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对公路建设事业的投资比例不断加大,但是在公路建设水平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同时,我们也应清楚的看到,由于沥青路面建设规模的扩大,车辆的分道行驶,超载车,重车的量增加,使沥青路面早期损害日益严重,主要表现在路面开裂、车辙和水损害等,这大大影响了路面对现代化重载交通的适应能力。根据国内对已建成高速公路的调查表明,沥青路面的早期损害与中下面层有直接关系。首先,中面层水损害严重;其次,中下面层的永久变形是车辙的主要来源。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对于路面材料方面而言,我们可知为防止出现车辙,需要选取坚硬且有棱角的石料,并采用较多的粗集料,以保证沥青混凝土集料间形成很好的嵌挤,拥有较大内磨阻角,从而抵抗高温下轴载作用产生的变形,又由于沥青在高温下易变软,用量过多还会产生泛油,所以也可用适当的减少沥青用量来作为改善措施,而这又带来了新的矛盾,由于硬质石料大多为酸性石材,其与沥青的粘附性较低,此时随着粗集料的增多,沥青用量的减少,所形成的路面竣工后空隙率加大,在雨季和春融季节,由于水等腐蚀物质的渗入,削弱了沥青与石料的粘附性,结果在许多已建成的高速公路上出现坑槽,松散,水损害破坏又成为路面一个新的隐患。本次研究根据中面层的实际工程需要,考虑到黑龙江地区地产多为酸性石料,碱性和中性的集料比较稀少,为很好的解决抗车辙能力和水稳定性对集料要求的矛盾,采用在基质沥青中掺加木质纤维素、石灰、水泥、液体抗剥落剂四种外加措施,作了大量实验借以分析对比出对沥青混凝土路面中面层路用性能的改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