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 首页
  2. 路桥论文
  3. 内容

沥青路面早期病害原因和防治措施

 1 前言

   在高速公路的建设中,我国的绝大部分高速公路都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沥青混凝土路面以其比单纯的混凝土路面具有诸多优势特点,而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高等级公路。沥青混凝土面层具有养护时间短、养护维修方便、噪音低、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较好的耐久性以及行车舒适性,适合于各种车辆的通行,并具有坚实、耐久、平整、良好的抗滑、防渗、耐疲劳的性能和抗高温开裂的温度稳定性,但是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协调发展,交通量的不断增长,我国道路交通量日益增大,车辆迅速大型化且严重超载,使公路路面面临严峻的考验。很多沥青路面均呈现出一定的早期破坏,如裂缝、沉降、松散、坑槽、泛油、剥落、车辙以及行车过程中路面平整度逐渐变差(甚至高速公路也出现春融翻浆)等病害。正常维修期大大提前,直接影响了车辆的运行,加大了汽车磨损,缩短了沥青路面使用寿命。影响了行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增大了养护工作量,经济损失巨大。
   2城市道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
   城市道路沥青路面的设计使用寿命一般为10~15年,如果通车1~3年内就发生严重病害和较大面积损坏,称为早期破坏。早期破坏类型归纳为:           
   2.1水损坏   
   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长期下雨后,轮迹处路面向两边推挤而隆起,轮迹处继续沉陷,再发展,靠近轮迹的隆起部分破损,很快就出现面层松散、剥落、坑槽等。这是典型水损害现象。
   2.1.1通常水损害产生的原因有下列几种:
(1)路面排水系统不健全
(2)路面压实度不足
(3)路面离析
(4)其它:集料表面粉尘太多
   2.2 裂缝   
   裂缝是路面早期破损最常见的病害之一,它的危害在于从裂缝中不断进入水份使基层甚至路基软化,导致路面承载能力下降,加速路面破坏。其中包括横向裂缝和纵向裂缝两部分。
   2.2.1横向裂缝   
   横向裂缝大多出现于路面两侧的硬路肩,逐渐发展而贯通全路幅。横向裂缝可分为荷载性裂缝和非荷载性裂缝两大类。荷载性裂缝是由于路面设计不当和施工质量低劣,或由于车辆严重超载,致使沥青面层或半刚性基层内产生的拉应力超过其疲劳强度而裂缝。非荷载性裂缝是横向裂缝的主要形式,它有两种情况:沥青面层温度收缩性裂缝和基层反射性裂缝。
(1)横向裂缝其成因主要有三个:
    1材料收缩引起横向裂缝   
   一方面在基层成型过程中,因基层材料失水收缩而形成规则的横向裂缝,另一方面基层材料因温度骤降而发生低温收缩开裂。
    2沥青及混凝土的温缩引起的裂缝
   因沥青是一种对温度变化比较敏感的粘弹性材料,温度下降时,沥青混合料逐渐变硬变脆,并发生收缩变形.当收缩拉应力超过沥青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沥青路面表面就会被拉裂,并逐步向下发展,形成上宽下窄的横向裂缝。
3差异沉降引起的横向裂缝   
   在软土地基与非软土地基交界处、软土地基处理方法变化处或构造物台背与路段交接处,因地基或路基与构造物差异沉降导致基层开裂,并反射到沥青面层,形成横向裂缝。
(2)对于横向裂缝的处治方法 :
   对于基层开裂引起的反射裂缝及沥青混凝土温缩等引起的横向裂缝,如缝宽较小可不予处理,如宽度在3mm以上,可将缝隙刷扫干净,并用压缩空气吹净尘土后,采用热沥青或乳化沥青灌缝撒料法封堵。如缝宽在5mm以上,可将缝口杂物清除,或沿裂缝开槽后用压缩空气吹净,采用砂料式或细粒式热拌沥青混合料填充捣实,并用烙铁封口。
   对于由土基沉降引起的横向裂缝,如出现错台、啃边、裂缝宽度大于5mm以上的,则需沿横缝两侧各50cm~100cm范围开槽,挖除上面层,按照方法(1)先将裂缝填实,然后沿横缝加铺玻璃格扇,重新摊铺上面层。
