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 首页
  2. 建筑论文
  3. 内容

房屋建筑工程防水措施浅谈

 房屋建筑工程防水措施浅谈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对于房屋建筑质量的要求也随之不断提高。建筑防水工程对于房屋建筑整体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一旦出现问题,往往会导致建筑发生渗漏,严重影响用户的正常使用。本文对房屋建筑工程防水措施进行了相应的探讨。

  关键词:建筑防水,工程建筑,防水措施

  前言

  一般建筑工程防水,都是为防止水对建筑物某些部位的渗透而从建筑材料上和构造上所采取的措施。防水多使用在屋面、地下建筑、建筑物的地下部分和需防水的内室和储水构筑物等。按其采取的措施和手段的不同,分为材料防水和构造防水两大类。防水工程在建筑工程中是重要组成的部分。因为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和它有直接的关系。造成防水工程渗漏的直接原因是防水工程质量的优劣。本文通过总结施工经验结合相应理论,从各个方面对防水工程的实施提出建设性意见。

  1 建筑防水工程的重要性

  防水施工的任务是必须保证防水工程无渗漏,质量优良。防水工程直接影响建筑使用年限,涉及人们生产、生活、工作的正常进行。严重的渗漏,不仅危害着建筑物,也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和安全,甚至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为此,防渗防漏,提高防水工程质量,是防水工作者的重大责任,其中防水工程的规范作业和精心设计、精心施工显得尤为重要。防水工程最终是通过施工来实现的,而目前建筑防水施工多以为手工作业为主,稍一疏忽便可能出现渗漏,国内外渗漏工程的调查结果都证明了这一点。我国前几年从各地收回的80多份调查表统计中显示,造成渗漏的原因,施工占45%,材料占22%,设计18占%,管理占15%。这说明施工是主要方面,是关键。

  2 防水工程中常见的渗漏的形式

  引起房屋工程渗漏的原因很多,有设计失误、选材不当、施工工艺不规范、细部做法不认真、交付使用后装修不当、自然环境条件的影响等因素造成建筑工程中地面或墙裂缝引起的渗漏。而最为常见的外墙渗漏,外墙上有贯通的裂缝,就会出现渗漏、地基不均匀沉降、温度变形、干湿变形都有可能引起外墙开裂,具体有以下常见的形式:砖混结构外墙裂缝引起的渗漏;砌体外墙缝隙引起的渗漏;混水墙外粉刷分格缝破损引起的渗漏;门窗洞口周边封堵不严引起的渗漏;细部构造不当引起的渗漏;外墙安装空调器、商业广告牌等引起的渗漏;外墙装饰面施工质量不良引起的渗漏;预制钢筋混凝土外墙板板缝渗漏。除此之外,外墙雨落管设计及维护问题;外墙的预留孔密封不良;基础不均匀沉降引起墙体开裂;房屋在二次装修阶段,乱打滥建改变结构引起墙体开裂和房屋顶面外墙温度裂缝,也都引起渗漏。

  3 房屋建筑工程防水施工具体措施

  3.1设置增强层加强防水

  为了防止房屋建筑出现渗漏,往往都建立防水层。但是由于建筑结构的原因,随着建筑施工寿命的增加,防水层会逐渐的发生变形,一些应力相对比较集中的位置有可能出现破坏。因此在实际的施工过程当中,对于建筑结构应力比较集中的位置以及防水层相对薄弱的位置应该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从而确保这个位置的寿命能够和其它位置相当,当之局部发生破坏,保证整个防水层能够正常工作。

  3.2水落口、地漏、过水孔以及预埋件

  建筑中的这些位置往往是发生渗漏的薄弱环节,这是因为这些位置往往比较容易产生裂缝。此外,这些位置长期受到雨水的冲刷,往往更加容易遭到破坏。在施工过程当中由于这些位置比较小,很容易被忽视,从而导致施工质量下降。因此在施工过程当中应该重视这些位置的施工,对这些位置进行严密的设防和节点密封。

  现代化的房屋建筑中存在大量的管道和各种预埋件,这些管道和预埋件周围混凝土经常出现开裂,从而使这些位置是渗水的高发区。为了应对这种隋况,抹找平层时管道根部应高出屋面并增设二布五涂的涂膜附加层。地下室及水池穿过防水层的管道周围应留槽并用密封胶密封,管子中部加一圈遇水膨胀橡胶条。

  3.3防水层收头

  这种情况大多发生在柔性防水层当中,这是因为柔性防水层随着时间的延长会发生老化而收缩,从而翘边,导致渗水的出现。因此在施工柔性防水材料的过程当中应该做好相应的固定工作,将卷材的末端进行固定,并做好相应的密封工作,将收头放在预先留有的凹槽处,做好混凝土的泛水处理。

  3.4屋面天沟、檐口

  房屋建筑的这些位置往往长期被冲刷,而更加容易出现变形,而且沟中往往长期存有积水,在长期浸泡之后又干燥,反复交替,加重了这些位置的破坏。在房屋建筑当中,一般都是由于沟中的防水层受到损坏而出现渗漏,针对这些薄弱环节应该做好相应的强化工作。在天沟防水作业过程当中为了确保防水效果往往将卷材和涂膜结合使用,有一布三涂和二布四涂作法,即在天沟交角处或者整个天沟和檐口先涂涂料,再铺增强胎体,再涂涂料1~2毫米厚;在檐口处,构件断面形状复杂,可采取增强空铺层处理,或先涂隔离剂或压敏型抗裂胶后再作增强层。

