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本标段桥梁桩基础桩径有Φ1 m、Φ1.2m、Φ1.5m、Φ1.8m、Φ2m五种,根据工程地质情况采用人工挖孔成孔,现场地形情况如下: (一)地形、地貌 本合同段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拟建线路展布区海拔高程多在250~280米,大部分属鄂西中山-低山丘陵区,为武当山脉西南坡与大巴山脉东段东北坡的连接地带,山脉总体呈北西向展布,拟建线路横切诸山系展布。根据地貌成因、形态及组合特征,本标段地貌大致划分为2个地貌区:构造剥蚀低山-丘陵地貌、构造剥蚀中-低山地貌。 (二)地层结构及岩性特征 本合同段地层岩性复杂多样,沿线分布的地层为志留系变质岩岩体的炭质岩及泥质板岩等。根据岩石力学强度相近的组段,结合道路的施工条件,可归并为变质岩工程地质岩组、河漫滩阶地松散~半坚硬岩类工程地质岩组。路基、桥梁、隧道区段内无严重的不良地质现象。隧道岩体较破碎,裂隙较发育多为强~中风化片、钠长片岩、强~弱风化泥质板岩,雨季时地下水出水状态为线状。 (三)地质构造 调查区属于竹溪褶皱束,该褶皱束位于北大巴山加里东褶皱带的北部,从西至东所涉及的地层主要为志留系,自北西向南东延伸,进入青峰断裂时褶皱走向或断裂走向均为南西方向倒转。 该褶皱束由一系列北西向次级褶皱组成,其中向斜构造比背斜构造封闭完好,自北西向南东主要有杨家湾向斜、竹溪向斜、杨家山向斜,其间北西向及近东西向断裂较为发育,受其影响,造成地层缺失,褶皱形体发生破坏,并使保丰盆地受断裂影响形成断陷盆地,沿断裂带有基性岩贯入,构造形式较为复杂。线路过保丰后基本横穿该褶皱束,直至陕鄂边界。 隧道无滑坡、崩塌等不良现象。但根据隧道涌水量测,地下水对隧道有影响,特别是进出洞口。 (四)水文地质 本合同段所经区域属汉江流域,路线所经区域的主要河流有竹溪河、县河。其它为山涧溪流,水量受本区域季节性降雨影响,夏水量较大、秋冬水量小。隧道所处位置区域范围内,地表水不甚发育。降雨水随山坡面流向沟谷或补给地下水。 根据地表水文点观察,结合地形地貌,岩性和构造条件判断,地下水不甚发育,钻孔揭露水主要为钻孔冲洗液,少量地下水主要以裂隙水为主。地下水的补给主要靠大气降雨补给,排泄主要为地表径流、蒸发以及通过泉水向河流或坡脚排泄等方式。 地表水系发达,地下水较发育,分布不均匀。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较好,对混凝土无腐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