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城市(镇)体系,按其现代的意义来说,它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域范围内由一系列规模不等、职能各异的城镇所组成,并具有一定的时空地域结构、相互联系的城镇网络的有机整体。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其研究主旨在于揭示地域城镇及其体系的形成、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合理分布社会生产力,合理安排人口和城镇布局,充分开发利用国土资源,进行国家(或地域)经济战略部署提供依据。 城镇体系作为一个科学概念,在国外开始出现于60 年代初期,系起源于城市地理学与一般系统论的有机结合。然而对城镇体系的研究则早始于本世纪40~50 年代,其时美国经济学家维宁曾撰写了一系列有关区域体系和城市增长方面的文章,成为以后城镇体系研究的先驱。但由于其理论基础在于经济学,而不是协同学,以致这些论著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影响。1960 年,美国地理学家邓肯和他的同事们在《大都会与区域》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城市体系的概念。1962 年贝里继之发表了“中心地体系的组成及其集聚关系”一文,皮特也编著了 《城市体系与经济发展》一书,1964 年,贝里又提出了城市人口分布与服务中心等级系统(中心地等级系统)之间的关系,把城市地理研究与一般系统理论结合起来,开创了城镇体系研究的新纪元。 继此以后,城镇体系研究的文献大大地丰富起来了,并且特别集中在美国和加拿大两国。这一时期城镇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国家城镇体系中城市经济增长与发展,城镇体系的空间相互作用,城镇规模的规律性,城镇体系的互相依存性、扩散性,以及美国城市体系变化和多伦多—斯特拉特福城市走廊体系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探讨。 70 年代,国外城镇体系的研究达到了一个新高潮。帕尔、贝里、耶费雷伊、鲍恩、皮瑞特等在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空间扩散、区域发展、“经济脉冲”、体系模式及其形成过程,公共政策、潜结构分析,信息反馈与信息流(网络)、联系方式等方面,进行了较多的理论总结。与此同时,在研究方法上,数学及计算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从而对系统的最优化、城镇等级分布模型,以及动态模拟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到1978 年,加拿大地理学家鲍恩和西蒙斯合编著的《城市体系》一书问世,它集中了各家的学说,把城镇体系研究推向了又一个高潮。 但进入80 年代以后,国外城镇体系的研究,由于一方面受激进地理学派的挑战,另一方面由于普遍认为城镇体系研究已到了顶峰,难以突破,只是应用而已,因而其研究开始衰落下来。 概括国外近年来的研究,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对发达经济条件下的城镇体系进行了理论总结和应用研究;第二、城镇体系的研究重心开始转向发展中国家,并将其与城市化结合进行研究;第三、城镇体系在其理论研究上更趋向于系统科学,在研究方法上更注重数量化和计算机的应用;第四、城镇体系的观点被逐步应用于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