   2.2.2纵向裂缝    
   纵向裂缝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首先,是由于路基压实度不均匀,路面不均匀沉陷而引起的:其次,是沥青面层分幅摊铺时,两幅接茬未处理好,在行车载荷作用下,易形成纵缝:再次是由于水的渗透破坏引起的。,纵向裂缝,多发于半填半挖路基处、紧急停车带或路肩部位、行车道部位,主要由路基的不均匀沉降造成。  
(1)预防纵向裂缝产生的主要措施
   是处理好地基,若路基分层填筑和压实得好,使路基尽可能均匀,特别在预先采取措施防止地表面水渗入地基的情况下,可以大幅度减少纵向裂缝的数量,同时显著延缓纵向裂缝出现的时间。
(2)对于纵向裂缝的处治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对于缝宽小于3mm的裂缝可不作处理,大于3mm小于5mm的纵向裂缝,可将缝隙刷扫干净,并用压缩空气吹净尘土后,采用热沥青或乳化沥青灌缝撒料法封堵。
   如纵缝进一步发展,出现啃边、错台且裂缝宽大于5mm,则需铣刨上面层和中面层(铣刨宽度为裂缝两侧各1m),并对裂缝按方法(1)先行填实,沿纵缝铺设玻璃格栅,摊铺中面层,然后在中面层上沿纵向每隔5m设宽为1.2m的玻璃格栅,最后再摊铺上面层。
   对于尚未稳定的纵向裂缝,除按方法(1)处治外,还应根据裂缝成因,采取排水、边坡加固等措施,以使裂缝稳定不继续发展。
   2.3网裂又叫龟裂
   2.3.1 网裂产生的原因:
   网裂主要是由于路面的整体强度不足而引起的。一个原因可能是路面结构设计不合理,路基路面压实度不足,路面材料配合不当或未拌和均匀等使沥青与石料粘结性差;另一个原因可能是由于路面出现横向或纵向裂缝后未及时封填,致使水分渗入下层,使基层表面被泡软,在汽车荷载反复作用下,粉浆通过面层裂缝及空隙被压到表面产生唧浆,基层表面被逐步淘空,产生网裂。另外,沥青老化和汽车严重超载,使基层产生疲劳破坏也是导致沥青面层形成网裂的重要原因。
   为预防网裂必须加强货车的载重管理,在路面出现裂缝时要及时修补处理。
网裂的处治方法如下:对于轻微网裂可用玻璃纤维布罩面,对于大面积的网裂、常加铺乳化沥青封层或在补强基层后,再重新罩面,修复路面。
   2.4车辙和推移  
车辙是在行车荷载重复作用下,路面产生永久性变形积累形成的带状凹槽。主要是由于沥青混合料级配设计不合理、稳定性差或由于基层及面层施工时压实度不足,使轮迹带处的面层和基层材料在行车荷载反复作用下出现固结变形和侧向剪切位移引起。车辙和推移降低了路面平整度,当车辙达到一定深度时,由于辙槽内积水,极易发生汽车飘滑而导致交通事故。
   2.4.1车辙和推移形成的主要原因如下:
(1)行车荷载的影响
(2)基层施工质量差  
   因基层的厚度不足或因基层材料、施工、养生不当导致基层整体强度不足,由于荷载作用超过路面各层的强度,使得路表变形过大而形成辙槽和推移。
(3)沥青面层高温稳定性差 
   由于沥青混合料是一种弹塑性材料,如沥青、矿料的选材不当或混合料组成不当会导致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差、抗塑性变形能力低,在高温条件下,车轮碾压反复作用,荷载应力超过沥青混合料的稳定极限,使流动变形不断积累形成车辙和推移。
   2.4.2预防车辙和推移病害的措施:
   首先,要选取合适的筑路材料。选用低针入度,高软化点,低含蜡量的高粘度沥青和表面粗糙、嵌挤作用好,与沥青粘结性能强的集料,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车辙的形成。其次,在施工中要加强控制压实度,是避免压实度不足引起车辙的有效途径。再次,在高温季节,应严格控制大型超载车通行。
   2.4.3对车辙和推移的处治方法如下:
   对于连续长度不超过30m、辙槽深度小于8mm、行车有小摆动感觉的,可通过对路面烘烤、耙松、添加适当新料后压实即可。
   当沥青面层磨损、横向推移时,应清除不稳定层,用铣刨机拉毛,重铺面层。
   当基层或土基不稳定时,应先进行补强处理后,再修复面层。
   对于因基层施工质量差引起的车辙、推移,在重新摊铺面层前应先行处理好软弱基层。
   2.5波浪  
   主要原因是路面组成材料设计不合理或施工质量差,导致路面材料不足以抵抗车轮水平力的作用。
   2.6松散   
   主要原因是采用的沥青粘结力差,沥青用量偏少,或所用的矿料过湿,铺撒不匀,或所用的嵌缝料不合规格而未能被沥青粘牢。
