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1 编制说明 3 1.1编制依据 3 1.2编制说明 4 2 工程概况 5 2.1工程地理位置 5 2.2现场自然条件 5 2.3主要设计指标 10 2.4主要工程量及结构类型 10 2.5工程总造价 13 2.6计划施工工期 13 3 工程特点分析 13 3.1工程施工特点分析 13 3.2自然条件特点分析 14 3.3工程风险评估 14 4 施工总体部署 15 4.1组织机构设置及职责分工 15 4.2施工总平面布置 16 4.4临时用水、用电 20 4.5驻地临建布置图 21 4.6施工测量 21 4.7试验 24 5 工程管理目标 31 5.1质量管理目标 31 5.2安全环保管理目标 31 5.3工期目标 32 5.4文明施工目标 33 6 主要工程项目的施工方案、施工方法与技术措施 34 6.1施工总流程 34 6.2路基工程施工 34 6.4桥梁工程施工 79 6.5涵洞施工 122 7 工期保证体系及措施 125 7.2工期保证措施 125 8.施工质量保证体系 129 8.1施工现场质量保证体系 129 8.2现场安全管理体系 133 9.保证质量的技术措施和施工过程的质量管理计划 135 9.1保证工程质量的技术措施 135 9.2主要工程项目质量保证措施 136 9.3施工技术与质量管理计划 141 10.职业健康安全、环境保护措施 142 10.1组织机构 142 10.2主要危险源辨识清单及安全措施 144 10.3施工专项安全措施 159 10.4主要环境因素辨识清单及环保措施 164 10.5农民工工资管理 171 11.冬季、雨季和夜间的施工措施 172 11.1冬季施工措施 172 11.2雨季施工措施 173 11.3夜间施工措施 174 12.防汛安全措施 175 12.1防汛安全措施计划 175 13.施工用电安全措施 175 14.各种附表 178 14.1工程主要材料需用计划 178 14.2.主要机械设备计划表 178 14.3劳动力使用计划 181 14.4资金使用计划 181 14.5分项工程生产率和施工周期表 182 14.6分项工程斜率图 183 14.7工程管理曲线 184 14.8工程进度计划表 185 地质状况 本次勘察最大深度100.0m,本场地底层在勘察深度范围主要为全新统、上更新统及中更新统部分地层,自上而下可以分为九个地质成因层、十八个工程地质亚层,有关各层地质情况分述如下: 第一层:人工填土层(Qm1) 本层为人工堆积,层厚0.40~1.60m,层底标高0.28~1.24m,主要为素填土组成,主要分布在桥梁线位所跨越的河堤、鱼塘埂土道及荒地里。 素填土:灰褐~黄褐色,湿,松散,土质不均,含有机质、植物根系、少量贝壳碎片、小石粒等。 第二层:新近沉积层(Q43Nsi、 Q43Na1) 本层土为坑底淤积及新近沉积土层,厚度0.30~3.10m,层底标高-4.48~-0.98m,该层成因及分布比较复杂,因某运河的开挖深度在桥位所跨越的地段变化较大,该层层底标高变化亦较大,其成因为坑底淤积及故河道冲积。 淤泥:该层厚度0.30~1.10m,因沟、坑、塘等开挖深度差异比较大,层底标高亦变化较大,本层土多呈黑~灰黑色,流塑状态,多含大量腐殖质、有机质、具恶臭味;在未开挖河道、鱼塘、沟渠处,本层土多揭示为粉质黏土、黏土及淤泥质土,起成因为新近沉积。 粉质黏土、黏土:该层因河道开挖而在部分地段缺失,根据部分钻孔所揭示的地层,本层土厚度1.30~3.10m,层底标高-2.43~-0.98m。灰黄、灰褐、褐灰色,多呈软塑~流塑状态,含铁质、有机质、贝壳、云母,中~高压缩性。 第三层:第Ⅰ海相层(Q42m) 本层土为浅海相沉积,层厚13.50~15.90m,层底标高-17.98~-16.78m,本层土主要中、上部的淤泥质土,中、下部的粉质黏土、粉土及底部的黏土组成,可以分为三个亚层: 淤泥质土:本层土在勘察场区遍布,该层厚度1.50~8.30m,层底标高-13.92~-10.70m,主要有淤泥质土、淤泥及高孔隙比的软塑状黏土组成,灰色,流塑状态,含有机质、腐殖质,高压缩性; 粉质黏土、粉土:本层土在勘察场区遍布,但分布厚度及层底标高变化均较大,该层厚度1.00~7.10m,灰~灰黄、深灰色,流塑、软塑~可塑状态,含云母、有机质、腐殖质、贝壳碎片,中~高压缩性。