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引道工程起讫里程为:K0+000~K4+932.158,西岸引道在桩号K3+040处设置一处断链,来向桩号K3+270.507=去向桩号K3+040,断链长237.507m,路线长度为5.163km。 主要内容:Ⅰ型护肩212米,M7.5浆砌片石123m3、Ⅱ型护肩42米,M7.5浆砌片石64.9 m3、Ⅲ型护,924米,M7.5浆砌片石503.6m3、矮墙7米,M7.5浆砌片石25m3、菱形网格护坡3742米,M7.5浆砌片石5732m3、护面墙1268米,M7.5浆砌片石9421.7m3、窗式护面墙433米,M7.5浆砌片石2782.8m3、衬砌拱护坡248米,M7.5浆砌片石321m3、 一、自然条件地形、地貌 本项目位于贵州东北部中低山分布山区,居武陵山脉西南段北坡,乌江中下游,为剥蚀侵蚀深切河谷地貌。乌江两岸地形较陡,自然坡度大,最高点海拔1040m,最低点海拔350m,高差近700m,为典型的山岭重丘区地形。山势起伏较大,地势陡峻,鸡爪地形及冲沟密布。全线以乌江海拔最低(354m),高堆堡附近为最高路线高点达590m,最低与最高点相差236m。 二、气象 本工程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夏热冬暖、气温高、降水早,持续期长的特点。年平均无霜期293天,日照时数1233.4小时。年平均气温16.8℃,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6.0℃;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7.9℃.极端最高气温40.7℃,极端最低气温-5.5,年平均最高气温≥30℃的日数为90.7天,日最低气温≤0℃日数7.2天。平均年降水量1166.4 mm,暴雨日数2.6天(日降雨量50mm),大暴雨0.4(日降雨量≥100mm),最大日降雨量曾达189.4mm。年平均风速1.1m/s,年最大风速20.0m/s,以NNE风为主。年平均相对湿度77%。 三、河流水系 1、地表水属长江流域乌江水系,乌江属雨源性河流,枯水径流靠地下水补给,水量稳定。汛期洪水主要由暴雨形成,暴雨涌入河槽,水位陡涨陡落。乌江流域暴雨集中在3~10月,持续时间大多在1~2小时内。5~9月无论暴雨日数或暴雨量均占全年70%左右,6月上旬至7月中旬多出现面积广、强度大的暴雨,9、10月常出现秋季暴雨,但其强度和量均不及夏季暴雨,夏季暴雨常伴有雷电。一般雷电雨天对航运影响不大。特大雷暴雨造成山洪暴发,冲积物可能淤塞河床,对航运影响较大。除乌江外,地表水不发育,仅在东岸K5附近有一东西向小溪(小河沟),向西汇入乌江。枯水季节流量约5~15L/s,丰水季节流量可增加10倍,暴雨后短时洪峰量达1m3/s,属雨源型小溪。 根据《内河通航标准》第6.2.1条的规定,本桥设计最高通航水位的重现期为十年一遇(10%洪水率)标准,该值为374.31m(见《思南乌江三桥桥梁通航净空尺度和技术要求论证研究报告》,贵州顺达水运规划勘察设计所)。最低通航水位取库区水位:356.00m。桥位区百年一遇洪水位为:383.03m。 2、地下水类型有崩塌堆积孔隙水、破残积与基岩强风化带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崩塌堆积孔隙水分布在乌江西岸崩塌堆积体前缘,由于堆积物以灰岩块石、碎石为主,夹杂泥岩和夹杂泥岩和粉质土,有较好的透水性和一定的储水能力,故有长期性泉水形成。 据水质分析结果,地下水水质为HC03-/SO2+-Ca=型水。根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和《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判定,地表水对混凝土及钢结构均无腐蚀性。地下水对混凝土无腐蚀性,对钢结构有弱腐蚀性。 四、地震基本烈度 本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相当于地震烈度Ⅵ度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