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 首页
  2. 隧道工程
  3. 内容

隧道右线进口冒顶塌方处理方案13p

  • 资料大小:6.52 MB
  • 运行环境:NT/2000/XP/2003/Vista
  • 资料语言:简体中文
  • 资料评级
  • 授权形式:资料共享
  • 更新时间:2015-01-06 17:35
  • 发布作者:山山种
  • 插件情况 无插件,请放心使用
  • 文件类型 RAR
  • 解压密码:gc5.com
  • 安全检测 瑞星 江民 卡巴斯基 金山
介绍: 1、隧道的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 隧道区位于长白山西南麓支脉岗山岭腹地,设计为分离式隧道,里程桩号LK319+510-LK322+605(RK319+540-RK322+610),全长3095m(右幅3070m)。隧道进口采用削竹式洞门,出口:左幅采用端墙式洞门,右幅采用削竹式洞门。山体总体走向北东,周围群山叠嶂,海拔标高500-1100m,为低山地貌。隧道经过区段海拔高度800-1000m,相对高差为200m。两侧进出口段位于山前坡洪积扇后缘,山麓坡脚边坡较缓,4-13度。区内大部分地段被第四系残坡积物覆盖;局部谷地上覆坡洪积松散层。 2、隧道存在的不良地质现象 经现场踏勘:朝阳隧道左右幅进口段洞顶埋深较浅,地层岩性为全风化花岗岩、表层有80-100cm的腐殖土、含水量特别大,围岩松散,管棚钻进时洞顶出现冒水漏气现象,围岩自稳能力极差。 3、隧道冒顶塌方产生 由上述该隧道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存在的不良地质现象可知,隧道施工中存在很大的难度,随时可能遇到一些不良地质条件。该隧道设计使用新奥法施工,分左右幅、进出洞口4个工作面进行施工。 1)当隧道右幅进口进洞(2014年7月21日)施工到9.0m(即RK319+569)位置时发生塌方,塌方处冒顶,冒顶深度为4.5m,地表塌陷尺寸为7m X 5m。此处围岩为残坡碎石土和全风化花岗片麻岩,离顶板厚度较薄,岩体破碎呈散体结构,并富水。 2)当隧道右幅进口进洞(2014年7月24日)施工到15m(即RK319+575)位置时发生塌方,塌方处冒顶,冒顶深度为4.5m,地表塌陷尺寸为7m X 6m。此处围岩也为残坡碎石土和全风化花岗片麻岩,离顶板厚度较薄,岩体破碎呈散体结构,并富水。 二、冒顶塌方原因分析 洞口段为Ⅴ级浅埋偏压,采用单侧壁导坑法施工,我项目部按照设计要求施工,并根据施工现场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对洞顶进行预注浆处理(设计没有)。 综上分析,该隧道施工中造成冒顶塌方的主要原因是地质因素。 1、隧道工程地质条件差 塌方处土体松散,局部存在孤石,左侧拱腰存在涌水突泥现象;塌方处为土石交界面,降水下渗后形成滑移面,极易滑塌。由于结构松散,颗粒间无胶结或胶结差。如此差的地质条件,开挖后便引起坍塌。 2、隧道地形条件差 为了提前做好洞外排水工作,截水沟已施工到拱顶左侧5m之外的位置,与原有土沟顺接;拱顶无植被,直间受大气降水的影响,部分雨水未能够及时顺截水沟流出,而此处地表碎石土松散,提供了雨水往下渗的机会。当雨水下渗较多,导致软弱面的强度大大降低,也是诱发塌方的原因。
点击进入下载 (需要 0 积分)

相关文章

回到顶部
请复制以下网址分享
隧道右线进口冒顶塌方处理方案13p
https://m.gc5.com/lqgc/suidao/107449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