   2.7坑槽  
   主要原因是面层的网裂、龟裂后不及时养护而逐渐形成的。另外基层局部强度不足,在行车作用下也易产生坑槽。路面上出现的坑槽病害,是龟裂、松散等其它损坏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2.7.1沥青路面出现坑槽的原因有以下几种情况:
   首先,是由于面层的网裂、龟裂后不及时养护而逐渐形成的;其次,基层局部强度不足,在行车作用下也易产生坑槽;再次,水损害和油损害也是形成沥青路面坑槽的主要原因。
   2.7.2预防坑槽损害的措施:
   首先要选用粘附性和抗老化性强的沥青,恰当采用集料,合理设计混合料级配; 其次要严格控制混合料的出厂、摊铺、碾压及终了温度,确保压实度达到规范要求,确保沥青面层的厚度和平整度;再次要确保路表排水畅通,以预防为主,对裂缝、小面积松散、沉陷等作用及时科学的维修,避免其迅速发展为坑槽。
   2.8沉陷  
   一般是由基层局部成形不足,强度不够,在行车载荷和自然因素等作用下形成的。对于大面积沉陷往往是由于路基(高填方地段)不均匀沉降或局部滑移面引起的。主要原因是路基压实度不足引起。
   2、9冻胀和翻浆    
   多发生在北方和东北地区挖方或填挖交界的路段,主要是由于路基排水设计不合理,造成路基含水量过大引起的冬季冻胀春融翻浆。
   2.10剥落   
   如果沥青混合料中使用了中性或酸性石料,将会造成集料与沥青之间的粘附性不足,在行车荷载的作用下,集料从路面剥落,使路面形成麻面,进而可能发展成为坑槽、松散等病害。
   2.11泛油
   2.11.1含义:
   沥青混合料中的沥青在天气炎热时向上迁移到路面表面,而在冷天时又不存在逆过程,因而沥青积聚在路面表面,形成一层有光泽的沥青膜的现象为泛油。
   2.11.2泛油的成因如下:
(1)混合料组成设计不当。  
   混合料中沥青用量过多或空隙率过小,在车辆荷载反复作用下,多余沥青由下部泛到路表形成泛油。
(2)混合料拌和控制不严。   
   细料含量过少,混合料比表面积较小,则沥青用量相对较多,也易出现泛油。
(3)粘层油用量不当。  
   喷洒过多或洒布不均匀也会局部出现泛油。
   2.11.3预防泛油的措施:
   必须合理设计混合料组成比例,避免沥青用量过多;精细施工,严格控制施工质量;投入使用后注意养护,防止雨水大量渗入。
   2.11.4泛油的处治方法如下:
(1).对于路表轻微泛油,表面石子仍外露的路段可不作处理。
(2).对于局部施工质量差引起水损坏且出现坑槽破坏的,宜按坑槽修补方法处治。
(3).对于大段泛油严重,磨擦系数降低较多,影响行车安全的可采用碎石压入法处治或铣刨原路面重新摊铺面层。
   2.12 壅包
是沿交通流方向出现的路表材料的竖向位移。这类病害大多是由于路表材料稳定度低、交叉口车辆的频繁起动与制动、水泥混凝土与沥青混凝土路面接点处产生过大应力所致。此外,面层较薄,以及面层与基层的粘结性差,也易产生推挤、壅包。
   2.13 其他原因:
   2.13.1 路基的质量好坏也是影响沥青路面使用寿命的重要原因之一。
   2.13.2路基工程的地质和水文特点,湿软地基的残余变形、路                                                      基填料和压实度、路基拓宽、路基水的浸蚀均会对沥青路面的病害产生影响。
   2.14路面结构设计我国现行规范中可供设计人员选择的结构单一,而且级配范围较宽。 
   2.15 设计与路段实际情况相差大
   2.16 科研 
由于我国的高速公路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极快,科研工作的相对滞后是导致我国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在运营期间出现早期破坏的原因之一。
   2.17 外界因素的影响
   2.17.1车辆超载的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道路上的货车今天能够量增长非常快,某些部门从自身利益出发,超载严重。超载严重是造成早期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
   2.17.2 气候因素
   这是造成高速公路出现车辙和推移的原因。
   2.17.3 人为因素
   交通事故及车辆漏油交通事故及车辆漏油、千斤顶引起的路面破坏。