  3.5分格缝和压顶

  为避免刚性防水层或找平层于缩和温差造成开裂而预先设置分格缝,分格缝有全分格、半分格(诱导缝)、埋置塑料模条分格等,作用是将块体的变形集中于缝中。缝的大小随时问经常在变化,因此必须在缝中嵌填高性能弹性密封材料,表面再用涂料加胎体覆盖。压顶处于屋面的最高处,直接暴露于自然环境中,受气候影响大,受整个纵向墙体温差、结构受力变形及墙体混凝土与砂浆干缩变形的影响也很大,因此即使是配筋混凝土压顶,其横向裂缝也是不可避免的。一般在3-5年内裂缝均会明显地开展,配筋混凝土压顶,在5~8米之内就会有一条裂缝开展,不配筋混凝土在一米左右就有一条裂缝。雨水顺裂缝到墙内,绕过防水层漏到室内,所以压顶必须作柔性材料增强层。一般是作在压顶下,如果选材不当,可能会造成压顶与女儿墙分层,目前只有聚合物水泥基涂料和聚合物水泥砂浆可以用于此处防水;另一种是将防水层作在压顶上面,采取卷材粘贴或用涂料涂刷。

  屋面出人口因人们活动频繁会造成提早破损,出人口处防水层收头应处理妥贴,此外,应适当作增强层,并要求表面作保护层,如水泥砂浆保护层等。

  3.6阴阳角

  屋面的平面与立面交角处、地下室底面与墙面内外交角处、檐口与天沟交接处、天沟转角处、两个立面转角处形成阴阳角。这些部位常由于混凝土、砂浆干缩和温差变形产生应力集中导致开裂,有些裂缝宽度可扩展到5毫米。阴阳角的增强层可采用卷材条,即在交角处铺贴1层100-150毫米宽的卷材条予以加强。但由于卷材较硬挺,在交角处难以铺平、铺实,往往采用涂料加增强胎体布作为增强层,即在交角处涂150--200毫米宽,厚1—2毫米的加胎体的涂层。胎体铺贴时切忌拉紧,应松弛不皱。在三面交角处采用涂料增强,效果就更好了。

  3.7板端缝

  屋面、楼板支承端的板缝称板端缝。不管是现浇还是装配结构板,由于荷载作用产生板端负弯矩,板面下挠而板端上部裂开,再加上混凝土、砂浆的干缩和温差变形的影响,会使板端产生较大的板端裂缝。装配式板的板端裂缝更为明显,根据推算,6米大型屋面板的板端将产生12毫米左右的裂缝,实地调查中5~8毫米的预制大型屋面板的板端裂缝是常见的。现浇结构板由于钢筋连续,裂缝要小得多,但一般二三年后都能发现可见的板端裂缝。因此,板端缝的增强层应有较强的适应基层变形的能力,可采用以下方法处理:卷材增强层:采用卷材作增强层应采取空铺的方法。可采用200-300毫米宽,1-2毫米厚的高分子卷材或3毫米厚改性沥青卷材单边点粘在板端处,或用压敏型粘结剂,然后铺贴大面积防水层。

  涂膜增强层:采用加胎体的防水涂料作增强层,涂料可采用与大面积防水层相容的高分子涂料或聚合物改性沥青涂料。其作法是,在板端缝处200~300毫米宽范围先涂刷隔离层150~250毫米如石灰水、石蜡或压敏型抗裂胶),干燥后逐层涂刷防水涂料,铺设胎体,一般一布三涂或二布四涂,然后再施工大面积防水层。

  4 房屋建筑工程防水控制措施

  4.1在防水材料方面

  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带动了建筑材料市场的繁荣,市场上的防水材料种类和规格都十分繁多,质量也参差不齐。而防水材料质量的好坏对于房屋建筑工程防水措施的效果具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在选择材料的时候应该选择具有相应经营资质的供货商。在对防水材料的性能进行检测之后才能够在施工中允许使用,坚决防止质量不合格的防水材料进人施工现场。

  4.2防水设计方面

  很多设计人员在进行住宅建筑防水设计的过程当中没有考虑建筑的实际情况,为了节省时间只是套用以前的设计,这样导致防水设计与建筑的实际情况有很大的出入,导致施工过程中需要频繁对设计进行变更,影响了工程进度以及防水质量。因此在进行设计之前一定要深入了解建筑的防水等级以及构造情况,进而有针对性的进行防水设计。

  4.3施工质量方面

  在进行住宅工程防水施工之前,应该对设计图纸进行详细的研究,从而掌握设计中的每个施工细节,从而根据设计的要求,制定完善的施工计划,从而保证施工能够顺利的开展。此外,还应该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施工队伍,在施工的过程当中做好相应的施工质量控制工作,从而确保每个施工环节的施工工艺都能够高质量的完成,确保建筑的防水工程能够在规定的年限内一直很好的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宋晓华 逄焕坤.房屋建筑工程发生渗漏的原因及防治.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5,(03).

  [2]建筑防水施工技术问答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张廷荣等2004.5

  [3]宋晓华.房屋建筑工程发生渗漏的原因及防治[J].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5.

  [4]王法精,张德光等.防水砼施工注意事项[J].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4,(25).

相关文章

回到顶部
请复制以下网址分享
房屋建筑工程防水措施浅谈
https://m.gc5.com/jzgc/jcll/10297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