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了总结和分析沥青路面经常发生破坏的原因,通过收集资料和现场调查,论文对沥青路面的破坏形式进行了总结。本文主要从自然因素、使用管理、建设管理和社会影响四个方面,对影响道路破坏的因素进行了思考。分析表明,除了设计与施工方面的因素以外,科学管理与合理使用道路在防止道路破坏的过程中,也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沥青路面;道路病害;破坏因素;建设;管理
引言
从全国范围来看,沥青路面常见病害十分突出,许多问题涉及到高等级路面。如94年通车的京石高速公路保定南至正定东半幅,95年就出现局部路段路面开裂、泛油严重,特别在弯道处推拥成包、路面标线扭曲变形;太旧高速公路河北段95年通车,97年发现大量拥包。
应该说,道路建好以后出现破损并不排除自然条件的影响,尤其是在北方城市,温差、雨雪等因素使得道路的使用寿命缩短。但随着现代建筑材料和施工技术的发展与进步,随着管理的加强和制度的健全,我们完全有可能克服或减少道路路面破损的发生。
1 影响路面破损的自然因素
公路冻胀与翻浆是发生在寒冷地区常见的一种道路病害,公路翻浆是在一定地理气候条件下的产物,其中气候影响因素主要有降温、降水量、蒸发量、风速等。因此,公路翻浆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和地域性。
1.1 温度对路面破坏的影响
一定的冻结深度和冷量是形成翻浆的重要条件[3],在同样的冻结深度和冷量的条件下,冬季负温作用的特点和冻结速度快慢,对形成翻浆的影响也很大。如果春季化冻快,天气骤暖,土基急速融化则会加重翻浆的程度,使路面产生破坏。
1.2 水分对路面破坏的影响
在秋季,由于降水的影响,地面水下渗,地下水位升高,路基水分聚集,这是路基水的聚集时期。冬季,气温下降,路基上层的土开始冻结,路基下部土层温度仍然较高,水分在土体内由温度较高处向温度较低处移动,使路基上层水分增多,并冻结成冰,使路面冻裂或隆起,产生冻胀。到春季,气温逐渐回升,路基上层的土首先融化,土基强度很快降低,以至于失去承载能力,在行车作用下形成翻浆。以后天气渐暖,蒸发量增大,路基声层水分下渗,土层变得干燥,土基强度又逐渐得到恢复,此即翻浆发展的全过程[4],翻浆发生后路面就会发生破损现象。
2 道路使用状况调查
北方大多地方经济主要来源是来自煤炭产业,而煤的运出很大部分是靠汽运。运煤车辆为了多拉少跑,都换作大吨位车辆,不少还是超载拉运,这样就对道路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超限运输车辆对路面的损坏是成几何级数增加的。一条使用年限为15年的公路,如经常进行超限运输,一般只能使用8年左右。
2.1 “马路拉锁”现象
科学使用道路是减少路面破损的重要措施。现实中“马路拉锁”现象是造成道路路面破损的重要原因之一。“马路拉锁”问题实际上是使用道路不规范造成的短视行为。北方好多城市在道路使用中存在不规范行为,许多施工单位昨天刚挖供热管线,今天又挖自来水管线,明天再挖煤气管线,造成路面破损。恢复时简单打”补丁”,这样势必会对道路造成损害。道路讲究“三分建七分养”,在挖完线路回填时,需要施工人员用切刨机将破损路面切开,将下面的泥浆挖出,待将灌进去的水泥、砂、石料夯实后,再用沥青混凝土将路面重新推铺好。但大部分施工单位没能按照这个标准施工,一般都是浅坑内铺上碎石块,再铺上与未破损路面持平的沥青就草草了事。此外,施工单位多只是局部挖掘,路基很难填实,引起地面下沉,甚至带动附近路基下沉,形成坑洞。
2.3 施工质量和技术
建国后,我国交通事业迅速发展。特别是近几十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道路建设的施工质量,施工技术以及施工设备都有了很大的改进与提高。但是在一些道路建设中在施工机械方面,由于经济等因素制约,大部分路段建设维修时很难采用先进的大型筑路机械设备。同时,由于一些施工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或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高的利益,不惜节省作业时间,偷工减料,不能严格依照相关要求来做,造成施工质量下降,在远未达到设计年限、甚至修完不久就出现变形、破损、翻浆。
2.4 管理体制与政府行为
道路建设是政府公共投资行为。但许多公共资金的收支管理一直缺乏透明度,有时甚至处于暗箱操作状态。政府官员支配资金的自由度过大。建设施工单位千方百计争取工程,有些企业的投入已经超过了工程本身的价值,所以到了施工环节只能采用偷工减料的方式降低成本,获取利益。在这种体制下,势必将使工程质量下降,路面出现破损。
因此说要修一条高质量的路政府行为也起到关键作用。
