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4.2.1底模 底模采用30cm钢筋混凝土结构加6mm厚的钢板基础,按照梁的底模尺寸分别浇注混凝土基础,采用宽度为0.92m的底模基础,面层采用6mm厚钢板整体铺设,钢板与混凝土基础中两侧预埋角钢焊接连接后打磨,底模基础中按照外模的的要求预留Φ50PVC管孔道,用于外模连接对拉杆固定用。施工时注意一定要平整在预制箱梁前,底板涂优质脱模剂,保证脱模质量,即底板光洁度。底模按图纸设计要求,要设向下1.6cm的反拱。 4.2.2、侧模及内模 侧模采用定型钢模,钢模要求尺寸准确,刚度强度满足要求,接缝平整、严密,保证砼在强烈振动下不漏浆,并且要求钢模表面抛光处理,以保证砼的光洁度,设计科学,合理、施工操作方便,保证安全。 芯模采用钢模,保证尺寸准确,拆装快速方便,同时满足刚度强度要求。芯模顶板每5m留浇筑底板的下料孔,其上设置可自由抽拉的活动板,直接放在芯模的内加强撑上,浇筑顶板时用活动板将下料孔封堵。 模板的加固:底模与外侧模的连接采用底模两侧贴橡胶条来密封,以防漏浆,模板顶部及底部设有φ25对拉螺杆,按梁长方向每50~80cm布置加固,同时侧向在台座旁设预埋地锚,用花篮螺丝横向拉紧,保证模板的稳定性。 模板装卸采用龙门吊配合作业、简易、快捷、可行。模板拆除后,要进行结构尺寸和表面平整度的验收以后才能再次利用,特别是内模和端模。内模拆除过程中的变形应在内模拼装台座上完全消除后才能进行下片箱梁的吊装使用。在拆除过程中严禁野蛮施工,产生的变形应该及时修复。 4.3、钢筋制作与安装: ⑴、钢筋的保护与贮存:钢筋应贮存于地面以上0.3m的平台,垫木或其它支承上,并应使其不受机械损伤及由于暴露于大气而产生锈蚀和表面破损。 ⑵、钢筋的检验:钢筋在进场前必须进行检验,检验合格后方可进场使用。Ⅰ、Ⅱ级钢筋分别符合国标GB13013-91和国标GB/701-1997的规定。凡钢筋直径≥12mm的均采用Ⅱ级的热轧螺纹钢,凡钢筋直径<12mm,采用Ⅰ级(A3)钢。 ⑶、钢筋的制作:必须严格按照《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进行,钢筋应按图纸所示的形状进行制作,没有特别说明的,所有钢筋均应冷弯。对于盘筋和弯曲的钢筋采用冷拉方法调直。Ⅰ级钢筋的冷拉率不宜大于2%,Ⅱ级不大于1%,所有箍筋的端部应按图纸规定设弯钩,弯钩平直部分的长度,应不小于箍筋直径的5倍。 ⑷、焊接和搭接:按照该设计图的要求,凡钢筋直径≥12mm时,均采用焊接,钢筋直径<12mm,如图纸未注明,钢筋连接可采用绑扎。钢筋采用电弧焊时,双面焊不得小于5d,单面焊不得小于10d,Ⅱ级钢筋焊接必须采用结506电焊条,焊缝随焊随敲,保证焊接长度及焊接深度(0.3d且不小于4mm),确保焊接质量,当采用闪光对焊时,钢筋端部要切平,焊接面彼此平行。焊渣必须清除,接头抗拉强度必须符合该级钢筋要求。 受力钢筋的焊接或搭接应设置在内力较小处,并错开布置,对于绑扎接头,两接头间距离不小于1.3倍搭接长度。对于焊接接头,同一根钢筋不得有两个接头,搭接长度Ⅰ级为25d,Ⅱ级为35d。 ⑸、钢筋安装:严格按照施工图纸并按一定的顺序进行安装绑扎。先主筋后箍筋,钢筋间距均匀,箍筋接头交错布置,并注意合理放置垫块,保证保护层厚度。绑扎完的钢筋骨架要顺直稳固,确保砼振捣时钢筋位置不受影响。 (6)、钢绞线及波纹管: 管道采用金属波纹管,安装时按照图纸提拱的横、纵坐标定位,要求定位筋牢固,准确管道接缝紧密,用胶带密封,以防止水泥浆进入,增加管道摩阻损失。两头张拉端,锚垫板位置及埋设角度准确。钢绞线采用后穿,但在砼浇注前在波纹管内放置一根5cm的塑料管作内衬,在砼浇注过程中注意抽动,砼浇注完成后将其拔出。 负弯矩部分管道预埋同正弯矩要求一致,也要穿入5cm的塑料管,浇完混凝土后抽出,保证波纹管道畅通,同时也要注意锚下垫板埋设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