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 首页
  2. 隧道工程
  3. 内容

隧道进洞开工方案26p

  • 资料大小:44 KB
  • 运行环境:NT/2000/XP/2003/Vista
  • 资料语言:简体中文
  • 资料评级
  • 授权形式:资料共享
  • 更新时间:2014-10-09 15:37
  • 发布作者:滴滴啦
  • 插件情况 无插件,请放心使用
  • 文件类型 RAR
  • 解压密码:gc5.com
  • 安全检测 瑞星 江民 卡巴斯基 金山
介绍: 隧道采用分离式,其中A4合同段承建起讫桩号:ZK21+498.84~ZK23+999,长2500.16m(其中出口明洞长5m,出口洞门结构长10m,暗洞长2485.16m),YK21+500~YK24+000,长2500m(其中出口明洞长5m,出口洞门结构长10m,暗洞长2485m)。隧道区属构造剥蚀低山丘陵地貌,地形起伏大,局部地段地形较陡,出口段坡度较小,一般20~25°。出口洞门采用削竹式结构。 二、隧道地形、地质条件 2.1、气象 隧址所在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区,气候温和,年均气温20℃,无霜期325天,年均降雨量为1700毫米。一年四季均适宜开展野外工作;但受雨季影响较大。 2.2、水文地质条件 隧道区地表水系不甚发育,多为沟谷中发育的季节性溪流,雨季多水,旱季少水甚至无水。出口面对开阔沟谷盆地,地表水低于设计洞门标高约15~20m,暴雨期隧道无被地表水体漫淹的危险。地下水主要有第四系松散土层孔隙潜水、基层风化裂隙水两种类型。地上、地下水对普通混凝土不具侵蚀性。 2.3、工程地质条件 隧道区属构造剥蚀低山丘陵地貌,地形起伏较大,局部地段地形较陡,区内最大标高约659.6m,最低标高约209.5m。出口段为山间平地,隧址区地表多茶园种植区,多沟渠、小陡坎,自然经济较发达。 根据野外地质调查、钻探及物探资料,隧址区内上覆盖残积砂质粘性土,沿山坡及隧道洞身表分布;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上统南园组凝灰岩及燕山早期侵入花岗岩全-微风化。凝灰岩主要分布在A4段起点到K23+160段,花岗岩主要分布在K23+160至出口段,呈侵入不整合接触关系。接触带岩性错乱、复杂,风化程度不均,对隧道洞身围岩稳定有一定影响。隧址区未发现断裂等地质构造。 2.4、特殊地质和不良地质 根据钻探和物探资料,隧址区地表未发现滑坡、坍塌等不良地质现象。隧址区岩性较复杂,侏罗系上统南园组凝灰岩属较硬块状岩组,燕山早期花岗岩属硬质块状岩组。凝灰岩主要分布在A4段起点到K23+160段,花岗岩主要分布在K23+160至出口段,呈侵入不整合接触关系。接触带岩性错乱、复杂,风化程度不均,对隧道洞身围岩稳定有一定影响。 另外受洞身围岩岩性影响,出口及浅埋段围岩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稳定性差,对隧道施工有一定影响。隧道出口段地形较缓,残积土层及全-强风化层厚度较大,自然坡体稳定。因岩土层工程性质较差,易在降雨、开挖等外力影响下产生局部垮塌、落石、泥流等危害,对施工隧道仰坡稳定有一定影响。 2.5、地震基本烈度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项目经过地区的地震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为0.04g,峰值频谱周期为0.45s,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该隧道抗震设计应根据《公路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的有关规定执行。 三、技术标准 公路等级: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 隧道设计速度:80Km/h 隧道主洞建筑限界:2*10.25=20.5 m 隧道净高:5.0m; 设计荷载:公路-Ⅰ级 隧道防水等级:Ⅱ级
点击进入下载 (需要 0 积分)

相关文章

回到顶部
请复制以下网址分享
隧道进洞开工方案26p
https://m.gc5.com/lqgc/suidao/10712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