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自然条件 (1)地形地貌、地质条件 项目区为鄂西南褶皱山地,北东向滨太平洋构造体系奠定了该区地形地貌骨架。山脉走向、地形地貌受区域构造线及地层岩性控制,从东向西大体呈北东走向展布,区内峰峦叠嶂,峰丛林立,山高谷深。本标段属于构造剥蚀溶蚀低中山区,该段主要是经过长期强烈溶蚀切割作用形成的陡峻地形。海拔高度1040~1332.8m不等,山体呈浑圆状线性延伸,山势陡峻,沟谷切割较深,切割深度多在100~300m之间,相对高差较大,山坡坡角25°~50°,局部可达55°~65°。植被较发育,多以灌木为主。该区基岩一般埋藏较浅,顶部多直接裸露,溶蚀严重,局部表层有残积物掩盖:谷底有较厚的洪积物、坡积物或冲积物,局部相对开阔地表有浅层淤泥等:在边缘地带常常有结构松散的新近堆积物。 (2)水文、气象 本项目所处区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热充足,雨量充沛,多年平均气温15.5℃,热季7~8月份平均气温23.3℃,冬季1月平均气温1.7℃,极端高温35.4℃,极端低温-15.4℃,极端无霜期234天。区内冬季有寒冻现象发生,以标高1000m以上的中山、高中山区较强,临时性冻土厚度一般30cm以内。降水集中、降雨强度大是当地一大气候特点,12月至2月为枯季,5~9月为雨季,尤以6~8月降雨最多,月占全年的50%,期间连续强降雨过程持续时间一般5~7天,长者可达半月余;多年平均降雨量1400mm,最大日降雨量可达166.9mm,局部可达324mm。热季山区小气候特征明显,雷阵雨-暴雨几乎天天出现。强降雨是区内滑坡、崩塌、岩溶塌陷、泥石流及洪灾多发的重要诱因。利川为湖北省地质灾害多发,灾害损失严重的地区之一。本标段属长江及其一级支流清江的上游流域。 清江发源于齐岳山东麓的龙洞暗河以及大鱼泉、小鱼泉等岩溶泉,向东流至利川转向北东成伏流,于黑洞浮出地表,向东流经木贡、屯堡、至龙凤坝直转南下,经恩施转向东,在宜昌枝城汇入长江。河道蜿蜒曲折,河床狭窄深切,显幽谷和峡谷景观。利川全年平均流量17.6m3 /s,两岸支流多为3~5km长的冲沟溪流,暴涨暴落,具有典型山区河流特征。路线在K3+853附近跨越清江。 梅子溪也发育于齐岳山东麓五龙寺等岩溶泉,沿齐岳山东麓坡脚不断汇集齐岳山脚下的岩溶泉水,经南坪、高桥向北东向汇入长江。齐岳山隧道进口即位于清江与梅子溪的分水岭附近。本标段主要属清江水系,仅在标段终点附近属梅子溪(长江)水系。 (3)地震及区域稳定性 根据《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2001)和《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利川市境内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场地类型为中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分区属0.05g区,相当于原地震基本烈度6度区。 本区为地震烈度Ⅵ度分布区,在设计过程中根据《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的相关规定进行设防,项目区桥梁可进行抗震措施设计(采用7度区抗震措施),设计地震动基本加速度a=0.05g:清江大桥建议进行E1和E2地震作用下的抗震设计,设计地震动基本加速度a=0.10g;隧道和高边坡按VII进行抗震设防;一般路基及小型结构物可简易设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