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 首页
  2. 路基路面
  3. 内容

某隧道开挖施工方案36p

  • 资料大小:182 KB
  • 运行环境:NT/2000/XP/2003/Vista
  • 资料语言:简体中文
  • 资料评级
  • 授权形式:资料共享
  • 更新时间:2015-07-09 16:18
  • 发布作者:米米亚
  • 插件情况 无插件,请放心使用
  • 文件类型 RAR
  • 解压密码:gc5.com
  • 安全检测 瑞星 江民 卡巴斯基 金山
介绍: 1、隧道概况 xx隧道为高速四线分离式曲线隧道,左洞ZK82+313-ZK83+433,长1120m,右洞YK82+310-YK83+443,长1131m。左右线间距15-34m,进口至出口设置2.3%的一字上坡。 隧道进口(汝城端)洞门处于陡坡地带,边坡坡角约40-45°,左洞进口里程桩号为ZK82+313,右洞里程桩号为YK82+310,隧道埋深均小于10m,属Ⅳ级围岩,岩石坚硬,岩体较破碎,呈镶嵌碎裂结构,长期不支护,可发生拱部松动破坏。隧道轴线与地形等高线右交角约呈80°相交,左右洞口均无偏压。隧道出口(郴州端)洞门地处缓坡地段,边坡坡角约30°,左洞出口里程桩号为ZK83+433,右洞里程桩号为YK83+441,隧道埋深均小于5m,属Ⅴ级围岩,围岩为风化页岩,薄层状,岩质很软,破碎,碎裂松散结构,自稳能力差,抗冲刷能力弱,开挖时易产生滑塌。隧道洞身围岩级别为Ⅴ、Ⅳ、Ⅲ级,在ZK82+690附近发育一溶蚀裂隙,岩体破碎。K82+890-K83+020段受断层挤压揉皱影响,岩石破碎,局部可能存在溶蚀裂隙和扭曲褶皱。隧道区内地下水水量小。 2、地形地貌 该隧道位于xx县xx镇xx村至xx乡的下欧村之间,隧道地形起伏不平,冲沟、山峰交错。洞顶地面高程530.0~660.0m,相对高差约130.0m,属低山地貌。隧道底板设计高492.0~510.0m,隧道最大埋深约130.0m。隧道K82+310~+500段轴线与地形线基本垂直或呈大角度相交,自然边坡较陡,约50~60°,基岩出漏地表。隧道洞身K82+500~K83+150段隧道轴线大部分顺山坡地形等高线穿行,自然坡度相对较缓,约30~40°,基岩大部分出漏,局部有粉质粘土覆盖;K83+150~K836+433隧道出口段轴线与地形等高线基本垂直或大角度相交,上部覆盖层粉质粘土。交通很不方便。 3、地层岩性 隧道区所出漏的地层为第四系覆盖层和泥盆系上统锡矿山组地层,现按从新到老依次分述如下: (1)第四系全新统(Qh) I种植土:浅黄色,稍湿,呈松散状,含较多的植物根系,厚度〈1.00m,分布于隧道口的稻田及旱土中。 (2)第四系更新统(Qp) Ⅱ粉质粘土:黄褐色,稍湿,硬塑状,含少量角砾及砂粒,厚0.7~15.50m,主要分布于隧道出口(郴州端)的山坡上。 (3)泥盆系上统锡矿山组上段(D3x2) Ⅲ页岩:灰黄色、薄层状,岩质软,破碎,呈土夹碎石状、碎块状,分布于K82+870~出口段,已揭露厚度20m,与下伏泥盆系上统锡矿山组下段地层呈整合接触。 (4)泥盆系上统锡矿山组下段(D3x1) Ⅳ灰岩:灰色、灰黑色,薄层状-中厚层状,局部夹泥质条带,微晶结构,节理裂隙发育,呈细脉状,并有白色方解石充填,岩质坚硬较完整,为中微风化岩,物探揭露发育陡倾角裂隙,并有溶蚀。隧道区内均有分布。 4、地质构造 隧道处于南岭东西向大型构造带北缘的湘东南北向印支褶断带。区域性断裂走向NNE,倾向SE,倾角陡,一般在80°左右,并伴随NW向次生断裂。 5、水文地质条件 隧道区内地下水主要有孔隙水、基岩裂隙水和岩溶水三种类型,孔隙水赋存于第四系覆盖层的亚粘土中,以渗流的形式排泄于低洼处。一般水量小,水位低,受大气降水的补给;基岩裂隙水赋存于基岩裂隙及断层破碎带中,以下降泉的形式向低洼处排泄,受大气降水和孔隙水的补给;岩溶水主要赋存于碳酸盐岩泥质的溶蚀裂隙中,一般埋藏较深,水位稳定,水量较大,以岩溶泉的形式排出,受大气降水、孔隙水及裂隙水的补给。 6、地震烈度 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分图》(GBJ8306-2001)勘察区地震动参数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小于0.05g,相对应地震基本烈度为小于Ⅵ度。
点击进入下载 (需要 0 积分)

相关文章

回到顶部
请复制以下网址分享
某隧道开挖施工方案36p
https://m.gc5.com/lqgc/ljlm/10802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