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 首页
  2. 建筑论文
  3. 内容

基于涌现理论的高层建筑集群空间模式初探

    摘 要:高层建筑集群是城市的重要建筑类型,其空间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本文从高层建筑集群空间中的公共“核”空间人手,以“涌现”的角度分析了高层建筑集群空间模式的发展,并对其演化动力进行剖析,提出了当代高层建筑集群空间模式的有序发展建议。 

  关键词:高层建筑集群:空间模式:涌现 

  高层建筑集群是现代城市商业化发展的重要产物,随着经济水平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该类项目大规模地在世界各大城市出现,其空间模式也发生着改变。由于高层建筑集群的功能复杂,规模庞大对整个城市产生了巨大影响,使我们不得不慎重考虑高层建筑集群的发展问题。兴起于2。世纪70年代的“涌现”科学给我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本文试图通过这一崭新视角对高层建筑集群空间模式的发展及其动力进行剖析,从而需求一种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集群空间发展模式。   

  1 高层建筑集群的空间模式的涌现过程   

  涌现既是一种过程又是一种结果,其核心思想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高层建筑集群的涌现过程可以描述为:高层建筑集群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不断的优化、协调集群中各空间要素的功能形态组成,而这些空间子系统通非加和作用,使集群的整体特性得到质的飞跃和提高,并生成了新的、原有集群所不具备的、更高层次的性能的过程。   

  1.1 集群公共“核”空间的出现 

  早期高层建筑集群的各空间子系统一般是由串联和并联这两种方式组合起来的: 

  (1)串联 

  主要是指基地内若干个不同功能属性的建筑单体相互连接起来,不设严格意义上的空间分隔,保持一种彼此流通,延续,渗透的空间状态,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集群空间体系。通常来说,这类集群中的建筑单体具有较强的开放性,而且其使用功能之间有密切的关联。如纽约世界金融中心,他将商店,餐馆,办公门厅,室内广场等多项内容组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连续的步行空间体系。通过这一步行系统,不但可以避免无谓的交通往返,同时也使得此地段的整体功能得以整合(如图1)。 

  (2)并联 

  不同功能属性的建筑单体分别于集群的公共交通空间相连,从而形成一种各建筑单体既相对独立又彼此连通的空间关系。承担联系媒介的公共空间常常是步行街,走廊和广场。与串联式相比,并联方式中的人行轨迹对各单体建筑空间具有更大的选择性和灵活性,并且由各空间单元的独立性产生的归属感也给建筑的管理带来了相当的便利。如香港的IFC国际金融中心,其空中步道体系与其所连接的各建筑单体即选择了并联式的组织方式(如图2)。 

  从以上的两种模式可以看出,无论是串联还是并联,高层建筑集群内的各功能子系统的有机组织都需要一种类似于城市有效交通的集群公共“核”空间。中庭,广场,空中步道等都属于早期的集群公共“核”空间范畴,其基本功能是整合集群中的各种交通流线,形态比较单一。    

  1.2 “核”空间新质的涌现 

  随着高层建筑集群的发展从功能的简单叠加发展成为规模庞大,涵盖功能广泛的综合集群,在多种力的作用下,其“核”空间也涌现出了不同的新质。 

  (1)空间职能城市化 

  随着城市生活的一体化发展,集群的“核”空间正在突破原有的集群功能体系的范畴而越来越多地融入原本属于城市的职能,从而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为集群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功能组织集约化 

  集约化是指集群的公共“核”在空间有限的前提下,形成紧凑、高效、有序的功能组织模式。近年来,各种综合建筑集群的公共组织空间大都是集约化功能组织的具体表现。如日本九州转运站,在集群“核”空间内部就能完成不同交通方式的转换。   

  (3)功能的复合化 

  指空间中多种功能层次的并置和交叠,其依据在于集群中人群公共行为的兼容性,如购物与步行交通,参观游览与休闲社交等行为可以互相兼容。如芝加哥伊利诺中心的中庭容纳了建筑内部交通组织,城市交通换乘和城市公共集会等多项功能复合。   