   2.18 施工与养护因素的影响
   2.18.1材料选择不当    
   目前我国的城市道路大部分都选用优质进口沥青,上面层采用改性沥青,但在调查中发现,有些建设部门为了确保沥青的质量,在进行招标时将指标值定得过高,以至于有些沥青供应商为了迎合主管部门的需要,在沥青中加入某种成分以提高指标值,严重影响了沥青路面的寿命。在这方面,可借鉴吉林省长吉高速公路的做法:建设部门对砂石料的供应统一规格、统一招标,在条件适宜的路段自建料厂,严格按照标准规格以及质量提供材料,不仅满足了工程进度的需要,也确保了工程质量。
   2.18.2 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不合理
   2.18.3 沥青混凝土拌合温度的控制不严
   2.18.4 政府行为的不科学性
   2.18.5 混合料的摊铺和压实    
   摊铺质量不好往往伴随着裂缝、车辙等病害的发生。碾压过程要及时、迅速,并要保持碾压要求。绝对不允许压路机中途急停、转向,一面发生推挤、拥包现象,从而影响平整度。可见,压实措施好坏对沥青路面的平整度、防止水损坏和提高抗车辙能力都有很大影响。
   2.18.6 路基施工缺陷的影响      
   路基软土地基不稳定、地基换填或挤淤处理不彻底、路基填筑压实度不足、路基填料的液限偏高、路堤不均匀沉降等都会导致路面的早期破坏。
   2.18.7 桥梁施工缺陷的影响     
   桥面沥青路面早期破坏通常发生在那些预拱度设置不合理造成桥面沥青面层厚度达不到设计要求、简支梁桥伸缩缝施工质量差的桥梁结构上。由于桥梁施工质量控制不足的影响,桥面沥青路面也时常发生早期破坏。  
   2.18.8 养护与管理    
   路面早期养护措施不及时、不完善等也是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产生早期破坏的原因。允许超载车辆进入高速公路或对超载车辆控制不严则更是早期破坏的直接原因。
   2.20 原材料的影响:
(1)矿料:
   设计好的沥青混合料首先应认真抓好矿质原材料的选材,严格控制矿质原材料备料质量。
(2)沥青:
   各地根据气候分区选择与本地气候、交通条件相适应的沥青种类及标号,并使用优质的沥青,对预防沥青路面早期出现车辙,有效防止路面开裂,保证路面有较好的抗疲劳破坏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3为防止城市道路沥青路面发生早期破坏和损坏,应该采取下列措施来防止城市道路沥青路面的早期破坏。
   3.1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并严格控制城市道路沥青路面设计、施工各项指标,严把质量关,科学合理地安排工期,不搞献礼工程;
   3.2将沥青路面科研工作与城市道路建设结合起来,改变科研与建设脱节的现状,将大大提高我国城市道路沥青路面的建设水平,有效防止出现早期破坏。
   3.3强化施工管理,提高工序控制的科学性。
   3.4保证现场试验数据的完整和准确,杜绝弄虚作假。
特别是沥青材料、砂石料的试验数据,必须做到抽样合理,数据真实保证沥青路面材料的路用性能。对高路堤、软基处理、填挖结合处、结构物两端填土等重点部位的施工重点监控,防止不均匀沉降影响沥青路面的使用性能。
   3.5重视并协调城市道路沥青路面的压实度、均匀度、平整度和构造深度等指标,特别处理好平整度与压实度的关系。
   3.6优化城市道路的排水设计,防止水损坏。
   3.7重视半刚性基层的养护,防止反射裂缝的出现。
   3.8交通执法部门与其它行业主管部门联合执法,大力打击超载运输,保证城市道路的正常使用。
   3.9加强养护管理,提高养护管理水平。 经验表明,科学有效的养护不但保证了城市道路沥青路面的服务性能,也是防止早期病害的进一步发展、节省养护资金的有效手段。
   3.10学习引进国外先进、成熟的技术。
   3.11不过分追求某些结构,例如透水面层,由于我国的高速公路沿线以及路面灰尘较多,更容易发生早期破坏。
   4施工过程中质量的控制
   4.1沥青的选用十分关键
要挑选符合规范各项要求的沥青,特别是沥青针入度、软化点、延度指标必须严格把关。选用具有良好的高低温性能、抗老化性能、含蜡量低、高粘度的优质国产或进口沥青。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在沥青中掺加各种类型的改性剂,以提高基性能指标。 
