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本合同段(K1692+100~K1698+780)起点位于大方县雨冲乡白泥田村,经金门村长山组、沙厂乡骂陇组,止于大方县沙厂乡骂陇村大寨组,路线全长6.68Km。分离式路基宽度11.25m,整体式路基宽24.5m。双向四车道,设计速度80km/h。汽车荷载等级为公路-Ⅰ级。K1693+410-K1693+460、 K1693+610-K1693+730 、K1693+810-K1693+870、 K1694+720-K1694+800 、K1696+035-K1696+125、 K1698+215-K1698+340处为高填深挖路基(高路堤)。最大路堤填筑高度有41m。设两处弃土场,位于K1691+100及K1693+840处。K1693+900-K1693+958 、处经勘察为路基下伏岩溶,12.30-17.40m为溶洞,半填充,12.3-16.00m充填粘土夹碎石,16.00-17.40m为空洞,无充填。20.30-30.90m为溶洞,全充填砂夹碎石,其成分为强风化硅岩质,水蚀现象明显,根据物探资料可知发育纵向长度约55m,宽度约26m。根据本合同段路基土石方的工程特点,拟分段采用多点平行流水作业法施工,计划于2010年7月开工,到2011年10月全部完工,工期为15个月。基于本合同段地形条件、工程特点及工期要求,为便于管理并充分发挥专业施工队的技术和经验优势,本合同段拟划分为三个施工工区: 一工区:负责K1692+100~K1694+386路基工程和雨冲互通区施工; 二工区:负责K1694+386~K1695+790路基工程和长山1号中桥、长山2号中桥、长山1号大桥、长山2号大桥施工; 三工区:负责K1695+790~K1698+780路基工程、大寨分离立交桥施工。 主要工程量如下: 1.挖方:122万m3; 2.填方:96.6万m3; 3.弃方:25.4万m3; 2.2 施工自然条件 2.2.1 地质条件 2.2.1.1 地形、地貌 本标段的地貌类型属于脊状山夹台状斜坡地貌单元;台状斜坡分布的地层主要为二叠系下统梁山组(P11)硅质岩及碳质泥岩组成,脊状山主要由栖霞组含燧石灰岩构成脊状山、单面山,地势较平缓,切割度较大,相对高差一般小于50M,局部地段可达100m,岩溶洼地深、窄、长、呈串珠状发育,植被不发育。2.2.1.2 地层岩性 根据沿线地质调绘、工程地质钻探、工程物探及区域地质资料对比分析,工作区沿线出露地层岩性较复杂,由一套碎屑岩、碳酸盐岩。硅质岩构成,按地层时代、岩性可划分为覆盖层和下伏基岩两大类别。其中覆盖层主要由第四系冲洪积粘土、粉质粘土、砂砾、卵石和坡、残积粉质粘土和少量碎石土、角砾土。分布零散,仅在地表洼地、沟谷局部地段发育。下伏基岩主要由二叠系下统茅口组(P1m)灰岩(夹硅质岩);栖霞组(P1q)白云质灰岩、含燧石结核灰岩;梁山组(P1l)硅质岩、石英砂岩夹炭质泥岩;奥陶系下统湄潭组(O1m)泥质粉砂岩、钙质粉砂岩、页岩、灰岩、石英砂岩;寒武系中上统类山关群(∈23ls2)白云质灰岩、白云岩。依地层时代成因、岩性可进一步划分为4个地层组。详见地层简表,现分述如下: 第四系(Q) 沿线大部分地段基岩裸露,第四系土层仅在局部地段分布(主要分布在岩溶洼地底部)。在线路上的长度仅有5110m,占线路总长的8.6%。沿线第四系土层多为残坡积成因的粘土、粉质粘土、碎石土、含块石碎石土,仅在局部地段的冲沟中有冲洪积成因的砾砂。 二叠系下统栖霞组(P1q) 主要分布在K1692+100~K1692+200、K1696+335~K1696+425、K1696+860~K1696+940、K1697+115~K1697+430、K1697+500~K1698+000段,全长1.085km,占全线总长的16.24%。岩性为含燧石结核灰岩,中厚层状至厚层状,岩溶发育,易沿与下伏梁山组接触部位形成规模较大水平溶洞,与下伏梁山组地层和上覆茅口组地层均为整合接触。岩层走向多与路线近于垂直或呈大角度相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