  1.3 集群空间连接方式的改变 

  集群的空间模式随着公共“核”空间新质的涌现也发生了连接方式的改变,从以往的仅限于近地面层的二维连接涌现出复合的多维连接。 

  (1)空中连接 

  空中连接的形式在以前的高层建筑集群中也出现过,如步行连廊、空中花园等,但这时的连接我们只能把它当成是一种中介空间,而不是集群的“核”空间,如马来西亚石油双塔位于42层处的天桥,仅用于联系交通和高空观景,并不能成为集群中的场所中心和精神中心。而在后期的发展中,这种连接空间逐渐走向开放,引入了多种建筑功能,提高内部空间质量,增加了人们停留的可能性,促进人们的交流,成为人们活动和视觉的中心。如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艺术花园,其联系着道路交叉口四周分布的高层建筑,内部空间宽敞明亮,局部设置二层空间,并配有座椅,每年可为市民提供300多场免费表演和展览,成为印第安纳波利斯市民独特的休闲中心(如图3)。 

  (2)地下连接 

  这种连接方式主要出现在建筑单体地面层以下,早期的地下连接主要用于连接地下停车系统和使人避开风沙、雨雪等不利的地面气候条件,只限于集群内的地下连接。后来随着城市地下交通体系的大规模使用和日渐完善,地下连接也开始融入城市的交通系统,城市交通系统带来了巨大的人流量,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很多发达城市借此契机着力发展地下商业系统,将集群空间和城市元素紧密联系,创造了一个有机的城市环境。如上海静安寺地区高层建筑集群。其通过静安公园内的下沉广场空间,将核心地区地下空间连成一体,并跨越南京路、常德路和愚园路等,在地下结合地铁站,地下停车库等设施设置地下商业街,使南京路商业空间保持其延续性(如图4)。 

  (3)复合连接 

  这种模式的涌现是前两种连接方式的叠合。其通过多种连接体的竖向排列,对不同的空间区位尽量占有和扩张,并对集群地面上,下部空间质量不断改善,从而整体提升了不同区位的空间价值,实现了土地的合理使用,充分体现了人们对城市竖向空间资源利用的认识和积极探索。如日本大阪的新梅田艺术中心,它由东西两栋超高层建筑组成,两栋主楼之间由多种连接空间进行全方位的联系(如图5)。   

  2 高层建筑集群的空间涌现动力   

  高层建筑集群中的子系统并非是孤立的组分,他们通过内部的构成,规模以及系统要素,子系统空间的相互作用等对涌现产生的推动作用。本文将高层建筑集群空间演化的动力归纳为竞争与协同、分叉与爆炸、开放与共生三个方面。  

  2.1 竞争与协同 

  高层建筑集群的适应性,涌现性源于集群内各子系统的相互竞争与协同。竞争是相互关

联的子系统间的一种基本关系,它反映了个体空间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影响、相互干预的自然属性。如集群空中连接体中交通、观光、休闲娱乐等功能的竞争,中庭空间中集群内部人群需求与城市人群需求的竞争,在这些功能竞争的同时,空间的形态也发生着改变。协同机制的产生使得空间系统能够更有效、多渠道地利用资源,提高系统的整体功能和效益,使空间系统得以持续发展。如集城市广场,交通枢纽,商业中心等多种空间类型于一体的集群中庭空间。   

  2.2 分叉与爆炸 

  分叉主要是指当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在高层建筑集群中往往会出现多个稳定的影响因素,这时集群系统会处在一个临界的状态,随时同能发生突变。这些突变在进化中造成分叉,从而出现了空间模式的选择性。如人们办公观念的改变,集群公共空间设施的便利,空间灵活性分隔的可能性,居住方式的多样化等多种因素的相互激发和协调平衡,使高层建筑集群的建筑形式出现了分叉,表现在SoHo,酒店式公寓等新的空间模式形成,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环境凝聚力,呈现出多元综合的发展趋势。 

