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铁路客运专线是为了缓解我国东北铁路运输最繁忙的南北主干线之一的哈大铁路的运输能力紧张状况,实现客运分线运输,形成大能力快速的客运通道而修建的。 哈大铁路客运专线纵贯东北三省,途经3个省会城市(哈尔滨、长春、xx)、1个计划单列市(大连)和6个地级市(营口、xx、辽阳、铁岭、四平、松原)。线路正线全长903.939公里,其中辽宁省553.103正线公里,吉林省269.685正线公里,黑龙江省81.15正线公里。 本标段为哈大客运专线xx段,位于xx省xx市、xx市区间,起讫里程范围为:K0+681.9~DK390+865.344 ,正线长度为376.907公里。 本标段重点工程有12个,分别为xx2#特大桥、xx特大桥、xx特大桥、xx特大桥、xx特大桥、xx特大桥、xx特大桥、xx特大桥、xx特大桥、xx特大桥、xx隧道和xx隧道。 1.2.2自然特征 1.2.2.1地形地貌 沿线经过地区地貌可分为低山、剥蚀丘陵区、滨海平原、冲洪积平原,分述如下: 大连至xx段:以剥蚀丘陵为主,地形起伏变化较大,沟谷及洼地发育。其中xx、复州湾以及九寨至xx为滨海平原,地形平坦开阔,在该地段地势低洼,养殖场较多。 xx至xx段:为冲洪积平原,地形平坦开阔,局部地段地势稍高,主要为辽河、xx、浑河及其支流冲积形成,平原区大部为耕地。 沿线河流较多,辽南丘陵区主要有复州河、xx、浮渡河、大清河等,均单独入海,河水流量随季节变化。xx以南的平原区主要河流有xx、浑河等,属于辽河水系,河道宽阔、曲折,夏秋季河水暴涨,冬春季水量较小,甚至断流,在辽河下游汇入辽河。 1.2.2.2气象特征 该地区属暖温带、湿润-半湿润的季风气候,冬冷夏暖,雨量集中在7-8月,春秋多风。按对铁路工程影响的气候分区,属于温暖地区。 年平均气温8.9-10.9摄氏度,最冷月平均气温-3.9~11.3摄氏度。 极端最高气温35-36.7摄氏度,极端最低气温-18.8~33.1摄氏度。 年平均降水量591.5-674.7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56-64%。 年平均蒸发量1506.9-1985.6毫米,主要风向N、SSW。 最大风速12.7-35.6m/s,土壤最大冻结深度0.93-1.48米。 1.2.2.3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K0+681.9-DK24+140: 0.10g(地震基本烈度Ⅶ度) DK24+140-DK53+700: 0.15g(地震基本烈度Ⅶ度) DK53+700-DK74+200: 0.20g(地震基本烈度Ⅷ度) DK74+200-DK256+500: 0.15g(地震基本烈度Ⅶ度) DK256+500-DK390+865: 0.15g(地震基本烈度Ⅶ度) 1.2.2.4地质结构特征 1.2.2.5工程地质特征 哈大铁路客运专线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属中朝准地台的辽东台隆、华北断坳和吉黑褶皱系的张广才岭优地槽褶皱带及松辽坳陷。辽南地区主要构造体系有东西向构造和北东—北北东向构造,局部有北西向构造。xx以北的断裂构造以松辽平原中的隐伏断裂构造为主,主要有北东向松辽盆地东缘断裂带、依兰—伊通断裂带、叶赫-铁岭断裂带;东西、北西、北北西向赤峰—开原断裂带、凌源—北票—xx断裂带、扶余—其塔木断裂带、洮安—扶余断裂带和滨洲隐伏断裂等,各断裂带自晚更新世以来没有活动,为非工程意义上的全新活动断裂,对工程影响小。 1.2.2.5.1剥蚀丘陵区 地形起伏变化较大,丘陵及丘前缓坡覆盖层较薄,一般为0-3米,地下水以基岩裂隙水为主,一般埋深大于10米;丘间洼地及谷地覆盖层较厚,一般为2-10米,地下水以第四系孔隙水及基岩裂隙水为主,一般埋深3-10米。下伏基岩主要岩性为砂岩、页岩、灰岩、泥灰岩、板岩、石英岩、辉绿岩、安山岩、混合岩、变粒岩等地层。不同时期的构造发育,断层较多,受断裂等构造的影响,岩层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岩石呈残风化-弱风化状态。灰岩、泥灰岩分布地区的岩溶现象比较发育,表层坡残积的棕红色黏土多具有膨胀性;部分地段岩层的走向与线路基本平行,倾向线路一侧存在顺层不稳定斜坡问题;挖深较大的路堑应充分考虑岩石的破碎程度及地下水的作用和影响,路堑边坡需防护;桥梁基础应根据基底的具体情况,采用桩基或浅挖基础形式;路基支挡工程一般宜采用明挖基础。 