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震给房屋的震害,直接影响着人们生命和财产的安全,所以在地震区建造房屋要进 行抗震设计,事先设防,使房屋能经受住地震作用的破坏。根据长期的抗震研究和设防经 验,目前我国对建筑结构的抗震设防,提出“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基本原则。 2016-07-30
-
结构采用三个水准进行抗震设防,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2016-07-30
-
当按剪跨比λ判定柱子不是短柱时,按一般框架柱的抗震要求采取构造措施即可;确定为短柱后,就应当尽量提高短柱的承载力,减小短柱的截面尺寸,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提高短柱的延性,改善短柱的抗震性能。 2016-07-30
-
由于高层建筑的受力特点不同于低层建筑,因此在地震区进行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时,除应保证结构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外,还应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通过合理的抗震设计 2016-07-30
-
加固的总体布局,应优先采用增强结构整体抗震性能的方案,应有利于消除不利抗震的因素,改善构件的受力状况;宜减少地基基础的加固工程量,多采取提高上部结构抵抗不均匀沉降能力的措施;尚宜考虑场地的影响。 2016-07-30
-
框架剪力墙结构综合了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两者的优势,从而使之具有承载能力较高、灵活性较高以及操作简便等优点。目前,框架剪力墙结构已被广泛应用到建筑工程之中,且因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而使得其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 2016-07-30
-
二阶段抗震设计是对三水准抗震设计思想的具体实施.通过二阶段设计中第一阶段对构件截面承载力难处和第二阶段对弹塑性变形验算,并与概念设计和构造措施相结合,从而实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要求。 2016-07-30
-
由于高层建筑的受力特点不同于低层建筑,因此在地震区进行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时,除应保证结构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外,还应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通过合理的抗震设计 2016-07-30
-
体育建筑中,使用要求为特级、甲级且规模分级为特大型、大型的体育场和体育馆。 2016-07-30
-
钢结构加固的主要方法有:减轻荷载、改变结构计算图形、加大原结构构件截面和连接强度、阻止裂纹扩展等。当有成熟经验时,亦可采用其它加固方法。 2016-07-30
-
静力阶段,它最先由日本大森房吉教授通过对当时有限的震害观测和理论认识提出的抗震设计理论,仅仅适用于刚体结构。它没有考虑结构的动力特性和场地差别对建筑结构的影响, 2016-07-30
-
抗震措施是指除地震作用计算和抗力计算以外的抗震设计内容,包括“抗震构造措施”。如建筑总体布置、结构选型、地基抗液化措施、考虑概念设计要求对地震作用效应(内力及变形)的调整以及各种构造措施。 2016-07-30
-
建筑结构抗震概念设计的目标是使整体结构能发挥耗散地震能量的作用,避免结构出现敏感的薄弱部位,地震能量的耗散如果仅集中在极少数的薄弱部位,将会导致结构过早破坏。 2016-07-30
-
在使用过程中经过破坏性地震、洪水、风暴等自然灾害,承重结构出现局部倒塌、裂缝或抗震能力严重受损的; 2016-07-30
-
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采用的结构分析方法,应遵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规定的结构分析基本原则,且在一般情况下,应采用线弹性分析方法计算结构的作用效应。 2016-07-30
-
水泥砂浆面层的厚度宜为20mm;钢筋网砂浆面层的厚度宜为35mm,钢筋外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10mm,钢筋网片与墙面的空隙不宜小于5mm 2016-07-30
-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地质与土层条件多有不同,当前国内建筑施工企业已经从过去的划片而治逐渐走向全面的市场竞争,而根据不同的场地条件选择不同的基坑与地下结构施工方法,也成为各建筑施工企业必须精通的竞争条件。 2016-07-30
-
根据场地土的条件以及当地设防要求,通过加固尽可能改变结构的振动基本周期以避开场地土的振动卓越周期(见地震作用),使加固后的地震反应减小。 2016-07-30
-
加固方案应根据抗震鉴定结果经综合分析后确定,分别采用房屋整体加固、区段加固或构件加固,加强整体性、改善构件的受力状况、提高综合抗震能力。 2016-07-30
-
加固的总体布局,应优先采用增强结构整体抗震性能的方案,应有利于消除不利抗震的因素,改善构件的受力状况;宜减少地基基础的加固工程量,多采取提高上部结构抵抗不均匀沉降能力的措施;尚宜考虑场地的影响。 2016-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