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流行,但DIY-DO IT YOURSELF始终是个有生命力的玩艺儿。现在不少朋友上学时热衷于自己动手装电脑,或自己建一个主页。工作后干个公司。我读大学时,没有这么多新鲜事儿。基于经济的考虑,也基于DIY,当时和几位同学选择了自己动手做裤子。一把剪刀,一根尺子(其实用的是一个三角板加一根线),一本从图书馆借来的裁剪书,再加一支笔,家伙就算齐了。开始是用旧报纸练习,到自认手艺成熟时,就上街买块布,比划着裁剪好的报纸摆在布上,照着样儿把布剪好,然后去校门口,请专门从事修补,缝纫的阿姨用缝纫机把剪好的布料缝起来,回到宿舍再把裤子铺在桌上,用倒满开水的茶缸烫出条线来,一条挺括的裤子就可以穿上身了。后来工作了,手头宽松了点,于是便去“李顺昌服装店“订做了一套西服,记得一位戴眼镜的老师傅上上下下量了半天,又是腰又是肩的,过了半个月还得去试穿,一个月后才拿到做好的衣服,当时还包每年干洗一次。上次回去时,南京的新街口已拆的满目全非,“李顺昌“也不知搬去何处了。
膜结构的设计建造过程,就好比做衣服。首先得量身,即找形。衣服的外形要好看,合身,膜结构的形状要满足建筑外观要求和力学平衡。然后得打样,试穿,看看是否合身, 这在膜结构中就是荷载态的分析了,要检验所找出的形状是否在各种荷载组合下都满足要求。衣服打样后试穿不合身要修改,膜结构荷载态分析发现“病态“也就要修改形态了。所以找形和分析是一个多次反复过程。第三步,就是剪裁了,就连用词都一样,自不必解释。当然,为了省布,你得考虑剪裁线的布置;为了美观,你还得考虑“应变补偿“,所不同的是衣服考虑缩水,边要放一点,膜结构得考虑施加预应力后膜材的伸长,边要收一点。剪裁之后,就是缝合了。做衣服用的是缝纫机,做膜结构用的是高频焊机,所以又叫热合或融合。为了衣服缝制有形,你还得加付垫肩,加些塑料衬垫什么的,这在膜结构中就是成型时施加预应力了。“李顺昌“是家名牌老字号,所以还包每年干洗一次,现在国内的膜结构企业都还“年轻“,不讲究品牌,清洗,保养之类的环节也就免了。当然了,做衣服前你先得选料,是用“毛哔叽“还是用“华达呢“,做膜结构也就有PVC,PTFE了。至于说加工能力嘛,我当年没有自己的“加工设备“,是和“总部“--缝纫阿姨合作的。
闲话一篇,试图说明膜结构的“找形--分析--裁剪--安装“的过程,给初入此行的朋友一个概念,权当说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