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3 施工便道等临时工程方案及拟建临时工程数量及结构 3.1施工便道 通过既有公路进入施工现场,并在路基工程开始施工前修建一条施工便道通往料预制场、取土场、弃土场及外购材料的地方道路也要修建临时便道,便于施工和筑路材料的运输。 修建时除对原地基进行处理和压实外,并用砂砾处理宽度不小于4.5m,厚度不小于0.2m,纵坡不大于8%、横坡不小于5%,并每隔300-500m设置一处错车道。同时标志齐全并加强养护,确保畅通。 3.2临时房屋 项目经理部设在K16+100附近,租用当地民房或厂房,施工队全部采用新修建临时房屋,生活房屋采用彩钢板拼装的活动板房,生产房屋砖木结构与盖顶敞棚结构相结合。共建临时生活用房2000m2,临时生产用房1000m2,临时房屋消防、安全设施齐全,并设置临时排污系统。 项目经理部办公室、生活用房及车辆停放场地合理布局,人员住宿、办公室分开。停车区和道路采用10cm砼又硬化,其余空地绿化。办公用房设项目经理室、总工室、计财室、工程部、合同部、中心实验室、会议室等。生活用房设宿舍、食堂、活动室、医疗室、图书室、浴室等 。 具体布置详见:表2 施工总平面布置图。 3.3临时供电、供水 1)临时供电 工程用电以地方电源为主,与地方电力部门协商解决,自发电为辅,分别从沿线附近既有高压电力线上驳接,经变压后供给施工及生活用电,共配备500KV变压器1台,并自备60KW发电机组3台作为备用电源。 2)临时供水 本合同段内工程用水可于沿线河流内取用,生活用水采用沿线临近村庄的井水或打井取水。 3.4临时通讯 项目经理部设2部程控电话并接入宽带网,工程队各设1部程控电话,主要管理人员配备移动电话。采用移动通信为主,对讲机为辅的联络方式。 3.5临时交通工程 临时交通工程设施仅在施工期间使用,改建完成后作用将结束,因此采用“保畅通、重安全、利环保、外观美”的原则设置。临时安全设施包括:临时标志(如施工警示标志、互通立交改建临时标志)、标线、隔离设施、防眩、临时视线诱导、照明设施、道路可变情况报板等安全措施, 3.6其他临时设施 1)污水与垃圾处理 设置临时排污、净化系统,污水经处理达标后才能排放,垃圾集中堆放,运弃于指定垃圾场填埋。 2)临时用地数量` 临时用地计划详见商务部分临时用地计划表。 4 主要工程项目的施工方案、施工方法 4.1工程概况 4.1.1工程概述 大田关至金刚城市快速路改扩建工程基本在原路基础上进行改建,K14+000~K15+640原路基条件好,改建成设计速度40Km/h的 二级公路标准充分利用原线路资源,路基宽度8.5米。K14+640至终点段紧邻北碚城区,根据现有的地形、地物情况,适当拓宽路基就有效缓解混合交通的干扰。因此该段路基宽度加宽至10米。 4.1.2地形、地貌 项目位于重庆市北碚区内,其北连合川、川北地区,南连北碚城区,是重庆境内连接主城核心区和西部地区的重要纽带。位于四川盆地之东部,地形上主要呈现狭长条形低山山脉与丘陵相间的“平行岭谷”景观,地形地貌受地质构造严格控制,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背斜两翼一般均为丘陵地形,其景观展布与构造线相吻合。在背斜山地,凡有石灰岩出露的地方,往往形成岩溶槽谷;并由坚硬的须家河组长石石英砂岩构成山地两侧的外山,呈现锯齿状列峰山岭,整个背斜山呈“一山二槽三岭”的地貌景观。 改建道路起点位于中梁山北西侧山脚,沿山顶槽谷至塔陵后向山下大体顺山脉走向展布,地形以单斜坡为主。 4.1.3地质情况 改建公路位于观音峡冲断背斜轴部及北西翼,大体顺岩层走向展布,起点段岩层倾向北西,倾角50~70°,中段及终点段处于背斜的轴部偏南东翼,岩层倾角40~50°岩层较陡,多形成顺向陡坡。 观音峡冲断背斜:北起大田坎,经白庙子、新店子、中梁山,南止于长江倾没。由北高点、南高点、和鞍部组成的高背斜,长70公里,为一狭长的不对称的梳状扭转背斜。轴部地层为飞仙关组,两翼地层为嘉陵江组至新田沟组,岩层倾角西陡东缓,西翼倾角60~85°、东翼倾角40~65°。 白庙子断层:北起郭家沟,经白庙子、石家坝、翘角庙,南止于付家湾,长22公里。断层发育于背斜西翼近轴部,走向与背斜轴线大体一致,随背斜轴线弯转而弯转,北段走向北35°东,向南渐变为北15~5°东,倾向南东,倾角60~80°地面断裂开地层为飞仙关组至段家河组,断距40-180米。 4.1.4水文气象 1)地下水 区内临近北碚城区处为嘉陵江边,嘉陵江是道路区地表水和地下水排泄最低基准面。嘉陵江和后溪沟水均对混凝土无腐蚀性。 2)地下水 道路区按地下水赋存条件可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和碎屑岩类裂隙水两种类型。 3)气候条件 北碚区地处低纬度之四川盆地东南部,太阳辐射强度较大,地面及近地面空气增热多,受副热带气压系统的影响和控制,空气增热快,散热不容易。具有春早夏长,秋雨连绵,冬暖雾多的特点,多年平均气温17.8-18.6℃,日极端气温最高43℃,日极端气温最低-3.1℃,年平均雾日为67.8天,年相对湿度在79-81%,绝对湿度17.1-18.2毫巴,常年平均风速1.3m/s,最大风速27m/s左右,主风向为西北风。年平均降雨量为1086.8毫米,最大年降水量1400毫米,最小年降水量780毫米。 4.1.5地震 本道路区,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50g,反应谱特征周期为S=0.35。 4.1.6筑路材料 沿线筑路材料较为丰富,天然砂砾等路基填料分布范围广、储量丰富。水泥、石灰储量丰富。 4.1.7交通等其他服务设施 本标段沿线有在建兰渝铁路和县、乡村道路,且在改扩建工程实施中,原公路依旧保持畅通运营,可满足运输要求。 其他服务设施均能满足本工程的施工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