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 首页
  2. 建筑论文
  3. 内容

复古:是开发式保护还是保护性破坏

近年来,从新区开发到旧城改造,城市建设和旅游开发大吹“复古风”。大同、开封、凤凰……一些城市和古镇掀起复古造城浪潮。有人认为,这是保护名城的捷径:既保护传统风貌,又兼顾现代发展需要。果真如此吗?

  记者近日专访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张松。他直言,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建起的复古建筑,几乎都是假古董;改造和开发要控制在合理比例内,不应全盘否定相对晚近的过去,为重现古代辉煌而一味大拆大建。  
假古董泛滥主要有4种类型

  张松解释,假古董主要指用钢筋混凝土等现代结构、材料建造的传统式样或仿传统式样的新建筑。

  “目前国内仿古建筑基本停留在具象模仿上,简单将古建筑元素附加于现代建筑的形式之上,很多都牺牲了原生态的历史文化。”他认为,如按原形制、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精雕细琢复原的传统形式建筑,无可厚非,但很多地方本末倒置——推倒有内涵的古迹,通过拙劣、廉价的仿古来吸引眼球,导致仿古建筑泛滥。

  张松分析,假古董泛滥主要有4种类型。

  ●拆真造假拆除真古迹兴建假古董,直接破坏了古建筑和文化遗产。
  ●东施效颦多是在文物古迹周边开发新项目,号称与传统风貌协调,少数仿古建筑还被认为已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
  ●重现辉煌大规模臆想重建消失多年的古迹,试图梦回大唐或重归北魏。
  ●无中生有完全根据传说、或是为了拍摄历史影视剧而兴建的人造景观。

  “后两类做法看似没直接破坏文物,好像还在恢复传统风貌或历史景象,但这样的规划建设往往会误导大众,混淆历史视听,不会带来真正的城市文化复兴。”  
许多古建筑修缮后面目全非

  许多古建筑修缮后变得面目全非,有人以保护技术不足为借口,或拿“交学费”搪塞;有些人说“总比拆了好”;还有人认为:中国古建筑以砖木结构为主,无法长久保存,目前的做法有中国特色,美其名曰“开发式保护”。

  张松对此反驳说:“某些‘创造性’推进的所谓‘开发式保护’,其实是‘保护性破坏’。缺乏历史文献依据,脱离历史空间关系。”“首先,这种行为违反了文物保护相关法规,违背了文物古迹的保护原则。”

  我国《文物保护法》规定:不可移动文物已经全部毁坏的,应当实施遗址保护,不得在原址重建。“复古建设混淆文物古迹与文化赝品的界线,损害了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张松说,由于建造周期有限、工艺技术失传,假古董远没有真古迹在历史岁月中积累的品质和细节。“大量兴建假古董,还会直接阻碍新建筑的创新和建筑文化的发展。”

  有人把仿古建筑视作创作方向,“这完全走入了误区。”张松指出,早在上世纪30年代,国际建筑协会通过的《雅典宪章》中就明确指出:“以艺术审美的借口,在历史地区内采用过去的建筑风格建造新建筑是灾难性的做法,无论以何种形式延续或引导传统风貌都是无法容忍的。”  
历史文化难道可以任意打造?

  近日,湖南凤凰决定投资55亿元,在古城附近复制一个新镇“烟雨凤凰”,以缓解客流。不少城市都有类似做法:保留古迹,在其周边造仿古建筑。许多人觉得无伤大雅,没有丢掉老祖宗的家产。

  张松并不这么认为。“我国提倡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狂热复古即便没破坏真古建,也走错了方向。”他提出,大肆兴建仿古建筑,耗资往往较大,同样的资金,能否投入到更有意义、老百姓更需要的项目中?“忽视修缮真文物,却大力兴建假古董,无异于南辕北辙。”“历史建筑首先应该是真的,而不是仿建的、新建的;周边环境也应该与其有关联。”张松回忆,曾陪友人参观大同云冈石窟,“他们在石窟内看得津津有味,对旁边的仿古建筑却一点兴趣都没有。”即便投巨资重建整座古城,缺了原真性和完整性,假古董凭什么吸引游客呢?