粉土呈灰色,稍密状态,含有机质,云母,中压缩性; 黏土:本层土仅在线位所跨越的H2孔、JY5~H5孔、H6~JY8孔、JY9~JY10等孔位处揭示,该层厚度1.50~2.60m,灰黑色~黄灰色,可塑状态,含云母、有机质、腐殖质,中~高压缩性。 第四层:第Ⅱ、III陆相层(Q41 a1~Q3ea1) 本层土为河床~河漫滩相沉积,该层厚度14.90~17.50m,层底标高-34.65~-32.88m,主要由上部的粉质黏土、中部的粉土、粉砂和下部的粉质黏土、黏土组成。 粉质黏土:灰黄~黄褐色,硬塑~软塑状态,含铁质、云母、锈染、贝壳、局部含姜石颗粒,中压缩性; 粉土、粉砂:灰黄~黄褐色,中密~密实状态,含铁质、云母、贝壳碎片,中压缩性; 粉质黏土、黏土:黄褐色,可塑状态,含铁质、云母、贝壳、姜石颗粒,中压缩性; 第五层:第II海相层(Q3dmc) 本层土为滨海~潮汐带相沉积,该层厚度8.90~11.80m,层底标高-44.82~-42.45m,本层土主要由顶部的黏土和中、下部的粉质黏土、黏土组成。此外,JY5~JY6孔、JY7孔、H7~JY12孔等沿线还揭示有粉土、粉砂,可分为两个亚层。 黏土:褐灰~灰色,该层厚度2.10~5.80m,层底标高-38.68~-35.63m,可塑~硬塑状态,含云母、有机质、贝壳,土质均匀,中~高压缩性; 粉质黏土、黏土:本层土分部厚度及层底标高变化均较大,褐灰~灰色,可塑~硬塑状态,含云母、有机质、贝壳,土质均匀,中~高压缩性;在JY5~JY6孔、JY7孔、H7~JY12孔等揭示该层底部还有粉土、粉砂。 第六层:第Ⅳ海相层(Q3cal) 本层为河床~河漫滩相沉积,本层土在H1、H9及JY12等孔处未揭穿,根据所揭穿的地层,该层厚度10.00~12.70m左右,层底标高-56.68~-53.07m,主要由顶部的粉质黏土、黏土和中下部的粉细砂、粉土组成,可分为两个亚层。 粉质黏土、黏土:本层土主要分部在H1~H4孔沿线场地范围内,并在H4~JY7孔之间尖灭,灰褐~黄褐色,可塑偏硬~硬塑状态,含铁质、云母、有机质、较多姜石,中压缩性; 粉细砂、粉土:除H5+孔未揭示外,本层土在本场地遍布,灰褐~黄褐色,密实状态,含铁质、云母,砂质纯净,中~低压缩性,H3孔在该层位揭示有厚层的中砂,H8孔在该层位揭示有粉质黏土透镜体,本层土层厚、分布连续且深度适宜,压缩性较低,可作为钻孔灌注桩桩端持力层。 第七层:第III海相层(Q3bm) 本层为浅海~滨海相沉层,层厚20.50~22.50m,层底标高-77.82~-74.87m。在揭示深度范围内主要由上部的粉质黏土、黏土和中、下部的细、粉砂、粉土组成,可分为两个亚层。 粉质黏土、黏土:本层土主要分部在H2~JY5]孔沿线一带,并在H5~H5+孔之间尖灭,黄灰~灰色,硬塑状态,含云母、有机质、姜石、局部大量贝壳,中压缩性; 细、粉砂、粉土:褐灰~灰色,密实状态,含云母、有机质、局部含大量贝壳,砂质纯净,低压缩性。 第八层:第Ⅴ陆相层(Q3aa1) 本层土为河床~河漫滩相沉积,本层土仅在JY5、JY6、JY7、JY8、H5+等钻孔处揭穿,根据所揭示地层,该层最大揭示厚度为12.70m层底标高-89.58m,主要由上部的细、粉砂及下部的粉质黏土、黏土、粉土组成,可分为三个亚层。 细、粉砂:灰黄~灰褐色,密实状态,含云母、有机质、局部含贝壳,砂质纯净,低压缩性。 粉质黏土、黏土:灰褐色,硬塑状态,含云母、有机质、姜石、局部含大量贝壳。 第九层:第Ⅳ海相层(Q3bm) 本层土为滨海三角洲相沉积,本层土仅由H5+孔揭示,揭示厚度16.50m,在揭示深度范围内,主要由粉质黏土和细砂组成,可分为三个亚层。 粉质黏土:灰黄色,坚硬~硬塑状态,含铁质、云母、大量姜石; 细砂:灰黄色,密实状态,含云母、有机质、贝壳; 粉质黏土:灰黄色,硬塑状态,含铁质、云母、姜石。 拟建场地⑥~⑨层土层工程性质良好、分部广泛、均匀,可作为钻孔灌注桩桩端持力层。该场地存在厚度较大的砂性土层,在钻孔灌注桩施工时,要做好钻孔的泥浆护壁工作,防止出现塌孔现象而影响成桩质量,另外施工时尚应考虑姜石对成孔的影响。本场地河道部分表层淤泥较厚,在钻孔灌注桩施工时,宜采用长护筒,以防止塌孔、缩孔等问题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