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砖混结构是目前广泛采用的一种结构形式,设计人员往往认为其结构形式简单,重视不够,计算不认真,以致引起一系列问题,甚至酿成严重质量事故。 首先,不少项目在缺少必要的地质勘查资料下凭经验或盲目进行基础设计,其后果是建筑物沉降过大或不均匀沉降,甚至开裂、倾斜,或过于保守,导致浪费严重。其次,对变形缝设置不按规定,亦无相应技术措施,对墙体稳定和强度不作必要的验算,或仅按建筑设计作粗略估算,造成结构隐患。其三,在钢筋混凝土梁、板设计计算方面,忽视刚度要求,挠跨比偏小;承载力计算一般只注意正截面的要求,忽视了斜截面承载力和构造要求。对房屋抗震要求,如圈梁、构造柱的布置等,普遍不够重视。
【关键词】砌体结构 通病 对策 基础设计
1、砌体结构的主要通病及其对策
1.1砌体结构质量控制要点及对策
①对砌体表面平整度、垂直度、灰缝厚度、砂浆饱满度控制。
上述“四度”是影响砌体质量的重要因素,平整度、垂直度偏差大会改变砌体的受力状态影响结构安全。砂浆饱满度、灰缝厚度是影响砌体强度的重要因素。
要从根本上控制“四度”就要督促施工单位建立随砌随检查的岗位责任制,检查要贯彻自检和专检相结合的原则,特别强调改正和处理的及时性,平整度和垂直度较正应在砂浆初
凝前进行,最迟不超过终凝,否则就会影响砌体质量。
②内外墙要同时砌筑,否则要大大影响墙体整体性,影响砌体结构抗震性能。
③对临时施工洞要严加控制。由于楼层施工平面运输需要和过人需要,常在分隔墙上留临时洞口。封口接槎往往不好,造成该部位整体性下降。故要求少留临时洞口,留设洞口顶部应设置过粱,并予设水平拉接钢筋。
④合理留设脚平眼,脚手眼封堵按隐蔽工程验收,以防封堵不密实影响砌体质量及渗水。
⑤严格控制砖砂等地材质量。
1.2与卫生问相连房间墙体渗漏的控制
上述部分由于使用不同材料施工各种材科在物理性能指标下特别是热胀冷缩系数相异往往形成裂缝造成渗漏针对于此目前设计已加以考虑但是考虑在墙体施工时后浇砼施工单位若马虎从事,只用水冲刷一下,渗漏问题是不能解决的通过其它类似工程监理我们认为此处增设现浇砼拦水坝,砼浇筑时与板面砼一同进行,确保此处不形成施工缝,就可以确保不渗漏。
1.3外墙渗漏
外墙渗漏一般发生于脚手架洞眼和空调管留洞处,对于脚手架洞眼的堵塞稍有不慎即发生渗漏,空调管洞只要保证预埋角度就可以确保不倒泛水。
对脚手架洞眼的堵塞,监理应严格控制按以下操作方法:清理除尘,浇水充分湿润,布浆(有条件采用膨胀水泥砂浆、砖口周均应满布砂浆),填砖(填砖要注意外墙面凹入20㎜
勾缝一周后粉刷10㎜,留10㎜一外粉同时进行。
若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在外墙粉刷砂浆中掺加防水剂,为减少业主投入,可在基层粉刷完成后,在面层冒出8mm二次粉刷层,在二次粉刷时增加防水剂砂浆粉刷,可解决外墙面渗漏。
1.4外墙窗户渗漏
外墙窗户渗漏一般从窗下,窗周边形成倒泛水或流水不畅或填塞材科收缩形成缝隙等原因造成渗漏,解决方法是窗塞缝采用软填料,确保其热胀冷维系数基本与砂浆致。
窗框线粉刷时上边留出滴水线下边留泛水确保上框边水顺滴水线流下下边顺泛水流出。
1 .5厨、厕给排水管后浇砼渗漏
厨、厕给排水管后浇砼渗漏是由于新老砼施工接缝处不好,产生施工缝,造成渗水和砼与给排水管接触处由于两种材料热胀冷缩系数不一而产生裂缝造成渗漏,对于后浇裂缝处理应在砼施工时严格控制施工程序,对洞口采取打毛、接浆、膨胀砼和振捣密实控制措施,确保该处不渗漏,对给排水管施工,目前因采用PVC和PPR等新型材料施工,施工时将两管连接管节(伸缩节)置于楼板现浇砼中,(常规做法是在板上或板下0 .5m~0. 7m处)因伸缩节管径大于排水管,此处相当于形成一个止水带,有效防止水的渗入。
2、某工程基础设计
某5层坡屋面砖混结构住宅楼,层高均为3m,另架空层层高2 .2m,基础埋深H=1. 5rn,地基承载力Rk=150kN/㎡。
(1)基础宽度设计问题:砖混结构条形基础宽度在设计中一般是根据各墙段在基础顶面的竖向荷载和已知的地基承载力沿基础长度方向取1m长来计算确定的。这种常规设计方法虽简单方便,但由于基础纵横交叉处底面积重叠,用上述方法确定的基础宽度所构成的基底面积将小于实际所需的基底面积。当地基承载力较低,基础宽度较大时,问题更加突出,应该对基底宽度进行合理的调整。
(2)按常规方法分析计算基底宽度;将纵横基础交叉点定 义为节点,每个节点的范围为开间方向相邻墙体中心线间的距离及进深方向相邻墙体中心线间的距离。假定条形基础的中心线与各墙体的中心线重合并把节点分类为角节点1、边节点2、中节点3、则按常规方法求得各墙段的基础宽度分别为B1=1.39m, B2=1.88m ,B3=0.31m, B4=,0.88m和B5=1.48m。
对于边节点2:由B2 、B4构成的节点基底面积A1=B2{2.25+B4/2)+B4(1.8 B-2/2}x 2=1.88×(2.25+0.88/2)+0.88×{1.8—1.88/2)×2=6.57㎡边节点范围内基础顶面荷载合力P=1.8×106×2+2.25×226=890.1 kN;P作用下边节点范围内实际所需的基底面积A=P/f0=890.1/120= 7.42㎡因此,按常规设计方法所得的基底面积与实际所需基底面积相比缺少△A=A- A1=7.42-6.57=0.85㎡,即有△A/A=0.85/7.42=12%。
根据类似计算方法,对于中节点3,可得其A1=8.59㎡ ,P=1227kN ,A=10.23㎡,因而△A=1.64㎡,△A/A=16%;对于角节点1,可得其A1=4.71㎡, P=566kN ,A=4.71㎡,因而△A=0。由此可见,角节点的基底自然增补面积与重叠面相等,所以按常规设计方法所得的角节点的基底面积与实际所需的基底面积相等。在考虑基础宽度调整时,只需调整边节点和中节点即。
(3)基础宽度调整方法:由于条形基础纵横交叉处面积重叠,按常规方法计算的基底宽度所构成的基底面积比实际所需的基底面积减少了△A,应对基底宽度进行调整。一般情况下,砖混结构条形基础按地基反力均匀分布进行设计,且在设计中假定“基底总面积的形心与基底总荷载合力的重心相重合”,因此,不必考虑荷载偏心的影响,只需考虑力的竖向平衡。所以在A1中补足△A时,可根据竖向静力平衡的原理按节点各墙段的竖向荷载的合力与节点荷载总合力的比值将△A分配到各个墙段相应的基底面积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