  爆炸原意是指某一种事物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的一种状态。在这里主要是指,在高层建筑集群中存在着大量不同层级的积木块,当在某一层级上发现一种新的积木块时,通常会引发一系列的爆炸式的创新。如地铁的引入,使高层建筑集群打破了原有的封闭状态,为其城市空间的多项功能融合提供了可能,从而促成了交通综合体,地下商业街,市民广场等多种集群空间形式的出现。 

      2.3 开放与共生 

  在高层建筑集群的涌现过程中,空间与其所处的城市环境是开放与共生的关系。一方面,集群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与城市之间不断地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这种活跃的交流使高层建筑集群不至于陷入平衡的死寂状态,而是保持一种非平衡的动态活力,不断地演化发展下去。另一方面,集群与环境的共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涌现的强度、形式。首先考虑的是区位因素,例如与城市中心区和城市次级功能区域的结合肯定会形成不同的功能组合。其次需要考虑的是那些与生态概念相关的环境因素:如自然生态要素,环境的承载量,相关的环保指标等。 

   3 高层建筑集群空间模式有序发展建议    

  3.1 增进高层建筑集群空间的多样性 

  集群空间功能与形态的多样性与其涌现性的突出与否有很密切的关系。这是缘于各空间子系统由于协同作用聚集在一起,而由于种类和数量的增加,使得各空间子系统之间可以互相协作,趋利避害,从而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涌现效果。要增进集群空间的多样性,首先应该以人为本,根据人的特点和需求变化合理的配置各种功能空间,满足人的多种行为模式。其次,根据自然,经济,社会的不断变化调整高层建筑集群空间的设计,反映经济与科技,思想与文化,自然与环境等多种时代特征。第三,关注集群的地域性与城市特色,在追求政治,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同时发展多样的城市特色和地区特色。   

  3.2 注重集群的整体化设计 

  集群是作为一个整合的统一体存在的,现代高层建筑集群功能空间的高度聚集及其所面临的复杂性都需要整体化的设计策略。整体性是由事物内部诸因素之间的有机联系维系的,当代的高层建筑集群设计必须重视集群内诸要素间复杂的内在联系,加强集群布局,交通动线,开放空间,绿化景观等集群要素的综合交叉和联合渗透,变以往的各自为政为现在的综合协调,从而取得最佳的组合效益。   

  3.3 积极寻求新积木,实现集群的可持续发展 

  从集群的演化动力可以看出,新积木的发现是非常关键的环节,高层建筑集群空间发展到一定的稳态时,就需要通过新积木产生的分叉及爆炸达到更高一级层次的稳态。所以,高层建筑集群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积木块的发现是一项永无止境的长期任务。一方面,我们应该熟练运用现有积木块,察觉可能产生的各种可繁殖模式,如底层架空和灵活分隔的“流动空间”就是框架结构这一积木块的不同涌现形式。其次,要积极探求新技术,从而发掘新积木块。如现在各国大力提倡的低碳经济,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基于此,一些太阳能建筑,生态建筑,环保建筑应运而生了。我们应该继续探寻新的可持续发展技术与策略,从多方面推动高层建筑集群的可持续发展。   

  4 结语   

  随着高层建筑集群空间模式的不断发展,我们应当树立联系的系统观,充分运用涌现科学给我们带来的思维范式的转变,从整体上把握高层建筑集群的发展趋势,避免“头疼治头,脚疼医脚”的单一思维模式,尽可能有利于城市,集群的双向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布正伟,自在生成论:走出风格与流派的困惑[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32~43 

  [2]韩冬青,冯金龙城市建筑一体化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21~31 

  [3]徐岩,蒋红蕾,杨克伟,王少飞建筑群体设计[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141~152 

  [4]约翰・霍兰.涌现:从混沌到有序[M].陈禹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14~152. 

  [5]苗东升,系统科学是关于整体涌现性的科学[J].系统工程与科学研究,2000:167-182 

  [6]黄献明复杂性科学与建筑的复杂性研究[J].华中建筑,2004(4):89-90.

相关文章

回到顶部
请复制以下网址分享
基于涌现理论的高层建筑集群空间模式初探
https://m.gc5.com/jzgc/jcll/10348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