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 首页
  2. 结构论文
  3. 内容

基于抗震理念的民用建筑结构设计探究

【摘要】通过分析地震对民用建筑结构造成的破坏机理,对我国居民建筑的结构特点和抗震性能进行了总结,并进而从建筑的抗震设计理念等方面探讨了提高民用建筑抗震能力的措施。 

【关键词】抗震理念;民用建筑;结构设计;柔性 
  一、前言 
  我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之间,其中,国土的41%位于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的区域,这包括了我国一半以上的城市。近几年来,我国的地震灾害频发。汶川和玉树的地震给我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造成的破坏极大。因此,对于建筑物结构的抗震能力要给予足够的重视。我国民用建筑主要包括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两类,民用建筑在我国的建筑领域中比重最大,并关系到每一个人的生活和居住。因此,加强民用建筑的抗震结构研究和建设,减少地震对建筑物造成的破环,对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中,我们通过分析地震对民用建筑结构造成的破坏机理,对我国居民建筑的结构特点和抗震性能进行了总结,并进而从建筑的抗震设计理念等方面探讨了提高民用建筑抗震能力的措施。 
  二、民用建筑的结构形式特点 
  下面我们根据如下四种建筑结构对建筑抗震性能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砖木结构 
  砖木结构主要是指使用木结构作为建筑物楼板?屋架等部分的建筑物。这种建筑形式主要分布在偏僻的广大农村。因为建筑结构建造简单,建筑材料也容易准备,建设费用比较低。但是由于砌筑砂浆的强度较低,而且纵横墙相互的连接也不牢固,使得建筑物的整体性能较差,抗震性能比较落后,容易造成破坏。 
  (二)框架结构 
  框架结构主要是指承重体系由梁和柱刚接或铰接组成的建筑结构,也就是说,建筑中梁和柱共同组成抵抗水平和竖向荷载的结构。因为空间的分隔比较灵活,建筑自重比较轻,不仅节省了建筑材料,还有效提高了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另外一种结构形式叫做框剪结构,即框架结构与剪力墙结构结合而成的体系。这种结构提取了各自的优势,不仅提供了建筑物较大的使用空间,还具有良好的抗侧力性能,因而对地震水平荷载的控制效果较好,非常有利于建筑物抗震性能的提高。 
  (三)钢结构 
  钢结构在现代建筑工程应用比较普遍,这种结构的重量轻,但是强度高。同时钢结构体系还能够有效发挥钢材良好的延性和塑性,因此,抗震性能极佳。该类型建筑物在地震强度较低的情况下一般不会受到破坏。即使遭遇到较高烈度的地震灾害,钢结构也能够有效避免建筑物倒塌性破坏的发生。因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建筑物的安全可靠性。但是,钢结构建筑物的造价较高,而且耐火性差。 
  (四)砌体结构 
  作为我国最主要的建筑,砌体结构建筑占据了我国城市与农村中绝大部分的房屋。因为砌体结构房屋基本上都是小开间房屋,因此内墙较多,这就形成了较大的抗侧力刚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但是,砌体是一种脆性材料,其变形的能力较低,非常容易发生开裂的情况,并对内部的装修造成一定的破坏。同时,对于跨度较大的墙体,结构抗震能力比较弱,发生地震时容易出现交叉裂缝和局部塌落的情况。 
  三、提高民房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措施 
  (一)总体设计理念 
  为了保证建筑物的结构体系能够在强震烈度的条件下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建筑物在进行结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对建筑物的结构体系进行分析,选用简单、规则、对称、抗侧向力和承载能力强的设计方案。 
  (二)局部设计措施 
  1、场地选择 
  在建筑结构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先对建筑场地进行抗震评价。通过分析建筑场地工程地质、地形地貌和岩土工程等环境场地条件,确定合适的场地条件,以减少对建筑基础和上部结构造成的震害影响,从而有效的减轻、避免地震对建筑物或工程设施的破坏。 
  建筑结构的场地选取要有利于抗震。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选择避开采空区、软弱黏性土和非岩质陡坡等不利地段的区域,同一结构单元最好不要设置在性质完全不同的土层上,对于软弱土、土层不均匀的地基要尽量保证上部建筑结构的整体性和刚性。对于建筑结构的基础抗震设计,除了常规的建筑结构基础整体性加强外,还要加大钢筋混凝土的用量以提高建筑基础的刚性抗震能力,另外,可以在结构建筑物的底部与基础顶面之间视情况设置橡胶弹性垫或摩擦滑动承重座等抗震缓冲装置,这样能够有效减缓地震波的冲击力,对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十分有效。 
  2、局部加强措施 
  从地震破坏的机理分析,地震纵波首先到达地表,并引起建筑物的上下震动,结构自重惯性力和纵波引起的地震惯性力共同作用使得建筑物的结构主体结构和其他连接构件之间的连接部位形成一个薄弱环节,这样,当地震横波稍滞后于纵波传到地表时,横波的横向惯性力就会作用于建筑结构上,进而使得建筑物的薄弱环节发生破坏,引起建筑结构的毁损垮塌。最近几年来发生的多起较大地震相关资料表明,建筑物的结构主体在相对完好的情况下,楼板和后砌墙发生严重损毁坍塌的情况非常普遍。因此,对于主体结构,相互之间的连接要保证质量,传力途径要明确,截面的形式要合理。主体结构和其他结构或构件之间的连接要确保连接的牢固。为了避免在强震烈度条件下,即使建筑物的结构主体保存完好,而其他结构发生坍塌并造成灾难性严重后果的情况发生,要从建筑物结构设计的理念和设计思想上加强重视程度。对楼板与建筑的主体之间的连接、后砌墙和框架结构之间的连接要进行专门的研究,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地震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的灾害和损失,显著提高我国民用建筑结构设计的防震、抗震能力。 
  (三)施工质量要求 
  经过相关方面的分析和比较,除了建筑物的结构设计因素外,建筑结构施工的质量也对地震灾害引发的建筑灾害具有重要的影响。从抗震设计的角度分析,要以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为基本出发点,在保证建筑结构有效防止强震的同时,在施工过程中还要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满足防震的基本要求。 
  四、结论 
  最近几年来,我国处于地震多发时期。因此,为了有效保障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显著降低地震所带来的建筑危害,就要加强对民用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研究。只有通过建筑结构设计师们的不断研究,才能完善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策略,从而更加科学、更加合理的防治地震灾害。 
  参考文献 
  [1]刘华新.重视抗震概念设计,提高工程设计质量[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5(3). 
  [2]李红培,孙鸿玲等.汶川地震房屋建筑破坏分析与建筑抗震问题探讨[J].四川大学学报,2009,41(增刊). [3]李文君,熊信云,张利伟.抗震设计理论的发展综述[J].山西建筑,2008,34(27). 
  [4]鲍玉龙,王航.民用建筑结构的抗震理念设计[J].科技传播,2011(10).

相关文章

回到顶部
请复制以下网址分享
基于抗震理念的民用建筑结构设计探究
https://m.gc5.com/jggc/lilun/10330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