3 路面破损造成的社会影响
3.1 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道路破损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冬去春来,人们开始了正常的生产生活,可是路面泥泞,出行经常溅一身水。有人把密布着大坑小坑的路面戏称为“排山倒海型”、“连环陷阱型”、“冷枪型”。这样的路不仅增加了驾驶的困难,也降低了车辆运行的速度,耽误了运输的时效性。由于路不好,造成交通拥堵,许多出行的人们必须避开车辆运行的高峰时段,这就使他们不得不提前或延迟他们的出行时间,给他们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引起了人们心理上极大的厌烦。
3.2 对经济建设的影响
同时由于路面破损,翻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在经济日益发展的条件下,商业活动的时效性,商品运输的及时性已经成为商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交通运输的迟滞,将会影响商业活动的正常运行,给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4 路面破损引发的思考
4.1改进工程措施
阜新市大部分出现破损的路段多是七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修建的。当时修建的道路基本是白灰土地基础,再加上6cm和5cm两层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厚度一般为50cm左右。
阜新市处于季节冻土区,冬季极易造成面层冻结。这种结构面层破损后,水容易侵入基础造成翻浆。因此进行技术上的改进,提高施工质量对于治理破损的道路就十分必要。现在破损严重的地区已经提高了道路建设标准,在白灰土基础上加20cm半刚性不透水的三灰碎石基层,面层增加4cm热稳定性和抗冻裂性较好的改性沥青混凝土,使道路结构达到73cm。采用做好路基排水,提高路基,铺设隔离层,设路基盲沟,换土处理,改善路面结构层等技术来减少路面的破损。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施工企业拥有了先进的施工设备和建筑机械,在施工过程中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与设备,将会减少甚至杜绝破损路的发生。
4.2 完善建设和管理制度
(1)加强道路的维修和养护预防性养护是一种新的养护理念,是延长道路使用年限的重要措施。加强道路维修和养护,尤其要做好道路的预养护。国内《公路沥青路面养护规范》明确要求“对沥青路面必须进行预防性,经常性和周期性养护”[6]。落实预养护制度要求各部门齐抓共管,各尽其职,共同来完成。在工程建设时需要克服“重建设,轻管理,重大修,轻养护”的观念。对破损的路面应立即维修,维修过程需要认真施工,避免坏了修,修了坏这样的豆腐渣工程出现。
(2)要科学使用道路针对“马路拉锁”现象,建议有关部门规范使用道路,在需要开挖道路之前必须提前申报,管线办召集相关部门,统一会商,统一组织开挖,避免马路拉锁出现。在对道路进行修补时应根据破坏类型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法[7]。对有裂缝而没有凹陷的地段,用针筒灌注乳化沥青2遍~3遍,特别是气温高的情况下尽量多灌一些,防止雨水浸入软化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加速面层疲劳破坏;对凹陷的地段修补,用切割机切开沥青面层,为防止修复后雨水沿着切割缝隙下浸,表面层切割范围应宽于中面层5cm~10cm,以便铺设防水卷材。用风镐整齐挖去凹陷的沥青面层和已损坏的基层。用C25干硬性水泥混凝土现场拌制填补基层,用垂直振动夯锤夯实,待2h后,洒上一层乳化沥青作为粘层油,先铺沥青下面层和中面层夯实,在中面层表面新旧沥青的接缝处铺设防水卷材再铺上面层混合料,压实后,开放交通。
论沥青路面的破坏现象调查
摘要:为了总结和分析沥青路面经常发生破坏的原因,通过收集资料和现场调查,论文对沥青路面的破坏形式进行了总结。本文主要从自然因素、使用管理、建设管理和社会影响四个方面,对影响道路破坏的因素进行了思考。分析表明,除了设计与施工方面的因素以外,科学管理与合理使用道路在防止道路破坏的过程中,也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沥青路面;道路病害;破坏因素;建设;管理
引言
从全国范围来看,沥青路面常见病害十分突出,许多问题涉及到高等级路面。如94年通车的京石高速公路保定南至正定东半幅,95年就出现局部路段路面开裂、泛油严重,特别在弯道处推拥成包、路面标线扭曲变形;太旧高速公路河北段95年通车,97年发现大量拥包。
