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大桥系统北延线七标D、E线通道联接线(天寿路~广园东路节点改造工程之一)包含道路工程、隧道结构、隧道基坑支护、隧道附属工程(含通风、消防工程),排水工程、施工期间交通疏解工程、沥青路面、交通工程、绿化工程、照明工程附属工程。 2.2.1工程范围 土建七标D、E通道联接线(天寿路~广园东路节点改造工程之一)主线由天寿路组成,南接天河北、天河东路节点设计止点,北至广园东路既有东莞庄立交高架北侧约50米处;主线设计里程ZK3+460~ZK3+995.202,全长0.54公里。工程还包括对广园东路交叉口进行渠化改造。 2.2.2工程规模 工程在广深铁路位置设置下穿铁路通道桥D线、E线,两车道分别为西往南和南往东的右转通道,设计车速D线、E线均为20公里/小时。D线隧道为单向三车道,结构宽度为15.6米(承担西往南右转和西往北左转的交通转换),长54.355米,E线通道桥结构宽度为12.6米,长42.544米。 下穿广深铁路范围的D、E线隧道结构、隧道基坑支护不在施工范围,隧道附属工程、道路工程、施工期间交通疏解包括在土建七标工程范围内。 D线里程为DK0+000~DK0+296.948,E线里程为EK0+000~338.461,其中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具体设计范围:新建下穿广深铁路通道桥D线(DK0+136.565~DK0+253.5段)、新建下穿广深铁路通道桥E线(EK0+045.242~EK0+145.653段)。 2.3 地质及地下水情况 2.3.1地质情况 根据钻探揭露,本场区主要有: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全新统冲积层(Q4al)、上更新统冲积层(Q3al)、第四系残积层(Qel)以及白垩系止统大朗山组三元里段(K2dl)和燕山三期第一阶段(η3l)。按各岩土层岩性及状态自上而下分述如下: ㈠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 ⑴杂填土:广泛分布于场区。呈灰色、褐色、砖红色、杂色等,结构松散-稍压实。主要由粘性土、中细砂、花岗岩碎石、砖块等建筑垃圾和少量生活垃圾组成,硬质物含量占有10~65%不等。该层均揭露于场区地表,层厚0.50~5.20m,平均厚度2.11m。该填土层顶0.20~0.30m为沥青或混凝土路面。 ⑵素填土:较广泛分布于场区,呈褐灰色,褐黄色,主要由粉质粘土、细中砂组成,局部含少量碎石,结构松散-稍密实。此层揭露于地表或位于杂填土层之下,顶界埋深0.00~3.60m,层厚0.50~6.30m,平均厚度2.69m。 ㈡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Q4al) 淤泥质粉质粘土:一般呈似层状或透镜状断续分布。深灰色,饱和,流塑。含有机质,具臭味,局部含少量粉细砂和腐木,该层位于人工填土层之下,顶界埋深2.50~5.00m,层厚0.50~2.40m,平均1.28m。 ㈢第四系上更新统冲积层(Q3al) ⑴粉质粘土:呈层状连续分布于场地。褐红色,灰黄色或白色,部分花斑状,可塑。具砂感。顶界埋深0.50~7.20m,层厚不均,0.50~9.40m,平均3.09m。 ⑵松散粉砂、细砂:一般呈透镜状或似层状分布。灰黄色、灰白色,饱和,松散,颗粒不均匀,含少量粘性土。一般位于淤泥质粉质粘土层或粉质粘土层下,顶界埋深3.50~7.50m,层厚0.50~2.60m,平均1.39m。 ⑶松散中砂:以中砂为主,局部为粗砂。一般呈透镜状或似分布。灰黄色、灰白色,饱和,松散,颗粒不均匀,含少量粘土和石英砾石。一般位于人工填土层、淤泥质粘土层或粉质粘土层下穿,顶界埋深1.80~5.00m,层厚0.80~3.50m,平均2.13m。 ⑷稍密中砂、粗砂:一般呈透镜状或似层状分布。灰黄色、灰白色,饱和,稍密,颗粒不均匀,含少量粘性土和石英砾石。一般位于粉质粘土层下,顶界埋深4.30~8.30m,层厚0.50~3.40m,平均1.33m。 ㈣碎屑岩风化残积层(Qel) 分布广深铁路以南。岩性为粉质粘土,呈暗红色、褐红色,局部灰白色,主要为砂岩或砂砾岩风化残积土,其中为砂砾岩风化的粉质粘土砂感强烈,层中多见残留的石英质砾石,砾径2.0~5.0cm不等,次棱角状。残积土遇水易软化。按稠度状态可划分为: ⑴可塑粉质粘土:呈层状连续分布。可塑。位于第四系上更新统冲积层之下,顶界埋深5.00~6.70m,层厚0.90~6.90m,平均2.02m。 ⑵硬塑粉质粘土:呈层状连续分布。硬塑。顶界埋深5.30~9.60m,层厚不均匀,一般为0.50~6.30m,平均2.18m。 ㈤花岗岩残积土(Qel) 分布于广深铁路以北,岩性为砂质粘性土,呈褐黄色,夹灰白色,为花岗岩风化残积土,除石英外,长石、云母矿物均已风化呈土状,土质遇水易软化崩解。按稠度状态可划分为: ⑴可塑砂质粘性土:呈层状连续分布。可塑。顶界埋深1.00~8.90m,层厚1.30~10.00m,平均5.90m。 ⑵硬塑砂质粘性土;呈层状连续分布。硬塑。顶界埋深2.10~17.00m,层厚1.20~17.10m,平均厚度5.92m。 ㈥白垩系止统大朗山组三元里段(K2dl) 场地于广深铁路以南揭露白垩系止统大朗山组三元里段(K2dl)陆相碎屑沉积岩,岩石呈暗紫红色、紫红色。岩性组合为泥质粉砂岩、粉砂岩、砂砾岩、砾岩,泥质或碎屑状结构,中厚层状-厚层状构造。一般以泥钙质胶结为主,含铁质。砂砾岩及砾岩分别含约45%及80%砾石,砾石成分以灰岩、砂岩及流纹岩为主,砾径0.5~4.0cm 不等,次棱角状-次园状。基岩顶板较平缓,顶界埋深为1.80~11.30m,标高0.86~10.82m。按岩石风化程度可划分以下四带: ⑴全风化带:揭露于局部,呈透镜状分布。岩石风化强烈,岩芯一般呈坚硬土柱状,遇水易软化崩解。带顶埋深1.80~8.50m ;带厚为1.00~3.00m,平均1.87m。 ⑵强风化带:呈连续层状分布,岩石风化强烈,岩芯呈坚硬土柱状、半岩半土或碎块状,岩质软,岩芯遇水软化崩解,岩块用手可折断,局部该带岩石风化不均,夹中风化或微风化透镜体,夹层厚度在0.70~2.30m之间,中风化或微风化夹层岩芯呈块状及扁柱状,局部呈柱状,岩质硬,锤击声哑易碎。该强风化带顶界埋深 3.30~21.50 m;带厚不均匀,为 0.50~7.60m,平均2.54m。 ⑶中风化带:呈连续层状分布。岩石裂隙发育,岩芯呈块状、,扁柱状及短柱状为主,局部柱状,岩质稍硬,锤击声哑易碎。带顶埋深6.20~25.00m,带厚0.60~5.60 m,平均1.91m。 ⑷微风化带:呈连续层状分布。岩石裂隙一般不甚发育-稍发育,岩芯呈短柱或柱状,岩质新鲜坚硬,锤击声脆。顶界埋深8.10~27.60m,揭露带厚2.00~11.70m。 2.3.2地下水情况 地下水类型主要为上层滞水、孔隙承压水和基岩裂隙承压水。 ㈠上层滞水:人工填土层结构较疏松,含上层滞水,但含水量不大,其动态受季节性控制。上层滞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和生活用水的渗入补给。 ㈡孔隙承压水:赋存于第四系上更新统河流相冲积之砂层中。砂层透水性良好,含丰富的地下水,主要接受上覆含水层的越流补给和上游地下水迳流的侧向补给。 ㈢基岩孔隙裂隙承压水:赋存于强风化和中风化花岗岩和断裂带碎裂岩、角砾岩孔隙裂隙之中,含一定水量,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垂直渗透补给和上游地下水迳流的侧向补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