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 首页
  2. 结构论文
  3. 内容

基于砖混结构建筑抗震设计的要点分析

摘 要:设计与施工人员的青睐。现如今,砖混结构建筑已经成为我国分布最广泛的一种建筑,而这其中有超过90%以上都是民用建筑。本文通过对砖混结构建筑抗震设计的要点的详细介绍,分析了抗震构造连接要点,希望能够为砖混结构建筑的抗震设计人员提供借鉴。 

关键词:砖混结构建筑;抗震设计;要点 
  砖混结构虽然优势众多,但是抗震能力一直不强。据相关数据统计,在历来的地震中,受损最为严重的建筑就是砖混结构建筑,基板上有85%倒塌。之所以会如此,主要是因为地震发生时,砖混结构容易出现脆性剪切破坏,直接造成房屋破坏,直接危及人们的生命安全。所以,对砖混结构建筑抗震设计展开研究异常重要。 
  1 砖混结构建筑抗震设计的要点 
  1.1 平面与立面设计要点 
  砖混结构建筑平面与立面是否规整,直接关系到建筑抗震性是否达标。考虑到建筑抗震性的问题,设计人员在设计砖混结构建筑时,平面与立面都要简洁,规则,确保建筑结构质量中心与建筑刚度中心保持相同。如果建筑平面设计不规则,建筑重心与刚度中心无法重合,一旦发生地震,建筑结构因为扭转作用,使得地震破坏力提升。建筑立面要尽可能的防止出现头重脚轻的情况,建筑重心尽量下移,防止出现立面错落的情况。凸出屋面建筑部分要保持适宜的高度,一旦高度超出限度,即会出现鞭梢效应,同样会加剧地震破坏力,此外,建筑结构的竖向强度与刚度要始终保持着均匀性。实际砖混结构建筑抗震设计中,在满足各项需求的同时,还应该兼顾建筑造型,这样建筑平面与立面设计既能够达到抗震需求,也具有一定的美观性。 
  1.2 总层数与总高度要适宜 
  多次地震经验已经表明,砖混结构的建筑层数与高度与地震破坏力之间成正比例关系,因此控制建筑总层数以及总高度对降低地震破坏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按我国颁布执行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已经对砖混结构建筑抗震设计作出了相应的明确的强制性的规定。通过数据测算得知,楼盖重量通常为建筑整体重量的50%左右,如果建筑总高度一致,楼盖越多,则建筑需要承受的侧向地震作用就越大,而且建筑底部的倾覆力矩也就越大。如果是中级或者是强级地震,由于倾覆力矩超过限值,则建筑底部墙体需要承受非常大的压力最终出现裂痕或者直接倒塌。所以设计者在进行砖混结构建筑抗震设计时,必须考虑建筑总层数以及总高度的问题,在满足需求的情况下,要减少层数,降低高度,以此来降低地震的破坏力。 
  1.3 建筑刚度与整体性设计要点 
  建筑是由纵向承重构件、横向承重构件、楼盖等构成的空间结构体系,该结构体系是否具有一定的抗震能力,这与该体系刚度与整体性是否达到要求有着直接的关系。建筑的刚性构件都具有一定的抗侧力,正是如此,刚性构件才能够分配地震带来的破坏力。砖混结构楼板通常是钢筋混凝土材质,这种材质的楼板与屋盖的整体性比较强,而且具有高强度,因此用来作为抗震构件比较合适。既能够避免滑移、散落的问题,还能够提高建筑整体的刚度性能,同时还不会对墙体对齐过度严格。如果砖混结构楼板以及屋盖具有比较强的刚度,则能够很好的进行荷载传递,在建筑平面上,如果上下墙体未能对齐,楼板与屋盖都能够传递水平力,而且这样楼板与屋盖还会提高对墙体的约束能力。 
  1.4 墙承载体面积和提高砂浆强度 
  砖混结构墙体面积大小以及所使用砂浆强度大小,直接关系到建筑抗震能力的强弱。楼房底部第一层的地震作用力较大,是最薄弱层,应注意增加墙体的承载面积或提高砂浆的强度等级,如将部分240mm宽的承重墙改为360mm宽的墙,或将砂浆强度等级由M5提高到M10,则能明显提高房屋的整体抗震能力。有资料表明,多层砖结构房屋在8度,9度地区,底层最低应采用M10砂浆,在6度,7度地区,底层最低应采用M7.5砂浆。 
