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 首页
  2. 道路工程
  3. 内容

某道路滑坡治理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34p

  • 资料大小:59 KB
  • 运行环境:NT/2000/XP/2003/Vista
  • 资料语言:简体中文
  • 资料评级
  • 授权形式:资料共享
  • 更新时间:2014-07-11 20:12
  • 发布作者:哈哈丸
  • 插件情况 无插件,请放心使用
  • 文件类型 RAR
  • 解压密码:gc5.com
  • 安全检测 瑞星 江民 卡巴斯基 金山
介绍: **交通要道,该路段山体严重变形,出现裂缝,下滑距离约1.0m。经**院进行地质勘查结果显示,该山体滑坡为岩土质混合(以土质为主)顺层滑坡,滑移面与残坡积粘性土和强风化岩的界面基本一致;属于仍在继续活动的小型(中层)滑坡,潜在的地质灾害险情属于中型,滑坡危害等级为二级。K9+430处曾发生土石滚落县道,阻塞交通、危及车辆及人员安全,经现场调查,初步确定为小型崩塌灾害。 本工程相关单位:建设单位为**,设计单位为**,勘察单位为**院。 2.2 边坡概况及岩土工程地质条件 2.2.1.原始边坡概况 该边坡位于**,K9+220处边坡呈东西向,长约108m,坡高18.78~22.36 m,坡度29.6°~33.2°;K9+430处边坡呈南北向,长约33.5m,坡高12.2~16.0 m,坡度35.5°~36.6°。均系岩土质混合边坡,未进行过坡面防护,现坡面在近期雨水冲刷下局部已破坏,K9+220处岩土体产生滑塌。坡顶为山体,坡底为县道。边坡存在较大安全隐患,需进行综合治理,潜在地质灾害类型为边坡岩土体的继续滑塌。 2.2.2.地层岩性 经现场踏勘、地质测绘和调查,坡体主要为上部第四系全新统残积层(Q4)土层,下伏基岩为侏罗系(J)凝灰质砂岩,现从上至下分述如下: 1、第四系全新统(Q4) (1)坡积粉质粘土层(Q4dl):褐红色,湿,硬塑状,摇振反应无,稍有光泽反应,干强度中等,中等韧性,岩芯遇水易崩解。层厚0.30~2.80m,平均厚度1.06m。 (2)残积粉质粘土层(Q4el):褐红色、褐黄色,湿,硬塑状,摇振反应无,稍有光泽反应,干强度中等,中等韧性,系由侏罗系凝灰质砂岩风化残积而成,残留较多的砂砾成分,层中往往夹全风化岩,局部夹强风化岩块,岩芯遇水易崩解。层厚1.80~7.70m,平均厚度5.20m。 第四系土层主要由坡残积土组成,普遍分布,但不均匀,厚度0.0m~7.70m,平均4.35m。其分布特征:山体的坡脚厚度较大,上部较薄,厚薄分布具有明显的带条状。 2、基岩(Jn) 根据地质调查及钻孔揭露,勘查区内基岩为侏罗系南山村组凝灰质砂岩,按风化程度可划分为强风化岩、破碎中风化岩、中风化岩三个岩带。 强风化凝灰质砂岩:褐红色、褐黄色,层状构造,泥质或铁锰质胶结,岩芯呈坚硬土柱状或半岩半土状,岩芯遇水易软化;该层风化不均,岩质软硬变化较大,局部夹中风化岩块,岩体结构类型为散体状结构。层厚17.50~30.60m,平均厚度24.13m。 破碎中风化凝灰质砂岩:褐灰色,节理裂隙发育,裂隙面见铁质渲染呈黄褐色,岩芯呈碎块状;岩体结构类型为裂隙块状结构,岩体完整程度为破碎。层厚2.00~6.00m,平均厚度3.67m。 该层分布特征:均分布于山体上部,厚度2.00~6.00m,分布具有明显的带条状。 中风化凝灰质砂岩:褐灰色,节理裂隙较发育,裂隙面见铁质渲染呈黄褐色,岩芯呈短柱状;岩体结构类型为层状结构,岩体完整程度为较破碎。层厚2.50~6.40m,平均厚度3.75m。 裂隙发育,被210°∠60°,326°∠33°,260°∠82°三组节理及张性裂隙切割,岩石较破碎,属于较软岩。 2.2.3.水文地质条件 1、地下水类型 按地下水的赋存形式、含水介质条件,勘查区地下水类型主要由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块状基岩类裂隙水和层状基岩类裂隙水三大类型。 (1)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 勘查区属于丘陵地貌,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坡残积各土层中,由于含水介质细颗粒多,空隙小,结构不均匀,地下水的储存和运移条件差,富水性弱,水量较贫乏。地下水属于潜水,具无压或低压的特点,水位、水量随雨旱季节变化明显。 (2)块状基岩类裂隙水 含水介质为侏罗系凝灰质砂岩,并主要赋存于风化裂隙发育区,由于风化裂隙往往发育不均、且多为闭合细小的裂隙,其透水性、富水性同样具有不均匀的特点。 2、地下水动态特征 终孔24小时后,对每个钻孔进行测得稳定水位观测,测得各孔稳定水位深度8.80m~16.5m。山坡上中部水位埋深较深,下部较浅,地下水位流向为自南东往西北流出。 3、地下水质 根据勘查取水样分析结果,场地环境类型Ⅱ类,地下水对混凝土及混凝土中钢筋无腐蚀性,对钢结构具弱腐蚀性。 