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一、工程概况 本标段路线向南经王家村、巴州镇(巴一村、巴二村,设置巴州小桥),在K13+105-K13+260段第二次跨越巴州河(设置巴州河2号大桥),路线向南沿山坡坡脚布设,至K14+400-K15+200路线经过羊羔滩村,并在K14+111.7-K14+126.5段与去羊羔滩村农村公路相交(设置巴州分离式立交)。路线穿越羊羔滩村后向南沿平缓山坡布线,经驼古岭村(设置驼古岭小桥)、复兴村(设置雪伙子中桥)至路基标终点,项目经过巴州 镇和西沟乡两个乡镇,六个自然村。共计钻孔桩112根。 二、气象、水文、地质情况 1、气象情况 线路所在地区属温带半干旱气候区,日温差大,无霜期短,冰冻期长,降水量少。年平均气温7.9℃,极端最高气温37.2,极端最低气温-22.2,年降水量340.4mm,年蒸发量1525.8mm,最大日降水量62.2-63.1mm,每年7-9月为雨季,6-8月为夜雨性,白天多为雷阵雨型降水。 2、水文情况 本项目水文地质条件较简单,主要以把周狗松散岩类空隙潜水和巴州沟地表水为主,地下水埋深1.5-3m。巴州河为湟水河支流,河长43.6Km,汇水面积328Km2,年平均流量2.04 m3/S,年总径流量为6432.4万立方米,含泥量较大。 3、地质情况 (1)地质构造 本项目位于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松潘-甘孜褶皱系,仅线路起点部分属于祁连褶皱系。项目区内发育不同方向、不同性质、不同规模和不同时代的断裂构造,断裂分布有序,方向性强,脉络清楚,具多期活动性。其生成时间虽有先后,但因常具多期活动性,从而形成有彼此干扰的现象。拉脊山南侧深大断裂:呈115°-295°走向,向北东倾斜,倾角一般较陡,切割前震旦纪、晚寒武纪及第三纪等地层。拉脊山为截然耸立的高山,其南侧为低凹的盆地,由于断裂的形成时间较早及其活动的长期性,因而控制了松潘-甘孜褶皱系于祁连地槽褶皱系的发生与发展。拉脊山北侧大断裂:断面总体不规则,总体向南倾斜;倾角一般45°左右,使下古生代地层逆覆于第三纪地层之上;断层走向呈北西西,延长70余公里;由于被红层覆盖,表现不清晰;此断层形成于阿森特期,以后也屡经复活,与上述大断裂一起控制拉脊山加里东地槽的形成与演变。 (2)地形、地貌及工程地质分区与评价情况 ①山前斜坡堆积区(K9+700-K11+500、K11+500-K21+000) 线路从起点进入该工程地段,地貌上属山前斜坡堆积与巴州沟河流阶地交互地貌,线路沿巴州沟右岸黄土塬、峁坡洪积缓坡地形区布置,地形起伏较大,地质环境复杂。 具钻探表明,该段地层岩性为耕植土、中上更新统成因风积(Q2-3eol)黄土黄土状土、全新统坡洪积、冲洪积(Q4)卵石土、碎石土及上第三系中上更新统西宁组(N1x)基岩为主。耕植土厚度一般在0.6-1.2m,岩性为灰褐色、黄色,松散、稍湿-湿,物质成分以粉粘粒为主,含圆砾成分,工程性质差,线路通过该路段对该层进行换填处理。 黄土状土一般埋植于耕植土下,在山塬侧黄土直接出露,层厚数米-数十米,浅黄色-黄色,具垂直节理、孔隙特征,分布于坡脚、河流阶地区后缘黄土状土多含砾石成分。具测试结果,自重湿陷性系数δzs=0.015-0.099,湿陷系数δs=0.016-0.119;湿陷地基等级Ⅱ-Ⅳ级,属自重湿陷性地基。路基、涵洞通过该层采取重锤夯实、冲击碾压、强夯法或挤密灰土桩等处理,并采取防水和结构措施。 黄土状土之下一般为工程性质较好的碎石土、卵石土和基岩,工程性质较好。 ②巴州沟河谷阶地区(K11+500-K15+500) 该段线路沿巴州沟河谷Ⅰ级阶地、河漫滩布设,地形平坦,地貌简单。地层岩性以全新统冲洪积(Q4al+pl)碎石土、卵石土为主。表层0.0-1.5m为耕植土,岩性为灰褐色、黄色,松散、稍湿-湿,物质成分以粉粘粒为主,含圆砾成分,工程性质差,其下为卵石土层。 线路通过该路段应对表层耕植土层进行换填处理,巴州沟具明显谁会特征,线路近巴州沟路段存在水毁可能,线路经河流冲刷地段宜设置挡水构筑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