1.2..2.5.2滨海平原区 地表平坦开阔,部分地段地势低洼,地面高程一般为0-20米,其上海鲜养殖池、盐池较多。第四系覆盖层较厚,主要岩性为人工填土、黏性土、粉性土、淤泥质黏性土、砂类土、碎石类土等,覆盖层一般厚度为20-60米。软土厚度一般小于10米,主要分部在地层的上部,局部地表分布有盐渍土。地下水以第四系孔隙水为主,一般埋深1-5米。下伏地层的主要岩性为砂岩、大理岩、泥灰岩、石英岩、花岗岩、混合岩、片麻岩等,岩石一般呈全风化-弱风化状态。大理岩、泥灰岩分布地区的岩溶现象较发育。该地区的桥梁基础应以采用桩基础为主;路堤工程由于基底局部欠稳固,且大部分地段工后沉降量大,地基需采取加固处理措施。 1.2.2.5.3冲洪积平原 地形平坦开阔,局部地段地势低洼,略有起伏,地面高程为20-60米。现代河流、漫滩及一级阶地地段的地势稍低。第四系覆盖层厚度约30-70米左右,主要岩性为黏性土、粉性土、砂类土、碎石类土等,局部呈透镜体状分布有淤泥质黏性土,厚约0-5米。下伏基岩为砂岩、灰岩、泥灰岩、石英岩、大理岩、花岗岩、混合岩等,岩石一般呈全风化状态。灰岩、泥灰岩、大理岩分布地区的岩溶现象较发育。地下水以第四系孔隙水为主,一般埋深1-8米。该地区的桥梁基础应采用桩基为主;路堤工程的部分基底为松软地基,局部为软土地基,工后沉降量大,地基需采取加固处理措施。 1.2.2.6水文地质特征 (1)地表水系 沿线河流众多,沈大段线路所经河流属辽河水系。主要河流有大清河、复州河、xx、浮渡河、熊岳河、盖县河及淤泥河、海城河、xx、浑河、辽河及其支流蒲河等。沈哈段以怀德镇至陶家屯一线为分水岭,南侧属辽河水系,北侧为松花江水系,辽河水系主要有大泛河、清河、东辽河等;松花江水系主要有伊通河、饮马河、干雾海河、第二松花江、拉林河、运粮河等,水位随季节涨落,均为常年流水,其他沟谷为季节性流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部分河段地表水受生活和工业污染较严重。 (2)地下水 沿线地下水按赋存条件可分为第四系孔隙水、基岩裂隙水、岩溶水,其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以及河流的侧向补给,埋藏条件随地貌单元不同而变化。地下水一般埋藏深度为1.0~25.0m。 (3)水质评价 全线大部分地段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良好,对圬工无侵蚀性。仅滨海平原地区及低山丘陵区的部分地下水和部分地表水,辽河局部阶地的地下水对混凝土具弱硫酸盐型侵蚀性。 1.2.3施工条件 1.2.3.1交通 本段线路与既有哈大铁路并行,通过大连枢纽、xx枢纽、长春枢纽、哈尔滨枢纽与金城、旅顺、沈山、沈丹、沈吉、秦沈、平齐线、四梅线、长图线、长白线、滨洲线、滨北线、滨绥线、拉滨线等线相连,铁路运输条件便利。 沿线地区公路交通较为发达,与本线并行的主要道路有102国道、202国道、哈大高速公路,另外202国道、203国道、303国道、302国道、101国道、304国道等,组成大区域公路交通骨架网,大范围材料组织运输条件较好。此外县、乡公路为工程材料的运输提供了便利条件,但部分县乡道路路况相对较差,硬化路面较少。 本线经过地区虽然拥有一些较大的河流,但大多为季节性河流,在盛水期可以通航,但根据材料分布及其他运输条件比较,本线材料运输不考虑航运。 1.2.3.2施工用水 全线大部分地区地表水、地下水较丰富,地下水水位在1-15m之间,施工时可就近打井或取用地表水及就近接引自来水施工。大连市严禁采用地下水及自来水施工,因此大连枢纽施工用水采用汽车拉中水施工。 1.2.3.3施工用电 东北电网电压等级按500/220/66/10kV系列配置。220kV电网发达,已基本覆盖东北全区,是东北电网的骨干网架。哈大客运专线沿线是东北电力系统的负荷中心,电力资源丰富,并且沿线高压电力线或交错或平行线路分布,变电站(所)分布密集,施工用电可就近自变电站引入或从10kV 电力线上T接。在工点集中地段、长大隧道、特长桥、制梁场、铺焊轨基地等用电量集中地段拟从变电站引出10kv线路。为保证工程顺利进行,长大隧道、特长桥、制梁场、铺焊轨基地等重点用电点考虑自发电为备用电源。在工点分散地区采用自发电。地方电与自发电的比例为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