  “还有一件事更可怕,”张松强调说,“当仿古成为习惯,会让许多人以为,历史文化可以任意打造。那些不愿保护文化遗产的人会更肆无忌惮地破坏,反正一切‘历史’都可以从头再来。”  
一味沉湎过去说明缺乏自信

  张松指出,关于古建筑的历史记载多为文字,照片较少。大规模重建,往往只能凭后人想象。“城市建设离不开特定的历史环境,建筑艺术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想在当代重现古时辉煌的建筑群,不可能,也没必要。”

  他以北京四合院为例。“每座四合院都有独特性,承载了家庭习惯、工匠意图、人文传统等历史信息,所以几乎找不到两座一模一样的老院。”如果像在生产线上大量复制,建筑一定缺乏灵魂,并与建筑传统背道而驰。“即便能完全恢复当年风貌,与现在的科技水平相比,千百年前的建筑技术和工艺依然是落后的。”张松认为,城市建筑要体现时代精神和历史进步,如果一味仿古、沉湎于过去,只能说明缺乏自信。

  “城市建设重在公众参与。要不要重建?建成什么样?投巨资是否值得?都应该倾听当地民众的声音。”张松直言,城市建设是社会行为,不应由某个专家、某个领导决定。“一旦领导自我感觉是专家,听不进公众和各方专业人士的意见,就容易走极端,决策失误。”  
只要用心老房子完全能修好

  去年底结束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显示,全国登记不可移动文物766722处,状况不容乐观,亟待抢救保护,改善本体和周边环境。有一种观点认为许多古迹无法保存和利用,技术难度很大。张松反驳说:“旧的建筑可以修缮,以现在的工艺水平做抢救性保护应当没问题,而且还能保护传承传统建造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有人说欧洲建筑是石结构,而我国古建筑多是木结构,不宜久存,其实这都是表面现象。”张松分析,在欧洲,当人们认为老房子残破、功能跟不上了,就会去维护和改善,转换功能,二战后许多欧洲城市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保护修缮历史建筑,至今仍在持续。“木结构建筑也一样,只要认为有价值,完全可以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加固、改建、保留下来。”

  张松特别提到了青浦区金泽镇迎祥创意产业园的例子。那是一片原生态建筑群,由艺术家胡项城历经多年改造、修缮而成,还原江南乡村传统生活场景,让村民和城里人融入其中。“说明只要用心,木结构老房子也能修好。当然,如果想拆,更容易。”

  他补充说,保护中可以运用新材料或新技术,但对于一座城市而言,“首要的还是合理规划。规划前要透彻研究城市形态和历史风貌,改造和开发都应控制在合理的比例内。而非全盘否定过去,一味大拆大建。”  
【焦点关注】众多耗资不菲的仿古街建了又拆

  贾平凹在长篇小说《废都》中,对“十二朝古都西京”有一段描写:“文化积淀深厚是资本也是负担……若如前几任的市长那样面面俱抓,常因企业老化,城建欠账太多,用尽十分力,往往只有三分效果,且当今任职总是三年或五载就得调动,长远规划难以完成便又人事更新;与其这样,倒不如抓别人不抓之业,如发展文化和旅游,短期内倒有政绩出现。市长大受启发……修复了西京城墙,疏通了城河,沿城河边建成极富地方特色的娱乐场。”

  张松对此印象深刻,认为它揭示了假古董盛行的主要动因:“保护真的文物古迹太麻烦,不能随心所欲利用,带来明显经济效益。于是,拆除不完美、年代不够久远的古建筑,规划建造各类赏心悦目的假古董,便成了地方政府追求政绩的自然选择。”

  他指出,受领导任期所限,重建项目基本都是短期行为,容易浮躁冒进。1989年以来,全国建了2000多处人工景点、主题公园,十之八九已垮,众多耗资不菲的仿古街建了又拆。“这一波‘复古风’究竟将吹出什么结果,有待时间检验,只是不希望过多城市效仿,以为找到了发展捷径。”  
【焦点链接】“烟雨凤凰”总投资将超90亿元

  湖南省凤凰县近日宣布,拟在距离凤凰古城不远处,投资55亿元造一座新镇“烟雨凤凰”,以解决接待能力不足等问题,预计年内动工。投资方透露,55亿元只是基础设施投资,加上后续建设,总投资将超过90亿元。

  今年夏天,有媒体报道,河南开封计划投入千亿元,把老城区改造成实景人文旅游胜地,将重现北宋汴京盛景,不少市民将在未来4年内搬离老城区。

  早在2008年初,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山西大同就开始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古城再造工程。计划耗资上百亿元,将现代建筑陆续搬出城外,全面恢复古城历史风貌。

  此外,河北山海关、山东台儿庄等地,近年来也纷纷加入重建古城的行列。山海关现已建成上百套形态各异的明清风格仿古建筑。台儿庄正逐步修复大战故地、古城墙、古码头、古民居、古街巷、古商埠、古庙宇、古会馆等历史遗产。

相关文章

回到顶部
请复制以下网址分享
复古:是开发式保护还是保护性破坏
https://m.gc5.com/jzgc/jcll/10169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