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性的建筑结构设计也被群众广泛的关注,尤其是市政设施建设工程,再保证满足居民需求的同时,更要保证建筑结构的质量、实用性以及可靠性,其中抗震性是管理的重点,所以应加强建筑结构抗震、倒塌的设计工作,对此本文就市政工程建筑结构设计,结合建筑结构的承载力、受力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见解,希望可以促进市政设施建筑的完善和发展。
关键词:市政工程;建筑结构;抗震倒塌;能力提升;设计方案
前言:
建筑工程以及一些基础的设施在设计时,都要把质量和抗震性放在首位,并且建筑整体的结构性能遭到破坏,也是造成地震坍塌的主要因素,对此在设计时,应将建筑结构作为整体,利用新型的建筑材料,改变以往的结构设计,使其建筑结构更加的牢固,同时进行一些的测试实验,使其建筑体系可以达到国家规定的地震烈度;最后根据不同的地区,地震的烈度进行设计,从而有效的促进市政工作的开展。
一、影响建筑结构抗震倒塌的原因
1.建筑材料的影响
在建筑结构抗震倒塌性能设计中,原材料的选择是确保地震对建筑破坏程度最小化的基本措施,采用高质量,高品质的建筑材料,提升建筑物的抗震倒塌能力,最大程度上降低地震对建筑的破坏程度。因此,对于建筑结构抗震施工设计来说,原材料的选择是极其重要的,它对建筑物的抗震倒塌能力具有决定性作用。尤其是在建筑结构的墙体部分,一定选择抗震性能好的材料,这样才能为建筑结构抗震倒塌能力的设计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保证建筑的使用年限和安全。
2.施工工艺影响
建筑结构的施工质量,不仅对建筑结构的抗震倒塌能力具有直接的影响力,而且也是强化建筑结构抗震倒塌能力的重要因素。然而,一些建筑企业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缩短工期,忽略施工质量,给建筑结构抗震倒塌性能带来了不可预估的潜在危险从而威胁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作为一个有责任心的施工企业或者社会团体,一定要将人民的生命安全作为首要因素去考虑,而建筑的施工质量不仅彰显着一个企业的内在修养,更关系着人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因此,作为施工企业来说,一定要严格把住施工质量关,把自身的利益和社会责任相结合。
3.地理环境的影响
在建设过程中,选择合适的建筑场地是极其重要的,设计进行前应对场地进行探测和勘察。然而,在实际的建筑施工过程中,部分建设方在施工之前并未对场地进行探测和勘察,由此导致建筑因结构原因引发危险和破坏。选择适当的建设场地,不仅能保障施工顺利进行,而且能为建设的利益带来最大化。反之,如若选择不恰当的施工场地以及河岸滑坡等易发生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地方,随之而来的就是大大的提高了风险发生的概率,从而对建筑结构造成极大的破坏及威胁。因此,建设单位在设计之前,一定要做好建设场地的勘察工作,这样不仅可以为建筑的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也为施工单位提供了便利,同时为公司的利益带来更大的保障。
二、提高建筑结构抗震倒塌性能的设计构思
1.根据系统科学的基本概念,一个复杂系统的功能主要取决于该系统的整体性。系统的整体性是系统方法的核心和目标,整体性可以简单的表述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对于建筑结构系统来说,一方面,构件的功能依赖于整体结构系统功能,任何构件一旦离开整体结构,就不再具有它在结构系统中所能发挥的功能;另一方面,构件又影响整体结构系统的功能,任何构件一旦离开整体结构,整体结构丧失的功能不等于该构件在结构系统中所发挥的功能,可能更大,也可能更小。
2.由于系统组成的复杂性,结构系统的整体功能取决于构件的组成方式和构件之间的相互作用。采用同样结构构件、但按不同方式组成的结构系统,其整体性可能表现为截然不同的结果。如果因为结构构件之间的互相依赖而加剧了结构系统整体功能的损失,即局部构件的破坏与所导致的整体结构破坏程度很不相称,则结构系统的整体抗震能力弱,这样的整体性属于不利的整体性,也即所谓结构系统的易损性。对于结构抗震来说,尽管进行了结构抗震设计,但由于地震的复杂性,一方面发生超过设计大震0的可能依然存在,如汶川地震灾区,设防烈度为6~7度,设计大震0为8度,而这次地震部分地区达到9~11度。
3.与不利的整体性之相对的是有利的整体性,经过合理设计和组织的结构系统,能够利用结构构件之间的相互依赖与影响,最大限度地减少结构系统整体功能的损失,局部构件的破坏不会导致整个结构系统产生严重破坏,即局部构件的破坏不会持续引发其他构件连续破坏,这种特性在系统理论中称为系统的鲁棒性。并提出了增强结构系统抗震鲁棒性的方法,如增加结构的冗余度、明确不同构件的功能类型、采用多重抗震防线结构体系等。
三、提升建筑结构抗震倒塌性能的途径
1.注意地理环境和处理的选择
合理选择建筑施工场地和建筑材料,是提高建筑结构抗地震倒塌能力的重要因素。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时,建筑场地必须要选择在远离己发生坍塌的山崖和容易出现泥石流的山体地带,以免发生不可控制的自然灾害。所以,在进行建筑工程方案设计前,必须要仔细勘察施工场地的环境,充分了解施工场地的地理条件。此外,也要合理选择建筑结构材料对提高建筑结构抗地震倒塌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有关部门不仅要加强对施工单位采购材料的监督,还要提高施工单位的社会责任心,对人民负责。
2.加强地基的建设
所谓强基设防,就是加强地基抗震能力,设置抗震防线。地基沉降引起的结构破坏,是导致高层建筑受地震影响倒塌的主要原因;加强地基的抗震能力,合理选择最优地基,是提高建筑结构抗地震倒塌能力的有效途径;还需要清楚地了解施工场地的土壤性质。一般要选择土质坚硬的地带进行施工,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抗震倒塌能力,而且还能降低地基的沉降速度;合理设计地基的埋置深度,也可以有效地降低地震引起的滑移和倾覆,从而提高整个建筑的稳定性;通过设置抗震防线来降低建筑结构的破坏,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
3.加强整体结构的设计
所谓结构延性,就是建筑结构在受到地震屈服后的塑性变性能力。建筑物受到地震作用时会利用塑性变形削弱地震释承载能力,从而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此外,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时,要尽可能的使所有的建筑结构对称,以防在地震影响下出现偏心现象,降低地震的破坏力度。
总结:
综上所述,本文结合不同的地震烈度提高抗震能力的设计方案,这对于科学性的开展市政工程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同时在探究的过程中,结合实际地震灾害等情况,分析出了三个提升建筑结构抗震倒塌能力的方法,主要是建筑结构的及整体稳定性、牢固性以及安全性为出发点进行设计,只有保证关键的设计层次,才能更好的保证市政工程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施炜,叶列平,陆新征.基于一致倒塌风险的建筑抗震评价方法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2,06:1-7.
[2]李赫男.提高建筑结构抗地震倒塌能力的设计思想与方法[J].江西建材,2013,04:37-38.
[3]马玉虎.汶川地震典型框架结构震害分析和防倒塌对策研究[D].清华大学,2010.
[4]袁兵锋.基于结构推覆分析的钢筋混凝土框架抗地震倒塌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13.
[5]刘青松.加强建筑结构抗地震倒塌能力的设计思考与措施[J].门窗,2014,11:215+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