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胜利闭幕。 这次关键会议,不仅为国家发展指明方向,更为建筑业未来五年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根本遵循。 本次全会重点研究“十五五”规划建议问题,并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这不仅关乎国家命运,更深度关联着建筑行业的未来走向。公报已经发布,接下来,让我们共同深入这份纲领性文件,探寻建筑业的机遇与方向。 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 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 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 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 国家安全屏障更加巩固。 国家重点提升: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 1、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 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 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2、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 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 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 3、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 促进消费和投资、供给和需求良性互动, 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 要大力提振消费,扩大有效投资, 坚决破除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卡点堵点。 4、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 确保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要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 5、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 拓展国际循环, 与世界各国共享机遇、共同发展。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6、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推动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 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7、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发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叠加效应, 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加强海洋开发利用保护。 8、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 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9、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 要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 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10、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 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牵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增强绿色发展动能。 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11、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 加强重点领域国家安全能力建设。 12、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高质量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加快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 要加快先进战斗力建设, 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 看完上述部署,其实建筑业的总方向就已清晰可见,以下三点至关重要: 高质量发展:建筑业的转型是必然的,智能化、绿色化、科技化的新型建造将取代传统方式。 全国一盘棋:全国统一大市场(破除地方壁垒)、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城市群、都市圈)。 融合化新模式:建筑行业与其他行业的融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如科技、数字、高端制造等。 对于建筑企业而言,“十五五”的号角已经吹响,新的游戏规则非常明确: 能力规则:从拼关系到拼能力,市场竞争的核心不再是地方保护和人际关系,而是企业是否具备绿色建造、智能建造和跨行业融合的硬核技术与管理能力。 价值规则:从拼价格到拼价值,低价中标难以持续,竞争维度转向为项目创造全生命周期价值,包括建筑的低碳节能、低运营成本、高韧性和对未来需求的适应性。 生态规则:从单打独斗到协同共生融合化趋势,要求企业必须放弃封闭模式,善于与产业链上下游、甚至跨行业伙伴构建生态联盟,通过合作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总结而言,新规则的核心是:用更强的技术能力,创造更长期的价值,并通过更开放的合作来实现。 1、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蕴含重大机遇。 中国幅员辽阔,区域协调发展对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巨大。 中西部地区铁路、公路等密度仍远低于东部沿海地区,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仍然能够产生长期经济社会综合效益; 城际铁路和跨江、跨海桥梁等区域间通道建设,对改善交通物流效率、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作用明显,这方面投资需求还很大。 中国在算力网络、移动通信、智慧城市等新型基础设施领域保持快速增长,将为全球创造广阔市场空间。 2、新型城镇化和城市更新蕴含重大机遇。 中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速度虽有所放缓但内涵更加丰富。 中国将提高城镇化质量和水平、完善空间布局、加快城市群和都市圈发展、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 还将持续推进城市更新,对城中村、老旧小区等进行改造提升,加强防洪排涝抗灾基础设施、城市地下管网和综合管廊等建设。 满足人民对城市美好生活的需要,将带来巨大投资机会。 3、共建“一带一路”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开创性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共建“一带一路”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到精耕细作的“工笔画”,成为当今世界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 “硬联通”扎实推进,建成中老铁路、雅万高铁、钱凯港、蒙内铁路等一批重大标志性项目,“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互联互通架构基本形成。 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超过11万列,成为名副其实的“钢铁驼队”。“软联通”持续推进,已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共建合作文件,与30个国家和地区签署23份自贸协定。 4、民生项目 “心联通”不断深化,农业、教育、医疗、减贫、水利、防灾减灾等领域一大批“小而美”民生项目落地生根,有效增进了共建国家人民福祉。 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机遇和挑战之大都前所未有。...... 中国式现代化有目标、有规划、有战略,一定会实现。 对建筑企业而言,一个截然不同的时代已经到来。高歌猛进的建筑增速期已成过去,我们正步入一个能力决胜期。 这是一个危机与机遇被同时放大的时代。对于固守旧模式者,这是最坏的时代,对于勇于革新者,这是最好的时代。 这场巨大的行业变革,淘汰的不是行业,是落后的生产方式与思维。能活下来的,必定是那些顺应时代的潮流,懂得“新游戏规则”的企业。 此刻,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清醒的头脑与变革的勇气。请收起侥幸,磨好利器。活下去,并活得更好,就是我们这一代建筑人对时代最有力的回答。 --度川管理研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