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路面工程XX标起于K405+000,止于K448+500,路线全长43.3公里。主要工程量有:SMA-13上面层137.6万平方米,AC-20C中面层141.2万平方米,ATB-30下面层23.4万平方米,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水泥剂量4.5%)50.6万平方米,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水泥剂量3.5%)24.2万平方米,水泥混凝土49934立方米,C20透水混凝土926立方米,钢纤维混凝土7456立方米。4.5%水稳碎石38050立方米。 2.2 地形、地质与地貌 2.2.1 地形地貌 项目区位于陕南秦巴山地,北依秦岭,南临米仓山,由陇山余脉,秦岭和巴山组成,为中生代末以来全面隆起的褶皱山地,总体山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650~1400m。区内地形复杂,以中山地貌为主,高峰林立,嘉陵江贯穿于秦岭以南。 本项目区属于侵蚀构造地貌,根据位置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低山:海拔500~1000m,切割深度200-500m,山势低缓破碎,深切河曲发育,山坡较平缓,岩性为灰岩及千枚岩。 中山:主要分布于白河沟至白水江一带,海拔600~1800m。山脊一般狭长平缓,起伏较大,局部有陡峭孤峰,切割深度500-1000m。岩性为变质砂板岩,灰岩等。 2.2.2 工程地质条件 2.2.2.1 地质构造 项目区在构造单元上隶属秦岭褶皱系,穿越康县-略阳华力西褶皱带及南秦岭印支褶皱带。略阳吴家营以东基本上夹持于略阳—马道断裂带南北两条断裂(分别为略阳—勉县断裂和状元碑—马道断裂)之间:西北段属南秦岭印支褶皱带白水河—白河褶皱束。其中略阳—马道断裂属深断裂,区内次级断裂,褶皱发育,且具活动期长,复活性及产状和性质多变等特点。 主要断裂为略阳—马道深断裂,破碎带宽度50—200米,两侧挤压带宽500-1000米,旁侧派生的剪切小断裂发育,本断裂对区内吴家营以东隧道工程将产生较大影响。 2.2.2.2 地层岩性 根据钻探资料揭示,该路段的地层分布较为全面,按地层的新老顺序描述如下: ①新生界 勘察区域内揭露的新生界地层主要是更新统和全新统地层,沿嘉陵江及支沟两侧谷坡上分布。 全新统(Q4) 素填土(Q4me):主要分布于现有道路的路基及河堤中,由亚粘土(低液限粘土)组成,混多量卵石,碎石及砂。 坡积层(Q4dl):主要分布于山坡低洼处和坡脚处,以亚粘土(低液限粘土)为主,局部地段分布由碎石。 冲洪积层(Q42al):现代河床冲洪积层,主要分布于嘉陵江及较大支流的河床及河漫滩中。以砾砂中混多量卵石。 冲洪积层(Q41al):一级阶地冲积层,大部分由亚砾土组成,局部夹沙砾石层。 上更新统(Q3) 中下更新统(Q1-2) ②泥盆系: 泥盆系上统三河口组(D21S):主要分布于两河口一带。岩性为片质千枚岩夹白云质灰岩,含锰。 ③志留系: 1志留系中上统大河店组(S2-3d):主要分布于麻柳塘,白水江,大石碑。岩性由多个特征近似的沉积旋回构成,每个旋回上部为薄,中层灰岩;下部为砂质板岩,灰质板岩夹薄,中层变质砂岩。 2志留系中上统二沟组上段(S2-3rc):主要分布于九股树以南。岩性为深灰,黑色薄,厚层变质砂岩,灰炭质板岩,个别夹变质砂岩。 3志留系中上统中川组(S2-3z):主要分布于马蹄湾,中川等地。岩性为条带状砂质板岩,千枚岩夹变质砂岩及少量灰岩等。 4志留系中上统磨坝组(S2-3m):主要分布于状元碑,徐家坪,白石沟,磨坝等地。岩性为灰色硅化石英绢云母千枚岩夹砂质千枚岩,灰质砂质板岩,局部夹硅质灰岩,厚层灰岩。 ④震旦系: 1震旦系上统(Zb):主要分布于茶店至鱼洞子一带。岩性上部砂质深灰-浅灰色厚层状灰岩夹千枚岩绢云母片岩,下部深灰色千枚岩。 2震旦系下统(Za):零星分布于茶店以西,何家岩一带。岩性为砂岩,千枚岩,凝灰砂砾岩及砾岩。 2.2.3 水文与气象 (1)水文 本项目区位于长江水系和嘉陵江水系,沿线所经汉江的较大支流有白河(属于沮河支流);嘉陵江较大的支流有八度河,洛河。 汉江:发源于大安西侧汗水源,为长江一级支流之一,呈东西向横贯汉中盆地,流经勉县,汉中,城固,洋县,石泉等地,河床宽窄变化不一,在30~550之间。流速流量受季节的控制,水位落差较大。 嘉陵江:发源于陕西省凤县东北嘉陵谷。流经凤州,甘肃徽县东南,略阳,阳平关,进入四川广元,在重庆注入长江。 (2)地下水分布 路线通过区地下水类型主要为:松散层孔隙水,基岩裂隙孔隙层间水,块状基岩裂隙水,岩溶裂隙水。 松散层孔隙水:主要分布于河谷阶地地带,其富水性于水位埋深随不同地貌单元而已。极强富水带主要分布于高漫滩及一级阶地。强富水带主要分布于一,二级阶地。中等富水带主要分布于二级以上的高阶地。 层状基岩裂隙孔隙层间水:大面积分布于工作区内,极大部分由变质程度深浅不同的泥质碎屑岩组成,区内虽经多次构造运动,断层,裂隙均较发育,但多为碎屑及岩脉填充,故地下水富水性较弱。 块状基岩裂隙水:一般水量均较弱,主要分布于九谷树等地。 岩溶裂隙水:极强富水含水岩组分布于泥盆系中统灰岩。强富水含水岩组主要分布于两河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