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一、工程简介 路基设计为双向四车道,其整体式路基全宽24.5米,分离式路基宽12.5米。地表大部分为亚粘土,砂质粘性土、局部分布饱和粘性土,下部为花岗岩。 二、技术准备 1、施工测量放线 开工前仔细阅读施工设计文件、《路基施工技术规范》及《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对设计院提供的导线点和资料进行复核,确认无误后,向监理工程师提交自己的检测结果,经其同意后,作为现场施工测量控制依据。准确定出路基中线、坡脚、路基边线及防护坡道的位置,做好标记,标明其轮廓并按路基施工技术规范要求随时向监理工程师提交有关资料及执行其相关指令。 2、土工试验 开工前试验人员根据设计文件提供的资料对工程沿线和取土场的填料,按每5000m3或在土质变化地段取样,取样深度不小于30cm。按《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J151-93)规定的方法进行颗粒分析其含水量与密实度、液限和塑限、有机质含量,并做承载比(CBR)试验和击实试验;对地基原地表每100m取一点,每点100kg取样试验,测定液塑限、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为基底压实工艺选择及检测提供依据。指导全线路基施工。 3、场地清理及掘除 按总体进度安排分段、分期、分批清除征地范围内的表层耕植土、垃圾、植被、树根、旧有建筑物及其他监理工程师指定的不适宜物料,并移运至指定的适宜地点,场地清理后留下的坑、穴等用设计指定的材料进行回填并压实到与周围同样的密实度。路基基底在填筑前对原地面进行充分压实,用重型压路机碾压密实。路堤填土高度大于150cm时,基底压实度≥93%;填土高度大于80cm小于150cm时,压实度≥94%;路堤填土高度小于80cm时,压实度≥96%,如基底原状土不符合要求时,进行换填,换填深度应不小于30cm。压实经检验不合要求的,进行原因分析,如因含水量过大,则进行翻晒重新碾压至规范要求的压实度,如是其它原因,及时上报监理,按监理要求处理。 路基基底处理采用推土机推除表土,并整平;压路机碾压,低洼潮湿段,挖沟排水,松土风干后再行碾压。 路基填筑前做好临时排水设施,挖好排水沟,以便雨后能迅速排除积水,保证路基填挖方各施工层表面不积水。 路基填挖交界面处路基,当天然地面横坡为1:10~1:5时,就地清除草皮、树根等杂物以及淤泥和腐植土,清表后进行翻松、压实,压实度达到要求后再进行填筑;当横坡陡于1:5时,除清除草木等杂物、淤泥、腐植土外还应将原地面挖成阶梯,一般沿坡度方向做成台阶,台阶宽度不小于2.5m,高填方路段台阶宽度不小于3.0米,台阶高度不小于0.5m,且台阶顶面应做成面向堤内倾斜的4%的坡度, 以加强挖填面之间连接;在填挖方的交界处要设置纵横盲沟,在路基的坡脚填筑一层透水性材料,以利路基内的水排出。并用小型夯实机加以夯实,然后逐层向上填筑,分层夯实,并注意坡脚的处理。 半填半挖路基,待下半填断面的原地面处理好并经检验合格后,进行开挖上挖方断面。开挖时在山坡上从填方坡脚向上挖成向内倾斜的台阶,台阶宽度为≥2m。其中挖方一侧,在行车范围之内的宽度不足一个行车道宽时,则挖够一个行车道宽度,其上路床范围之内的原状土应予以挖出,并按上路床填方的要求施工。 三、路基填筑 路基清表完成,报监理检验合格后,进行线路中线、边线放样,确定路基填筑的范围。 根据路基试验段施工确定的最佳机械设备组合方式、压实遍数、松铺系数及达到有效压实的压实层厚度,指导路基填筑的大面积施工。 施工时严格按技术规范的要求施工,采取“五区段、八流程”施工工艺,拉开工序,流水作业,加快进度,确保工程质量。 ⑴土方路基填筑 路基填筑采用机械化施工,采用推土机初平,平地机精平,重型压路机碾压。施工过程中按四区段、八流程全断面分层填筑施工(四区段指卸料区、摊铺区、晾晒区、碾压区、检测区。八流程是测量控制、基底处理、填料选择、运输、摊铺、含水量检测、压实施工、施工检验)。在施工中,按施工技术规范要求,做到区段分明,流程合理,保证填方区段密实度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其施工工艺流程图如下(见下页)。 填土前,检查清理场地后的地面横坡,当原地面纵坡或横坡大于1:5的地段,将原地面表土挖成台阶(台阶宽度不小于2.5m,并做成4%向内倾斜的坡度),由最低处分层填起,每填一层,经过压实符合规定要求后,再填上一层,由此逐步趋至齐平。当路基修筑在已有铺砌混凝土或其他硬材料的面上时,挖松到15cm深度并打碎,以便填料新、老面结合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