  1.5 有效设置房屋圈梁和构造柱 
  圈梁是多层砖混结构楼房提高抗震能力的又一有效技术措施。在多层砖混房屋中设置沿楼板标高的水平圈梁,可加强内外墙的连接,增强房屋的整体性。由于圈梁的约束作用使楼盖与纵、横墙构成整体的箱形结构,能有效地约束预制板的散落,使砖墙处平面倒塌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以充分发挥各片墙体的抗震能力。圈梁作为边缘构件,对装配式楼、屋盖在水平面内进行约束,可提高楼盖、屋盖的水平刚度,同时能保证楼盖一整体横隔板的作用。圈梁与构造柱一起对墙体在竖向平面内进行约束,限制墙体裂缝的开展,且不延伸超出两道圈梁之间的墙体,并减小裂缝与水平面的夹角,保证墙体的整体性和变形能力,提高墙体的抗剪能力。设置圈梁还可以减轻地震时地基不均匀沉陷与地表裂缝对房屋的影响,特别是屋盖和基础顶面处的圈梁具有提高房屋的竖向刚度和抗御不均匀沉陷的能力。 
  2 加强抗震构造连接 
  构造柱与楼、屋盖连接。当为装配式楼、屋盖时,构造柱应与每层圈梁连接(多层砖房宜每层设圈梁);当为现浇楼、屋盖时,在楼、屋盖处设240mm×120mm拉梁与构造柱连接。构造柱与砖墙连接。构造柱与砖墙连接处应砌成马牙槎,并沿墙高每隔500mm设拉结钢筋,每边伸入墙内不小于1.0m。墙与墙的连接。层高超过3.6m或长度大于7.2m的大房间,外墙转角及内外墙交接处未设构造柱时,应沿墙高每隔500mm设拉结钢筋,每边伸入墙内不小于1.0m。屋顶间的连接。突出屋面的楼梯间等,构造柱应从下一层伸到屋顶间顶部,并与顶部圈梁连接。屋顶间的构造柱与砖墙以及砖墙与砖墙的连接,可按上述抗震措施采取。后砌体的连接。后砌的非承重砌体隔墙,应沿墙高每隔500mm设拉结钢筋与承重墙连接,每边伸入墙内不小于0.5m。栏板的连接。砖砌栏板应配水平钢筋,且压顶卧梁应与混凝土立柱相连,压顶卧梁宜锚入房屋的主体构造柱。构造柱底端连接。构造柱可不单独设基础(承重构造柱除外),但应伸入室外地面下500mm,或锚入室外地面下不小于300mm的地圈梁。 
  结束语 
  总之,砖混结构建筑在设计时,设计人员务必要考虑到抗震性,以免地震发生时,出现严重的破坏。设计人员要确保建筑结构合理,而后再通过结构构造方法来降低房屋脆性,以此弥补抗震性不足,进而保证达到抗震性需求。砖混结构建筑抗震设计要遵循预防原则,争取做到小震不倒,中震可以进行维修,大震出现时能够不倒塌。
  参考文献 
  [1]苏启旺,刘艳辉,赵世春.基于墙体面积的砌体结构抗震性能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10(S1). 
  [2]苏启旺,孙玉平,赵世春.基于震害的多层砌体结构抗震性能评估方法[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1(1). 
  [3]宣红.浅谈房屋建筑结构中的抗震设计要求[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4). 
  [4]李迪.房屋建筑砌体结构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抗震设计[J].门窗,2013(5). 
  [5]孙玲玲,闫金环.浅谈房屋建筑结构设计要点[J].科技促进发展,2011(S1).

相关文章

回到顶部
请复制以下网址分享
基于砖混结构建筑抗震设计的要点分析
https://m.gc5.com/jggc/lilun/10330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