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7.3.3.质量控制技术措施 一、路基工程 (一)严格遵守规范及设计文件的要求,每层填筑厚度不超过规定,不符合要求的地段要调整碾压遍数或挖掉重填,直至满足要求,再填筑下一层。 (二)填筑前,作好基底树根草皮等的清除,原地面压实做好两侧的排水沟工程,防止地表水浸泡基底。 (三)严格控制填料质量,含水率,当填料含水量、液塑性指数过高时,对填料进行改良处理。 (四)填筑从最低处开始分层填筑,分层碾压密实,严格控制松铺厚度、碾压遍数,控制在最佳含水量时进行碾压,否则进行洒水或凉晒;每层填筑后检测合格经监理工程师签认后,进行下一层填筑。填筑摊铺时,形成2~4%的人字坡,摊铺平整,防止碾压后出现积水。桥涵缺口填土对称分层进行,每层压实厚度不大于30cm,并配合打夯机夯实,压实密度符合有关要求,涵顶填土大于1.0m后才能通行施工机械。 (五))桥涵洞两侧填土与其相连的路堤段同时施工,其锥体土方也同步施工。填料用渗水性土或按设计要求。碾压时,大型振动压实机械距结构物不小于1.0m。结构物背后1.0m范围及大型机械无法施工部分采用小型压实机械施工。 (六)采用填土帮宽时,挖成宽度不小于1.0m的台阶,挖台阶自下而上进行,随开挖随填筑压实,保持台阶稳定,帮宽值较小时,采用小型机械配合人工填筑。帮宽值较大时采用机械施工。 (七)水泥土挤密桩加固路基时先做试验桩,做好施工组织,确保水泥在初凝时间内完成土与水泥的拌合,桩的填充及夯实。 二、桥涵工程技术质量控制措施 (一)确保原材料质量(由材料员执行,试验工程师检查) 1、 水泥进场必须附有质量证明文件,并按文件对其品种、标号、包装、出厂日期等进行检查验收。一种新牌号水泥进场后进行复查试验,按试验结果的标号使用。重要结构用的水泥在施工前均做复查试验,保证施工质量。 2、加强对水泥的保管。水泥堆放按不同品种、牌号、出厂日期分别堆放,插上标签,避免用错。 (二)严格控制配合比,保证计量正确。(由拌合司机执行,试验工程师检查)。 1、现场来料后,及时将原材料按规定取样送试验室确定配合比,坍落度按结构的不同部位及施工要求及当时气温由试验工程师确定。严禁施工人员向拌合好的混合料中随意加水。 2、各种计量器具建立校验、维修、保管制度。 3、现场材料配合比计量偏差不超过下列数值:水泥和外掺混合材料按重量计为±2%,骨料(砂石)按重量为±3%,水和外加剂溶液按重量计或按重量折算成体积为±2%。 4、不同品种的水泥,使用在什么部位,严格按试验工程师的指令办,不擅自更动。 5、建立拌合岗位责任制,严格按配料单进行。 (三)砼的取样、试件的制作、养护和试验,砼强度的检验评定均执行国家标准 《砼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J107-87) (四)砼施工注意事项(由质检工程师监督检查) 1、模板稳定牢固,接缝严密,无松动,螺栓紧固可靠,标高、尺寸符合要求。灌注时由专人检查,以防施工过程中发生移位。 2、振捣砼时,不直接振动钢筋、模板及预埋件,以免模板变形或预埋件移位和脱落。 3、灌注砼前用清水将木模板充分湿润,并认真填好缝隙。 4、为保证砼保护层的厚度,每隔1m左右在钢筋上绑一个水泥砂浆垫块,砂浆块厚度应根据主筋保护层厚度确定。 5、操作时不踩踏钢筋,如钢筋有变形或下沉,及时调直。 6、灌注砼时,经常观察模板、支架、堵缝等情况,如发现模板走动,立即停止灌注,并在砼初凝前修整完好。 7、砼灌注分层进行,均匀振捣,防止过振或与漏捣。合适的振捣为砼不再显著下沉,不再出现气泡,砼表现出浆呈水平状态,并将模板边角填满充实。 8、砼灌注后12小时内,进行覆盖浇水养护,养护不少于七天。当气温高,水份蒸发快时,设专人养。 (五)明挖扩大基础开挖,提前做好排水设施,准备充足的抽水设备,保证正常施工和砼在无水状态下入模施工。 (六)桥涵身施工模型采用大块定型钢模板。 三、轨道工程技术质量控制措施 (一)严格按照施工规范及设计要求施工。 (二)道床换碴采用道碴清筛车,捣固机捣固人工配合。 (三)长轨焊接在焊轨厂进行,现场焊接采用气压焊。 (四)为确保螺旋道钉锚固质量,轨枕锚固均在轨料基地进行。 四、房建、给排水及信号工程技术质量控制措施 严格按照施工规范及设计要求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