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二、主要工程数量: K1+350~K1+480、K2+000~K2+240段清表抛石挤淤,挖除淤泥9063立方米;挤淤片石16303.2立方米. 三、施工技术方案的考虑: 1.由于K1+350~K1+480、K2+000~K2+240段均为原老堰塘,经现场探测淤泥深度较厚且淤泥下还有一层软弱层。考虑抛石后片石不能完全沉入底部,在淤泥及软弱层水分蒸发后,路基会产生下陷。 2. K2+000~K2+240段路基面层设计高程只比淤泥面高0.35米,抛石所产生的淤泥将全部挤出,超过路基面,影响路基承载力。 3.我们在施工方案确定后,曾采用换填和直抛进行试验,采用换填,挖淤泥量大,需用连砂石量大,无法保证连续作业,且挖出的淤泥落在连砂层上后形成连砂土,施工中施工机械反复碾压,形成弹簧土,影响路基质量。直接抛石,由于淤泥超过路基面而无法对其缝隙进行处理,浮于表面的淤泥处理难度大,影响路基质量。 综合以上因素,经反复论证试验,经监理单位、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地勘单位及公司技术负责人各方共同确定,采用先挖出部分淤泥然后再抛石的方法。这样不仅能加快速度节省工期,而且施工质量也能得到保证。 四、施工方案 (一)、施工工艺 本施工项目,路基放坡宽度为30米,道路两侧,每侧加宽3米工作面。路基总宽度即为36米。以5~7米为一个单元,沿路宽方向施工。用两台挖掘机作业,前面一台清淤,后面一台紧跟着抛石、夯打,然后压路机碾压。 排水——清淤——片石挤淤——碾压——清淤——片石挤淤——碾压(至达到设计要求)——砂砾石铺设——碾压 (二)、施工方法 1.排水 利用挖掘机在淤泥段挖引流沟及集水坑。将渗出的水引至集水坑中,用潜水泵将其抽出场外,保证抛石前基槽的干燥性及保证路基施工质量。 2.清淤 (1).清淤宽度除应保证路基按照1:1.5放坡系数得出的放坡宽度外,还应清宽3米工作面,以预防淤泥滑坡影响施工。 (2). 5~7米路基作为一个处治单元. (3).挖掘机(臂长11m)呈半圆形作业,挖出淤泥。 (4).自卸车将淤泥运至规定弃土场内,对于流动性较大的淤泥采用封闭式自卸车运输,以免污染环境。 (5).运输路线安排杂工清理运输途中掉落的淤泥,做到文明施工。 (6).淤泥的流动性大堆放难度大。经监理单位、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公司技术负责人现场踏勘研究的结果,在道路尽头的空地砖砌一座弃土场,长50m,宽35m,高1.5m.将挖出的淤泥运至弃土场内晾晒,以供绿化用土或者复耕土。 淤泥运至弃土场后,自卸车卸淤时需注意,轻卸慢行。弃土场内还须安排推土机对淤泥进行清理成堆。 (三)、片石挤淤 1.施工方法: (1).5~7米路基作为一个处治单元。挖淤之前准备好片石,并实测好地面的高程。 (2). 投掷片石要求均匀,片石粒径30~80cm,片石堆码在挖方路基靠软基处治地点侧边,不影响抛石过程中材料的进场地段。 (3).采用挖掘机挖除表面淤泥后,挤淤采用挖掘机(臂长11米)摆放片石,将片石摆放平整,并且边摆放边夯打,保证片石沉入淤泥底部且再夯打没有明显沉陷为止。以此重复。 (4).片石摆放号后采用重型压路机碾压。压路机强震压力不少于50T,反复分层碾压加入的片石。 (5).碾压后清除挤出片石表面的淤泥,且选用较小的片石或者连砂石填缝碾压密实。再进行抛石、碾压、清淤、填缝、碾压如此反复直至压实后达到表面无明显的轮迹,表面密实,无弹簧现象,达到设计的路基承载力要求。 (6).达到原地面标高后,再在路基填筑范围铺筑砂砾石层碾压密实达到设计要求。抛石交界区域进行处治: (1)抛石交接及半填半挖路段除按《路基施工规范》挖纵向台阶外,为改善路基不均匀沉降,在路槽下铺设三层双向土工格栅,挖方区路基设计高程高于填方路基设计高程时,在填挖交界处的土工格栅下设纵向碎石盲沟并将水引入排水沟中,碎石盲沟的纵坡不得小于1%,盲沟周边用无纺土工布包裹反滤,其搭接长度不得小于20cm,沟底埋设弹塑料软式水管。安装时,塑料限位卡条位于正上和正下方,弹塑料软式管扁平率小于5%。 (2)按设计先挖好纵向台阶,挖方区域起超挖1.0m,处理范围为填方区2m,挖方区1m,整平压实后,铺填30cm砂砾石垫层,土工格栅垂直于填挖交界面铺设,横向搭接长度不小于50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