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 首页
  2. 建筑论文
  3. 内容

现代高校图书馆建筑模式探索与实践

 现代高校图书馆建筑模式探索与实践

       摘要:运用最新设计理念,从位置选择、空间布置、功能与定位等对现代高校图书馆模式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把最新理念运用到天津体育学院的设计上,为我国高校图书馆设计建设提供借鉴基础。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建筑模式;探索;实践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图书馆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发展,不得不使人们开始怀疑图书馆建筑实体存在的必要性。1982年美国图书馆学家兰开斯特(F.W.Lancaster)曾经预言:在下一个20年(1980-2000年),现在的图书馆可能完全消失,只留下几个保存过去印刷资料的机构。”[1]而今天,人们开始广泛谈论和研究“电于图书馆”、“虚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很多人都认为数字化图书馆是“无墙的图书馆”、“虚拟的图书馆”,是非实体的图书馆,通过上一章我们对发展概况的研究以及诸多图书馆学文献显示:我们要构建的是电子化馆藏,图书馆作为一个实体,不可能被取代,相反地,因为提供舒适、方便的空间供使用者参阅馆藏资料,它将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

  针对这种现状,1996年英国图书馆学家苏顿(S.Sutton)第一次提出了“复合式图书馆”的概念,[2]他将图书馆划分为连续发展的四种形态:传统图书馆、自动化图书馆、复合式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他认为复合式图书馆中印刷型和数字化信息共同存在,有可能不受地理空间限制,两者间相互平衡。并逐渐朝数字化方向倾斜。后来经过各国图书馆界对未来图书馆模式的再思考和定位,对复合式图书馆这一模式达成了普遍的共识

  21世纪的图书馆将表现新旧共存之形态。以手工操作为特点,保存纸质文献为主的传统图书馆依然会有一定的数量与规模,同时数字化电子图书馆也会不断涌现。但是,众多的图书馆将表现为这两种形式的结合形态,而这正是复合式图书馆的存在形式:从文献载体上,既保有纸质印刷品,同时又大量收集各种磁性文献及光盘数据库等;从传递方式上,入馆借阅、咨询、馆际互借等传统方式与文献信息的网络传输、多媒体传输并行不悖;从服务手段上,人工提供文献及文献信息与计算机借阅、咨询也将共存。[3]目前我国大部分图书馆都已从传统图书馆转变为复合式图书馆模式,这种模式将是当前和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各国图书馆都存在的一种形态,我国高校图书馆当然也不例外。因此存储文献、生产知识、传递情报的图书馆传统功能在现代社会需求竞争的强大动力推动下,内涵不断变化扩大,呈现出多层次、灵活可变与综合性的特征。其功能构成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我们在进行图书馆建筑设计时,应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以复合式图书馆为设计的出发点,满足现代高校图书馆使用者的需求。

  1、我国现阶段高校图书馆建筑模式

  1.1模数式图书馆局限性

  我国高校传统图书馆根据藏、借、阅功能相互分离的特点采用较小进深的条状矩形空间的组合布局,采光通风性能好。缺点是平面布局呆板,功能空间分散,联系不方便,与现代图书馆藏阅合一的大空间布局要求相违背。国外高校流行集中块状布局的紧凑型图书馆,室内空间开敞,读者借阅方便,有利交往,缺点是建筑内部空间组织无序。缺乏与环境的有机联系。

  近十几年来,我国有关图书馆学者和建筑家也极力推崇模数式设计模式,有的已付诸实践。但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及经济状况,它并非十全十美,我们不难看到它的一些局限性:

  1、模数式图书馆大多是大空间封闭式。依靠空调系统和人工照明系统的图书馆。这是一次性投资与维持费用都很高的建构模式,往往是“建得起而用不起”全空调及大量人工照明,势必使能源消耗太大,运行费用太高。模数式图书馆这一致命弱点不仅使它不太适合我国及其它发展中国家的国情,而且与今天全球要求的可持续发展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环境的设计原则也背道而驰。[4]

  2、缺乏空间的多样性。“灵活性”既是模数式图书馆的优点,又是它的缺点。“灵活使用”要求带来的一个负面影响表现在缺乏空间的多样性。模数式图书馆统一的大空间难以适应具有不同空间形态的非传统图书馆职能的日益扩展,尤其在今天,图书馆越来越走向多种功能的综合,它们有着与图书馆传统职能不同要求的空间特征。模数式图书馆统一柱网造成的空间单一性难以满足它们的要求,同时也限制了内部空间环境的创造,并造成空间的浪费。

  3、模数式图书馆由于形状一般都较方整,建筑设计不容易体现出图书馆建筑的多样化,而且其方整的体块有时也较难适应多种多样的基地形状与地形地貌。

  1.2模块式图书馆的提出

  高校图书馆处于科技发展的时代,为了适应未来的功能、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变化,需要有高度的灵活性、可变性和可发展性,灵活性是目前图书馆建筑设计的核心问题。既而我们对采用较多的“三统一”’设计模式的进行了剖析,我们发现,“三统一”并不是图书馆建筑设计的唯一方式和最佳方式,于是提出了另一种设计模式——复合型的模块式图书馆建筑设计。这种设计模式在增加灵话性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建筑的经济性和实用性,以集中中庭空间取代分敞的庭院,以一定进深的条状空间取代采光不足的块状大空间,形成流线便捷,使用灵活的功能块,不同的功能块可以按其空间需要采用不同的结构形式,即按功能分区进行模数式设计。其特点是:

  1、在功能空间设计上,强调以自然通风采光为主,以有限度的流通空间来代替模数式的过大空间。

  2、在结构设计上提倡灵活的统一,进一步发展“三统一”的原则,结构柱网不要求绝对统一,根据需要可以统一主体柱网,其它不适应统一柱网的功能空间可独立于主体柱网之外单独设计。同时,建筑开间、进深尺寸的一致并不是柱网设计的唯一模式和最佳方式,应因“馆”制宜,分区对待。荷载设计上,主要藏阅空间均按开架阅览室荷载设计,而密集书库及办公业务用房等可以尽量限定其区域,以免过分追求“三统一”而导致荷载取值偏高。建筑主体各层层高应该尽量统一,为将来的灵活使用和调整留有余地。

  3、从建筑空间布局上,主张将图书馆功能分为可变的主要功能区和不变的辅助功能区,根据使用要求的不同对柱网、层高与荷载进行分区设计。

相关文章

回到顶部
请复制以下网址分享
现代高校图书馆建筑模式探索与实践
https://m.gc5.com/jzgc/jcll/103000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