4、地下水补径排条件 K9+220勘查区地形南高北低,区内沿北、东、南三面低山分水岭基本形成一个具补给、径流、排泄条件,相对独立的小型水文地质单元。 地下水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雨,该区降雨较充沛,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山坡土层结构松散、浅部岩石风化强烈,裂隙发育,有利于地表水渗入,地下水补给条件较好。但地形高差较大,有利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径流和排泄。地下水自南东往北西径流。地下水在山间低洼处或山脚以泉点形式就近排泄,排泄条件较好。 2.3边坡结构设计 设计采用削坡+锚杆格构梁+抗滑桩+喷锚+重力式挡土墙方式进行治理,格构梁框格间采用喷播草种进行绿化。边坡坡顶采用截水沟截地表及地下水。并在边坡适当部位设置三条跌水槽,流入坡底现有排水沟。边坡削坡时应做好排水系统,裸露坡面应注意防止雨水冲刷。主要设计参数具体如下: 2.3.1、锚杆格构梁 布置在K9+220处边坡顶部及K9+430处边坡,为增强边坡岩土体稳定作用。 (1)锚杆:锚筋采用Φ25二级螺纹钢筋,锚筋设置对中支架。锚杆成孔直径为Φ80mm,成孔时采用机械干法成孔,成孔深度应超过锚杆设计深度0.5米,成孔后及时放置锚筋并进行注浆,锚杆注浆采用32.5R复合型普通硅酸盐水泥,浆液水灰比0.45-0.50,常压注浆,注满全孔,注浆第二天应从孔口补浆,注浆管内端距孔底500mm。 (2)格构梁:格构梁为400㎜×400㎜暗梁,混凝土采用C25混凝土。主梁在坡面开挖地槽并三面抹1:3水泥砂浆厚30,然后绑扎钢筋并浇捣混凝土。格构梁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少于50㎜。格构梁间选用根系发达较耐旱的草种喷播绿化。格构梁每隔25m设变形缝,缝宽2㎝,缝内填塞沥青麻筋。 2.3.2、抗滑桩 布置在K9+220处滑坡坡中位置,为滑坡体主要阻滑结构。 (1)抗滑桩:采用1.5m×1.2m(高×宽)的方桩,桩长为10~17m,嵌入强风化岩6~8m,间距@4000㎜,混凝土强度为C30,保护层不小于50㎜。桩身配筋采用不均匀配筋,靠山侧为20φ32螺纹钢,背山侧为10φ32,两侧为构造配筋,共10φ25螺纹钢,箍筋采用φ10@200。 (2)冠梁:采用920㎜×1200㎜×1000㎜(长×宽×高),混凝土强度为C30,施工时,冠梁高度应高出抗滑桩顶1.0m,作为预防坡顶有破碎岩块掉落。梁配筋为主筋靠山侧和背山侧共14φ25,两侧布置6φ20构造钢筋,箍筋为φ10@200。 (3)预应力锚索:锚索长度分别为16.0m~25.0m,进入强风化岩不少于10.0m~15.0m,间距@4000㎜;预应力锚索设计拉力分别为300kN、350kN,锁定值为225kN、260KN,材料为低松弛高强钢绞线3(4)×7φ5(fptk=1860MPa)。采用32.5R复合硅酸盐水泥拌制纯水泥浆,水灰比为0.45~0.50。分两次注浆,第一次为常压注浆,第二次为高压注浆,注浆压力不小于1.5Mpa;锚固体强度为M30,并不小于设计强度75%后方可进行张拉锁定。抗滑桩施工时预留锚索孔位,冠梁完成后施工锚索、锚墩,并在锚墩强度均达到设计强度的80%方可进行张拉锁定,每根锚索均应按设计拉力的1.1倍进行预张拉,然后卸荷至设计锁定拉力进行锁定。锚索锁定完成后,用C25混凝土对锚头进行封闭防腐。 2.3.3、喷锚支护 布置在K9+220处边坡下部,为增强边坡岩土体稳定作用。 锚杆均采用全粘结锚杆,锚杆主筋为φ25螺纹钢,锚孔采用锚杆机成孔,孔径不小于80,为保证锚杆在孔内居中,用φ8圆钢每隔1.5m按梅花状焊设支架。注浆采用32.5R复合硅酸盐水泥按水灰比为0.45~0.50配制水泥浆液,注浆压力控制在0.4~0.6Mpa。钢筋网采用φ8 @200×200编制,增加2φ16加强筋与锚杆端部进行焊接;纵向钢筋网搭接长度≥300,横向钢筋网搭接长度≥200。分两次喷射C20混凝土,编制钢筋网前喷射第一次混凝土,配合比约为水泥:砂:石子=1:2:2.5,经检查钢筋网铺设合格后第二次喷射混凝土,厚度为120mm,并养护达到设计强度。 2.3.4、重力式浆砌挡土墙 布置在K9+220处边坡底部,为增强边坡坡脚稳定性,保护坡脚X206县道。 挡土墙高度为2.0m,墙顶宽度为0.5m;浆砌石砌筑用石料(主要是块石)选用强度等级不能低于MU30、块径不宜小于30cm的质地均匀、坚硬、无裂缝、不易风化的石料,石面无风化屑、泥迹、污垢,尽量选用较大的石块砌筑,块石应大致方正,无锋楞凸角,顶面及底面应较为平整,片石应具有两个大致平行的面。砌筑砂浆选用合格的砂料及32.5R复合硅酸盐水泥进行配制,砂浆强度为M7.5。
点击进入下载 (需要 0 积分)

相关文章

回到顶部
请复制以下网址分享
某道路滑坡治理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34p
https://m.gc5.com/lqgc/dlgc/10677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