应该说,道路建好以后出现破损并不排除自然条件的影响,尤其是在北方城市,温差、雨雪等因素使得道路的使用寿命缩短。但随着现代建筑材料和施工技术的发展与进步,随着管理的加强和制度的健全,我们完全有可能克服或减少道路路面破损的发生。
1 影响路面破损的自然因素
公路冻胀与翻浆是发生在寒冷地区常见的一种道路病害,公路翻浆是在一定地理气候条件下的产物,其中气候影响因素主要有降温、降水量、蒸发量、风速等。因此,公路翻浆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和地域性。
1.1 温度对路面破坏的影响
一定的冻结深度和冷量是形成翻浆的重要条件[3],在同样的冻结深度和冷量的条件下,冬季负温作用的特点和冻结速度快慢,对形成翻浆的影响也很大。如果春季化冻快,天气骤暖,土基急速融化则会加重翻浆的程度,使路面产生破坏。
1.2 水分对路面破坏的影响
在秋季,由于降水的影响,地面水下渗,地下水位升高,路基水分聚集,这是路基水的聚集时期。冬季,气温下降,路基上层的土开始冻结,路基下部土层温度仍然较高,水分在土体内由温度较高处向温度较低处移动,使路基上层水分增多,并冻结成冰,使路面冻裂或隆起,产生冻胀。到春季,气温逐渐回升,路基上层的土首先融化,土基强度很快降低,以至于失去承载能力,在行车作用下形成翻浆。以后天气渐暖,蒸发量增大,路基声层水分下渗,土层变得干燥,土基强度又逐渐得到恢复,此即翻浆发展的全过程[4],翻浆发生后路面就会发生破损现象。
2 道路使用状况调查
北方大多地方经济主要来源是来自煤炭产业,而煤的运出很大部分是靠汽运。运煤车辆为了多拉少跑,都换作大吨位车辆,不少还是超载拉运,这样就对道路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超限运输车辆对路面的损坏是成几何级数增加的。一条使用年限为15年的公路,如经常进行超限运输,一般只能使用8年左右。
2.1 “马路拉锁”现象
科学使用道路是减少路面破损的重要措施。现实中“马路拉锁”现象是造成道路路面破损的重要原因之一。“马路拉锁”问题实际上是使用道路不规范造成的短视行为。北方好多城市在道路使用中存在不规范行为,许多施工单位昨天刚挖供热管线,今天又挖自来水管线,明天再挖煤气管线,造成路面破损。恢复时简单打”补丁”,这样势必会对道路造成损害。道路讲究“三分建七分养”,在挖完线路回填时,需要施工人员用切刨机将破损路面切开,将下面的泥浆挖出,待将灌进去的水泥、砂、石料夯实后,再用沥青混凝土将路面重新推铺好。但大部分施工单位没能按照这个标准施工,一般都是浅坑内铺上碎石块,再铺上与未破损路面持平的沥青就草草了事。此外,施工单位多只是局部挖掘,路基很难填实,引起地面下沉,甚至带动附近路基下沉,形成坑洞。
2.3 施工质量和技术
建国后,我国交通事业迅速发展。特别是近几十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道路建设的施工质量,施工技术以及施工设备都有了很大的改进与提高。但是在一些道路建设中在施工机械方面,由于经济等因素制约,大部分路段建设维修时很难采用先进的大型筑路机械设备。同时,由于一些施工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或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高的利益,不惜节省作业时间,偷工减料,不能严格依照相关要求来做,造成施工质量下降,在远未达到设计年限、甚至修完不久就出现变形、破损、翻浆。
2.4 管理体制与政府行为
道路建设是政府公共投资行为。但许多公共资金的收支管理一直缺乏透明度,有时甚至处于暗箱操作状态。政府官员支配资金的自由度过大。建设施工单位千方百计争取工程,有些企业的投入已经超过了工程本身的价值,所以到了施工环节只能采用偷工减料的方式降低成本,获取利益。在这种体制下,势必将使工程质量下降,路面出现破损。
因此说要修一条高质量的路政府行为也起到关键作用。
5 结语
(1)针对阜新市道路存在的问题,进行的调查结果表明,阜新市的道路存在翻浆、坑洞、网裂等主要病害。这些病害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和阜新市的经济发展。
(2)通过调查研究与分析,指出自然因素、道路使用状况、建设管理体制不完善等是造成阜新市道路路面破损的主要原因。
(3)针对道路路面破损的原因,提出了从工程措施和建设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完善,科学管理和合理使用道路将减少甚至杜绝路面破损情况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