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 首页
  2. 道路工程
  3. 内容

港区公路施工组织设计方案132p

  • 资料大小:132 KB
  • 运行环境:NT/2000/XP/2003/Vista
  • 资料语言:简体中文
  • 资料评级
  • 授权形式:资料共享
  • 更新时间:2014-04-22 10:44
  • 发布作者:帽帽鼠
  • 插件情况 无插件,请放心使用
  • 文件类型 RAR
  • 解压密码:gc5.com
  • 安全检测 瑞星 江民 卡巴斯基 金山
介绍:    1.2 地形地貌情况:    某市市横跨二个自然地貌单元,东西地形迥然相异;西部太湖沿岸及湖中诸岛为基岩丘陵区,沟谷发育,分面较多标高为100~200米之间的山丘和湖岛,湖山相映,风景宜人,其中穹隆山海拔341.70米,南阳山海拔338.20米,西山岛缥缈峰海拔336.60米,其相对高差300余米。    某市市区及勘察区属于广阔的洼地堆积区,属于冲湖积平原区,地势较为平坦,海拔高度一般2~4米,自西向东微微倾斜。多湖塘分布,河港沟塘纵横连通,系典型的水网化平原区。    1.3 水文与气象    区内地表水系极为发育。主要有太湖、阳澄湖湖群及规模大小不等的河沟渠,同属太湖水系,组成有机相连的水网。    该区属于典型的水网化低洼平原区,沟河塘汊极为发育,纵横交织成网,河流密度较大。区内最大河流为吴淞江,河道宽窄不一,河床平缓,河道连通江海,不同程度受潮水影响,属感潮型河流。    根据地下水的赋存条件、水理性质等,地下水可划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潜水、松散岩类孔隙微承压水。    该区属于典型的南方平原水网化地区,浅层地下水的补给以垂向为主。由于气候湿润多雨,地热低平,决定了本区补给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地表水体补给及灌溉水回灌补给。由于潜水埋藏较浅,蒸发排泄是主要的排泄方式,另外,由于该地区水网密度较大,区内民井较多,因此,向地表水体的排泄及人为开采也是潜水排泄的方式。    某市位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温暖潮湿多雨,四季分明,冬夏季长,春秋季短,无霜期年平均达233天,境内因地形、纬度等差异,形成各种较为独特的小气候。太阳辐射、日照以及气温以太湖为中心,沿江地区为低值区。降水量分布也有同样的规律。    根据1951~1985年的资料分析,某市市年平均气温为15.7℃,最高值在1953年为17.0℃,最低值在1980年为14.9℃。最热的月份有7月,平均气温28.2℃,极端最高温度38.80℃(1978年7月7日)。最冷为一月份,平均气温3℃,极端最低气温-9.80℃(1958年1月16日)。历史上的某市多雨潮湿年代多于干旱年代,据有记载的历史资料分析,三国以后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止,太湖水溢出达20次之多,水枯只有9次。常年平均降水量为1063mm,年降水日125天。一年中6月份降水量最多,平均月降水160mm,12月份降水量最少,平均月降水40mm。一年之中,东南风的频率占2/5以上,春季的风速最大,达4.0m/s,秋季风速最小,为3.4m/s。    1.4 地质条件    某市市位于长江的下游,东邻上海、西接太湖,是江苏北部地区进入浙江北部湖州、嘉兴的门户。    某市的地表形态的形成是由于2亿年前的印支运动再加上后来的燕山运动,形成了目前某市陆地西高东低的雏形。长江无数次的冲积和密布的湖泊的不断演变,造就了某市境内主要的平原区。地壳的数次运动,形成了100多座山丘,主要分布的吴县市及常熟市,总面积约220平方公里,较高的山体约30余座,最高峰在穹窿山,高程为341.7m。    印支运动使某市地区褶皱成陆,燕山运动继承印支运动的足迹,使本区产生了一系列北东向褶皱和断裂。故本区的构造以北东向复式褶皱、推覆构造为特色,并受湖(州)—苏(州)深断裂和苏锡基底断裂制约。现择其主要构造简述如下:    1.4.1、推覆构造    褶皱主要有无锡——狼山复背斜带和湖州——某市复向斜带。北部锡、澄、虞地区褶皱较为紧闭,个别倒转乃至逆冲,逆冲断层面倾向东南,倾角较陡。某市西部地区以平缓开阔褶皱为特征。走向断裂以倾向北西为主,推覆构造发育,常以双层滑脱或叠瓦形式出现。    1.4.2、深断裂    由湖州向北东方向延伸,经某市过崇明入黄海。此断裂向南西向可能与赣东北深裂带相衔,为具有多期活动特征的深断裂带。断裂两侧的地质特征、地球物理、地貌形态等方面均有明显差别:南东侧为中、新生带火山岩—红层堆积沉降带,属布伽重力正常分布区;北西向为降起带,晚古生代及三叠纪地层广泛发育,基本属布伽重力异常区。沿断裂有多期次的岩浆侵入,并伴有大量同源火山喷发。断裂可能发生于晋宁期,印支期强烈活动,燕山期复活。    1.4.3、基底断裂    位于某市经浒关至无锡一线,作310°方向展布,被大片火山岩所覆,为隐伏盆缘断裂。西南侧为上古生界分布区,其北东向侧为上侏罗统火山岩分布区。印支期控制锡、澄、虞褶皱区和湖苏褶皱区的不同构造形迹(包括褶皱、逆推、岩浆活动等)特点。燕山期开始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火山岩和中、新生界红层的展布。此外,它与湖苏断裂联合控制北东深部岩浆生成及向南西浅部斜向贯入的岩浆活动,是重要的控岩断裂。    1.4.4、荡口—知茆凹陷    分布在无锡荡口—常熟白茅一带,呈不规则状分布,主体为北东或东西向延伸,开口向东,西延至太湖,其南边界大致与某市绕城公路西北段线路走向相当。为一白垩至第三系巨厚沉积的中生代、新生代凹陷盆地,厚度大于500米。    以上断裂均为隐伏断裂,且属于非活动性断裂。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及勘察成果资料,在勘察深度范围内主要为第四系地层,由上更新统及全新统地层组成。上更新统在本区受海陆交互影响,成因及岩性均变化较大,下部以灰黄色~灰色亚粘土、粘土为主,中部为灰色亚砂土、粉细砂为主,局部间夹淤泥质土,上部岩性以粘土、粉细砂、亚砂土为主,为海陆相沉积。全新统地层自西向东厚度增大,下段以褐黄色、灰色的粘土、粉细砂为主,中部局部地段夹淤泥质亚粘土及淤泥质粘土,上部以粘土、亚粘土为主。
点击进入下载 (需要 0 积分)

相关文章

回到顶部
请复制以下网址分享
港区公路施工组织设计方案132p
https://m.gc5.com/lqgc/dlgc/106426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