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强化建筑屋顶的管控引导,提升城市第五立面的空间品质,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成都市第五立面规划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和《成都市第五立面规划设计指引》(以下简称《指引》)的行政管理和技术指引相配套的文件,现将文件制定有关情况解读如下。
一、起草背景
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会议精神、实现存量时代城市更新中精细化品质提升,顺应低空经济发展和城市空间拓展需求、增强市民从高空或远眺视角对雪山下公园城市的直观感受,填补第五立面规划管理制度的空白、加快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按照市政府主要及分管领导在市政府办公厅《政务信息(第61期):关于提升我市“第五立面”秩序风貌的建议》上的批示要求,细化落实《成都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24)》第3.5.10条关于建筑屋顶设计的管理要求,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参考国内其他城市有关政策,特制定《通知》和《指引》,补充完善我市公园城市技术标准体系,切实提升我市第五立面的空间品质,彰显公园城市风貌特色。
二、起草过程
2025年3月至2025年6月,建管处先期开展了现状调研评估、案例对标借鉴、征求相关部门、各区(市)县规划和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的建议意见、组织企业座谈等相关工作,按照意见修改完善。
2025年6月至2025年7月,文件顺利通过专委会审查,形成送审稿,并完成合法性审查、征求社会公众意见建议、公平性竞争审查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等相关工作程序。
2025年7月17日文件通过了2025年第7次局务会会议审议。
三、主要内容
按照“全流程统筹、差异化管控”的工作思路,形成“一通知一指引”的第五立面规划管理体系文件。《通知》为全市第五立面的规划管理文件,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建立规划编制、规划条件、方案审查、后期监管的全流程闭环式统筹管理机制,强调对建筑第五立面进行专项设计、专项审查和专项核实,使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将第五立面规划建设要求压实做细;《规划指引》作为《通知》的配套技术文件,用以科学指导成都市第五立面规划和建筑设计,明确设计标准与要求,切实提升城市第五立面的设计质量和建设水平。
(一)《关于进一步加强成都市第五立面规划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主要涉及总体要求、术语定义、适用范围、分区引导、分类设计、实施保障和附则,共7章。
1.总体要求。明确文件的目的意义和规划管理目标。
2. 术语定义。明确第五立面的概念和内涵,分为广义第五立面和狭义第五立面。
3. 适用范围。按照全域管理要求为成都市域范围,包括城市和乡村地区并明确本通知所指第五立面主要为建筑屋顶。
4. 划定我市第五立面管控范围包括五大管控分区,分别是重点管控区域、特殊管控区域、一般管控区域、中心镇中心村区域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区域。并明确五大管控分区第五立面引导的方向和重点,加强城市第五立面整体形象统筹。
5. 分类设计。明确我市第五立面建筑管理类型包括六类建筑类型,分别是商业办公建筑、居住建筑、公共服务建筑、工业仓储建筑、民居建筑和乡村产业建筑。并按照强制管控、底线管控和鼓励引导相结合的方式提出各类建筑第五立面设计要求,同时强调在建筑设计时应以功能为导向,厉行集约节约,结合周围环境、建筑立面与屋顶功能进行整体规划设计,不得为后期违章搭建预留可行空间。
6. 实施保障。形成规划编制、规划条件、方案编制、方案审查和后期监管全链条闭环式规划管理机制,明确各环节工作重点,逐级传导、全过程落实“第五立面”规划管控。
7. 附则。主要包括职责分工、施行时间和其他事项等内容。
(二)《成都市第五立面规划设计指引》(以下简称《规划指引》)
《规划指引》主要涉及指引总则、指引体系、分区管控、分类设计,共4章。
1. 指引总则。明确《规划指引》的编制目的、编制依据、使用对象、适用范围、基本原则。
2. 指引体系。明确第五立面的概念内涵,以建筑屋顶为第五立面的核心管控要素,聚焦“安全、有序、美观、活力、绿色、人文,城乡各美其美的公园城市第五立面”的总体目标,构建5分区、6类建筑的指引体系。
3. 分区管控。为塑造城乡各美其美、总体协调有序、分区特色鲜明的第五立面,对重点管控区域、特殊管控区域、一般管控区域、中心镇中心村及历史文化名镇名村5大分区分别提出管控目标及措施。重点管控区域包括城市形象重点建设片区及历史文化风貌保护片区,其中城市形象重点建设片区应强化屋顶平台功能复合高效利用及屋顶景观精细化设计,营造具有高辨识度、设计感的屋顶风貌,有条件的鼓励设置屋顶起降场;历史文化风貌保护片区应加强片区传统肌理延续,鼓励采用传统坡顶形式,屋顶色彩应以冷色调为主,避免形式过于突兀,颜色过于鲜艳;特殊管控区域包括山前、水边、公园边区域及两大机场周边区域,其中山前、水边、公园边区域应强化与地形地貌、临水临绿界面的融合协调,鼓励结合周边环境与屋顶空间进行一体化打造;两大机场周边区域应加强航线廊道沿线景观整体协调,鼓励结合标志性设施加强屋顶景观设计,与周边建筑共同形成具有公园城市特色的大地景观;一般管控区域应结合既有建筑改造,改善提升屋顶空间环境,保障屋顶空间整洁有序,避免设施外露;中心镇及中心村鼓励因地制宜,结合公共建筑屋顶空间植入活动场地等功能,屋顶形式以坡屋顶、平坡结合为主;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应注重传承川西风貌,鼓励推广应用本土材料,屋顶设计应采用坡屋顶或平坡结合,与周边自然环境相协调。结合分区管控要求,形成底线管控清单及鼓励引导清单,指导不同区域第五立面建设。
4. 分类设计。为适应各类建筑屋顶多样化的形态、功能及风貌管控需求,根据商业、办公、酒店建筑,居住建筑,公共服务建筑,工业、仓储建筑,民居建筑和乡村产业建筑6类建筑的使用需求和提升导向,分别对屋面形态、功能布局、主要色彩材质、屋面设备、绿化等方面进行导控,明确各类建筑屋顶设计标准与要求,提升建筑第五立面的品质。商业、办公、酒店建筑屋顶宜简洁大气,顶部形式应与主体建筑一体化设计,避免使用夸张、突兀的屋顶形式;低、多层住宅屋顶色彩应与环境色协调,色彩宜统一,可围绕主色调搭配其他色彩,增加整体层次感,避免大面积未经装饰的平屋顶;公共服务建筑屋面避免设施杂乱,可对裸露空置的平屋面、屋顶露台等进行适当美化,鼓励利用屋顶空间,提供餐饮休闲、户外运动的开放场地,提升屋面空间价值;工业、仓储建筑屋顶色彩应低调、简洁,与环境协调,应以低饱和度、低明度的灰色系色彩为主,禁止使用饱和度高的彩钢板;民居建筑应以坡屋顶为主,展现川西建筑风貌;乡村产业建筑屋顶色彩应与周边环境色协调,鼓励采用与农业景观结合的地景式建筑。结合建筑屋顶分类设计指引,形成强制管控清单、底线管控清单及鼓励引导清单,指导不同类型建筑屋顶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