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基本概念 通过采用减隔震装置来尽可能地将结构或部件与可能引起破坏的地震地面运动或支座运动分离开来,从而大大减小传递到上部结构的地震力和能量,确保结构本身及其附属物的安全。--有别于硬“抗”。 机理 延长周期 -- 避开共振区,减小能量输入 增加阻尼 -- 耗散能量,减小相对变形 简单说来:以位移变形换取小的地震作用; 以适当的阻尼限制过大的位移。 以往大量使用的板式支座、盆式支座等,起到传递上部结构的各种荷载,适应温度、收缩徐变等因素产生的位移,但是这些支座往往难以满足减隔震设计的要求。 隔震可以延长结构自振周期并增大结构阻尼,但是需要在增大位移响应和减小剪力响应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传统结构水平刚度大 频率比ω/ωn=0.8~1.5 地震动放大系数Ra=2 ~3 隔震结构水平刚度小(柔性支座) 频率比ω/ωn=3~8 地震动放大系数Ra= 1/2~1/8 隔震设计的基本规律: 隔震装置的水平刚度越小,则自振周期延长地越长,上部结构的加速度(或剪力)的减小效果越好;但会增加结构的位移响应; 增加结构的阻尼,会减小上部结构的加速度(或剪力)响应,同时也会减小结构的位移增加趋势。 在坚硬场地比在软弱场地上建造的结构的减震效果好; 设计人员应在减小上部结构的加速度响应、增加位移之间找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