   4.2 在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上要特别重视
   4.3 沥青混合料拌合时间、出厂温度、摊铺温度、碾压成型等温度控制必须严格按规范要求进行,合理安排工期,避开不利天气施工。
   4.4 摊铺机应选用熟练的摊铺机操作手,并选择两台前后错开同时施工,而少采用伞断面摊铺机,在摊铺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停机,注意路面纵向接缝的成型及碾压工艺。
   5沥青路面早期破损的防护 
   5.1合理设计路面结构
   5.1.1尽可能减薄沥青面层厚度   
由于以下四方面原因:第一是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的承载能力可由半刚性材料层(基层和底基层)来承担,无需用增厚面层来提高承载能力。第二是提高沥青路面使用性能不是用厚的沥青面层,而是用优质沥青。第三是沥青面层的裂缝不只是反射裂缝,在正常施工情况下,大部分是沥青面层本身的温缩裂缝。第四是一般来说厚的沥青面层易导致车辙的产生。
   5.1.2加强沥青路面防水设计
   5.1.3选用合理的基层和底基层结构
   5.2严格控制沥青混合料的质量  
   5.2.1集料的选用  
   骨料应选用表面粗糙、石质坚硬、耐磨性强、嵌挤作用好、与沥青粘附性能好的集料。如果骨料呈酸性则应添加一业数量的抗剥落剂或石灰粉,确保混合料的抗剥落性能。
   5.2.2严格控制混合料级配   
   为提高沥青路面使用性能还可以考虑以下两个途径:第一是改善矿料级配,采用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SMA)。第二是改善沥青结合料,采用改性沥青。
   5.3严格控制施工质量   
   沥青路面施工必须按全面质量管理的要求,建立健全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对施工全过程,每道工序的质量要进行严格的检查、控制、评定,以保证其达到质量标准,具体要抓好以下几方面:
   5.3.1严格控制沥青混合料的拌和质量   
   拌合过程中发现“糊料”或“离析”等异常情况应立即进行处理;加大马歇尔试验频率,严格控制沥青混合料的油石比、稳定度、流值等指标,必要时对混合料进行特殊配合比设计。
   5.3.2保证基层顶面粗糙度。   
   5.3.3合理洒布透层油、粘层油。
   改善基层材料级配,增加粗骨料,提高大中粒径集料含量;控制最佳含水量,改进碾压方法,避免过振过湿,不能使基层顶面形成灰浆硬壳,不能用细料进行压实后找平。   
   5.3.4提高面层摊铺质量   
   在摊铺混合料时,运距不能过远,摊铺温度应控制在130℃、50℃为宜,摊铺厚度均匀,压实设备数量应配套,速度控制在2m/min左右,碾压遍数不能太少,以免混合料孔隙过大;一般不能进行补料,尤其是下面层;基层雨后潮湿未干,不得摊铺,更不得冒雨摊铺;纵向、横向接缝应紧密、平顺,各幅之间重叠的混合料应用人工铲走。
   6 目前我国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存在的问题:
   6.1应用柔性路面理论指导半刚性基层路面结构的设计缺少系统研究分析,导致目前在沥青路面面层厚度上看法分歧很大;
   6.2交通流不规范,超载车辆的轴重远远超过设计计算中标准的轴重;
   6.3施工与设计脱节较大,规范应着眼于解决目前存在的高速公路的早期破坏,保证高速公路长期的服务水平;
   6.4没有大修设计标准;
   6.5缺乏专门的高速公路养护规范。具体的意见和建议如下:
   6.5.1增加多层半连续体系的计算模式;
   6.5.2《公路法》对超载有明确的禁止和处罚措施。
   6.5.3由于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不可避免会产生反射裂缝,常常需采用工布或土工格栅来延缓裂缝的发生或加劲处理,也有采用应力消减层的。
   6.5.4建议对面层、基层、底基层仅作原材料的试验(压碎值、磨光值、磨 耗率、坚固性等),不再强调混合料试验;
