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游憩商业区的形成及其空间结构分析
关键词:城市游憩;城市游憩商业区;形成过程;动力机制;空间结构
1.城市游憩
城市游憩,是指依托城市(包括市区和郊区),以城市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以及人工吸引物为载体进行的游憩活动。城市游憩在具体的体现形式上与城市旅游、城市休闲娱乐活动有着较多的共同之处。在具体的分类上可以分为如:文化、体育、健身等等。城市游憩由于其依托城市这一独特的地域空间,从而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1城市的游憩功能与城市其他功能联系紧密城市的出现与蓬勃发展和城市拥有许多独特的功能是分不开的。城市的功能(亦称城市的职能)是指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和所承担的分工。城市的功能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划分成许多类,不同的城市由于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和发展背景,往往在功能上也有不同的侧重。但其基本功能一般都包括文化、生产、交通和游憩(娱乐)。城市游憩在体现形式上往往与城市的其他功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休闲购物类、工业观光类、历史文化类等等。因此,发展城市游憩,不能脱离城市的现状凭空设想;同时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也要求考虑如何体现城市的游憩功能。而这一点正是以前往往被人所忽视的。
1.2依托城市的基础设施城市游憩得天独厚的一大优势就是可以利用城市已有的基础设施。在旅游区的开发中,基础设施的配套程度往往会影响到景区的开发进度,甚至决定景区开发的成败。道路、水电、接待设施、通讯设施等等基础设施往往要求前期要有数额巨大的投入。而对于城市游憩业来说,游览地和依托城市是一体的,可以利用城市已有的基础设施为城市游憩业服务。另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城市游憩业可以使城市的基础设施得到更充分的利用,乃至可以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1.3服务对象的多元化城市游憩根据其设施规模及服务对象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社区和城区两级游憩设施系统。社区级游憩设施主要为居民服务,并且有相当一部分社区游憩设施是公益性的;而城区级游憩设施则兼为市民和外来游客服务,这一部分游憩设施是以商业化经营为主。因此,所谓的RBD主要就是针对城区游憩系统而言。
2.城市游憩商业区
城市游憩商业区是游憩商业区(RBD)在城市游憩业发展中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城市游憩业发展的重要形式之一。RBD是RecreationalBusinessDistrict的缩写。这一概念最早由StansfieldC和RickertJE在1970年提出[1]。此后陆续有学者对RBD的区位、形态以及其功能做了进一步的研究。近年来也有学者尝试对城市游憩商业区进行研究,对城市游憩业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探讨。例如,保继刚等就在Page(1995)的基础上,将城市RBD定义为城市中以游憩和商业服务为主的各种设施集聚的特定区域。
2.1城市游憩商业区的形成过程
城市游憩商业区是城市中心最吸引人的区域。它是以城市商业中心区为基础,把多种游憩活动融合进去,形成的具有宜人的环境、良好的精神风貌、融洽的人际关系的休憩、购物、游玩的场所。其主要特点是与商业设施和商业活动有着高度的产业、空间共生性。城市游憩商业区一般是在城市商业中心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城市商业中心区发展和演变的高级阶段。
从游憩活动的性质来看,由于产品发生了交换便成为了商品,商业活动的实质是一种交换行为,所以从广泛意义上讲,城市商业游憩活动不仅包括购物行为,还包括在城市游憩商业区内所发生的观光、娱乐、健身、餐饮、休憩等活动,这一系列游憩活动在城市游憩商业区内相互交织、相互联系,在人与物之间完成了能量转换过程,形成了城市商业游憩系统[2]。在城市研究中,还常涉及到“步行街”的概念。笔者认为,步行街是商业街向商业游憩区方向发展的过渡阶段,即游憩商业区的初级阶段,游憩商业区是以一条或多条商业步行街为核心的城市步行游憩系统的优化集成。
2.2城市游憩商业区形成的动力机制
城市游憩商业区的发展因素具有综合性和系统性,自然、文化、交通、工商业、金融、社区与政府等因素都影响到城市游憩商业区的发展。其动力机制是由游憩消费子系统牵动和游憩产品吸引子系统所构成,并由中介系统进行游憩消费引导、城市支持系统作为发展条件,多个因素相互联系的互动型动力系统。所以城市游憩商业区的形成和发展,必须有持续的游憩需求和持续的游憩吸引,还要有良好的城市大环境、旅游大环境的支持和积极主动的中介引导。因此在进行城市游憩商业区的开发时,不仅是游憩资源开发、游憩项目建设和服务设施配套,而且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要致力于创造游憩可持续发展和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良性机制,协调解决行业发展、资源开发、项目建设布局等各个层面上的问题。
3.城市游憩商业区的空间结构分析
城市空间环境有三个基本属性,即空间环境的分异格局、布局形态和相互作用[3]。本文借鉴区域空间结构研究的理念和方法,拟从这三个方面来分析城市商业游憩区的空间结构,揭示商业游憩区空间布局和演化、发展的规律。
