上不包含时滞的标准离散形式 2012-07-22
-
根据地震区建筑用钢在交变地震载荷下的服役条件及其失效模式的特点,分析了钢的韧性对建筑物抗震性能的影响。 2012-07-22
-
根据木塔层间模型(例为1:10)的拟动力试验结果,考虑材料性能劣化和残损状态,得到了木塔实体结构四线型非线性恢复力模型 2012-07-22
-
以实际工程为背景,设计了两榀1/8缩尺的大跨度叠层空腹桁架转换结构模型。其中一榀模型为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另一榀模型在底部转换梁施加了预应力 2012-07-22
-
为验证方钢管混凝土柱与工形钢梁框架节点的破坏特征和抗震性能,本文进行了A、B两组共6个足尺节点试件的低周反复循环加载试验。 2012-07-22
-
在全球范围内选取6.0≤Mw≤7.6、震源深度H≤20km且断层距df≤40km的地震动速度和位移峰值数据,进行分组统计分析,确定了PGV和PGD的近断层研究区域分别为20km和15km 2012-07-22
-
在层状各向异性土体-盾构隧道地震反应分析中,引入了横观各向同性弹塑性模型理论,建立了适合于横观各向同性介质的双渐近-多向透射边界条件 2012-07-22
-
地震局在绥棱组织了2次人工爆破,目的在于检验黑龙江省地震台网的监测能力和定位精度,并开展相关的地震学和地震工程学研究。 2012-07-22
-
通过对园南小区住宅的地震反应分析,讨论了文献[4]所述两种骨架曲线确定方法的结果,从而确定以位移和刚度作为确定骨架曲线的计算方法更为合理 2012-07-22
-
配筋砌体结构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程序(EDAPCSC);然后提出了一种利用空间协同时程分析结果,对配筋砌体结构抗震危险性进行定量评价的方法 2012-07-22
-
本文介绍了柱加大截面、粘钢及碳纤维加固框架节点的试验方法,并对三种加固方法在承载力、刚度、延性及耗能能力等方面进行了比较与分析。 2012-07-22
-
介绍了在地震力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倒塌机理、破坏准则和数值模拟的研究现状,分析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发展趋势。 2012-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