   6.5.5增加高速公路大修设计内容,包括旧路服务水平评价、使用周期评估、 大修设计标准以及弯沉衰减计算公式等。提出一套以高速公路调查为基础的、符合高速公路使用品质情况的评价方法及相关指标与标准、依据标准制定响应的养护维修对策已非常必要。另外,对高速公路大修的施工组织、交通安全、标高协调提出指导性意见,对沉降、车辙、纵裂、横裂、龟裂等主要病害形式提出设计原则。
   6.5.6改进土基摸量取值方法以及承载板测定土基回弹摸量的时样方法。
   6.5.7进一步强调材料的分级堆放、场地硬化以及其他的防离析、防污染的措施。
   6.5.8进一步细化路面结构内部排水的内容,建议取消关于基层、底基层的级配要求。
   6.5.9增加路面结构层加铺时对路基沉降指标的要求以及过渡路面内结构的设计标准。
   6.5.10增加SUPERPAVE内容,与国际接轨,主引进美国SHRP技术成果.
   7 国内外研究现状
   保津公司与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合作,并结合保津高速公路三期路面缝、车辙、沉陷等病害的处治过程,经过近5年的系统观测,针对病害成因及发展规律,研究提出并实验采用在沥青路面与半刚性基层间加铺沥青碎石层处治的方案,能有效减缓路基沉降带来的路面病害。应用长寿命路面理念,首次研究提出并大面积推广使用复合式路面处治病害方案,从而消除了原病害路面不均匀变形,结构承载力明显提高,使用效果良好。
   该研究成果在保津路的成功应用,在国内尚属首次,具有创新性;对全国软基段高速公路路面病害治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推广价值,总体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8结束语
   路面早期破损已成为沥青路面的主要危害之一,要消除沥青路面的常见病害,需要各部门齐心协力,果断杜绝今年竣工明年返工的现象。各级交通管理部门都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并根据其成因从路面设计、原材料进场到具体施工,有针对性采取一系列预防和改善措施。同时,必须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从管理部门、设计部门到施工部门,层层重视、层层控制、层层落实。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减少沥青路面的早期破损现象的发生,使城市道路建设质量全面提高,更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TT37-90)。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年
【2】《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J014-97.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7年
【3】《沥青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JTJ014-97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7年
【4】  陆鼎中、程家驹编著《路基路面工程》(第二版)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年
【5】  方福森主编《路面工程》(第二版)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6年     
【6】《中国公路》(2006.10),ISSN1006-3897。
【7】《沥青路面工程手册》(2006.3),作者张登良,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
【8】《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2006.8),作者沈金安,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

相关文章

回到顶部
请复制以下网址分享
沥青路面早期病害原因和防治措施
https://m.gc5.com/lqgc/lqlw/10272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