3.1城市游憩体系及空间布局游憩活动归纳起来主要有室内游憩、社区游憩、城区游憩、地区游憩这四个层次,形成了由近及远、从大众化到专门化、从多数人到少数人、从短时间到长时间、从小费用到高费用、从小尺度到大尺度的游憩体系。室内游憩主要指在居住点附近以室内活动为主的游憩行为;社区游憩主要指在居住区内从事的游憩行为;城区游憩是建立在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游憩空间系统基础上,主要包括商业、工业、公园、广场、标志建筑、学校娱乐、文化、体育等游憩活动;地区游憩指的是超越城区范围的游憩行为。游憩资源和游憩活动在一定区域内富集,形成了不同等级的游憩区。
3.2城市游憩商业区的空间层次城市商业游憩在尺度上属于城区游憩,城市商业游憩区一般都处于城市的中心区域。其内部空间可以划分为:交际空间、建筑空间、街道空间、广场空间四个层次。
3.3城市游憩商业区空间功能分区城市游憩商业区的范围并不是中止于一条明确的界限,由外至内其分布是渐进的过程,可以将其分为内核区(core)和外框区(frame)。内核是游憩设施和游憩活动集中分布区,外框是外围城区向商业游憩区过渡的联系区。城市商业游憩区内部的结构也具有非均质性,由于游憩设施或游憩活动之间的功能关联,将游憩区分为多个亚区。(功能簇群或功能聚集区)这种关联性具体表现为:竞争型功能关联,即性质相同的功能聚集形成竞争,以利于提高知名度、方便被服务对象;共栖型功能关联,即不同功能由于依靠某一共同的客户而聚集,相互间既无竞争也不存在依赖关系,如布局在青少年宫周围的共同针对儿童市场的玩具店、儿童乐园与青少年宫之间的关系;互补型功能关联,即某些不同功能之间性质互补、存在直接的业务交往,因此产生聚集并共同开拓市场,如某些商业街区密集布局的商场、餐饮、娱乐、健身、阅览设施之间的关系;协作型功能关联,即某些功能相互间并无业务联系、对市场与客户的供需都完全独立,聚集在一起,主要为获取诸如交通、通讯等重要设施,同时共同促成了更为广阔的市场,如集聚在车站、地铁出口的性质不同的商业设施。空间功能分区的研究,对合理规划游憩商业区,促进游憩商业区的空间布局均衡、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4.城市商业游憩区的空间结构分析
城市游憩商业区的空间结构是指游憩设施和游憩活动在区内的相互关系和组合形式。它是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的聚散效应(agglomerativeanddiffusiveeffect)、邻近效应(neighboreffect)、传输效应(transmissioneffect)和自组织效应(self-organizationeffect)共同作用的产物。从几何学上看,城市游憩商业区是多种游憩设施和所发生的游憩活动以点、线、面这三种基本形式构成的区域形态。
4.1点状模式—增长极
点是区域的最基本的形式,是组成线和面的基础,众多的点集合形成区域。在区域中,点与面有相对意义,小尺度的区域在大尺度上来看是一个点,相对于更小的尺度的地域,点又可以看作是区域。在城市商业游憩空间的节点要素,一般是空间游憩活动最密集、最活跃的地方,是游憩设施布局和游憩活动的“聚集点”或“制高点”,成为商业游憩区的增长极,再向周围渗透、扩散。
4.2线状模式——增长轴经济总沿着交通阻力最小的方向发展(周一星,1995)。在城市游憩商业区中,有着明显的线性空间特征,主要是游憩设施沿道路、巷子、河流等线状物进行布局而形成的。即一些点状的游憩设施沿着物质、能量、信息、人口和资金等要素流动的“渠道”——城市道路的方向布局的结果。由于扩散的强度在各个方向上并不均等,其中由于线状基础设施阻力最小、条件最佳,所以其方向辐射强度最大,成为商业游憩区的增长轴。
4.3面状模式——区域增长极当商业游憩实体空间增长达到某一临界值时,在整个区域中会迅速形成大的空间集团,达到完全连绵的状态,即点、线的扩散最终形成区域。面是点和线要素赖以存在的空间基础。城市游憩商业区内有很多面状布局形式如众多游憩设施布局的公园绿地、商场和购物中心密集的购物区等,它们可以成为区域的增长极向其区域之外扩散。整个城游憩商业区本身也可被看成一个面,作为游憩商业区域增长极向区外扩展,带动整个游憩商业区的扩展。
5.结论
居民对游憩的需求、城市旅游的持续发展,使得城市游憩商业区建设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城市游憩商业区的形成是以城市原有的商业区为基础的,是商业区内涵丰富、空间拓展、功能提升、结构稳定的高级发展阶段。城市游憩商业区形成与发展的动力,除了要有游憩市场的供求之外,还要有良好发展环境和积极的培育、引导。通过空间结构的分析,表明城市游憩商业区在空间上层次分明,各层次空间其功能亦不相同,缺少其中任一空间形式,游憩区的功能将是残缺不全的,这对规划建设游憩商业区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在空间的拓展上,商业游憩区遵循点状、线状和面状增长模式。如今,许多大城市都在进行传统商业区的改造,笔者认为,应遵循城市游憩商业区形成和发展的规律,积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激发其动力,引导商业区更新换代,在空间结构和功能上完善,才能将商业区建成可居、可游、可购、可乐的游憩商业区,增加城市吸引力,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传康,冯若梅.康体休闲产业的机遇与市场进入[J].人文地理,1997,(2):30—34.
2. 张京祥.城镇群体空间组合[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30—37.
3. 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26—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