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文评阅阶段程序设置及对论文质量保证的作用
论文评阅是广义答辩程序的第一个阶段,它最主要目的是鉴定申请答辩人所提交的论文是否达到了申请相应学位的学术水平。对这一小环节的策划重点在于形式要件和实质要件的审核。由于论文评阅是答辩环节的第一道关口,各高校在这一阶段的程序设置上都尽量做到严格、严谨、严密。目前这一阶段的程序设置大多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学术不端行为检测,或称机评。这部分的主要作用是防止学位论文出现抄袭、伪造、篡改等严重学术不端行为,是对论文最低层次的审核;第二部分包括盲评、通信评审、校内专家评审、答辩专家评审等,这几种评审也可能交叉进行,主要由专家从专业的角度审核论文是否符合相应学位论文的要求,是否具备答辩的资格。学术不端行为检测是过程检测和检查的重点,也是针对近年来抄袭、剽窃、伪造、篡改等学术不端行为愈演愈烈、对过程进行处置和改进的结果,当然也是由于科学技术发展为这种监测和检查提供了条件,学术不端行为检测是由公共文献数据库开发的快速检测此类不端行为的系统。目前使用范围较广的是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简称“TMLC”),它以《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为全文比对数据库,初步实现了对抄袭与剽窃、伪造、篡改等学术不端行为的快速检测。大约十年前,在笔者开设的《论文写作》课中就专门增加了《计算机、INTERNET 与论文写作》一章,在谈到运用计算机、INTERNET 撰写论文应注意的问题时,强调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抄袭,并预测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数据库的完善,在辨别雷同文献方面一定会有所突破,“文抄公”的黑爪就很可能被揪住[1]。
现在大多数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始对提交的学位论文进行学术不端行为检测,收到较好的效果。但在这一程序设置和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以下问题:(1)数据库不完备。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是图书数据相对薄弱,早期文献相对薄弱,这对人文社科基础学科论文检测影响严重。(2)检测不及时全面。由于检测系统使用权等因素,使各高校和科研院所检测的积极性大打折扣,从而影响检测的实际效果。(3)检测结果透明度不够。由于各种人为因素的影响,如本单位形象、领导所指导的学生等,大多数检测处于密室操作状态,检测过程和结果缺乏应有的透明度。当然,即使上述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学术不端行为检测也不过是保证学位论文质量最低或最起码的一步,但这一步也必须要做好做扎实,对存在侥幸心理的申请者形成强大的震慑作用。
盲评,或匿名评审,是过程检查的重要一环,是论文评阅阶段最关键的程序设置之一。它主要是针对人情风盛行、影响评阅人公正评审而设立的,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从本专业专家库选择论文评阅人,删除被评阅论文作者、指导教师等相关信息,只留论文主体部分供专家评审。在这一程序设置中,应注意专家库的范围,尽量控制在二级学科层次,但必须尽量涵盖全国;盲评专家的数量应以三位为宜,这样可以在意见不一致时根据多数意见得出结论;盲评时间要适当提前,盲评结论应及时反馈给培养单位;盲评结论要明确,尤其针对是否具备答辩资格给出明确结论。最好针对不同学科,制定相应的量化标准。盲评是对论文第二层次的把握,盲评的结论直接影响下一程序的进行。通讯评审,特指由培养单位以外的专家对论文进行评审。与盲评不同的是,通讯评审要有针对性,所聘专家一定要对提交论文的领域有较深的研究。通讯评审专家可以由培养单位论文指导教师推荐,本专业负责人确定。通讯评审应在盲评的基础上进行,重点应集中从更专业的角度发现论文的亮点和不足。校内专家评审,一般由同专业其他导师进行。由于他们对本单位条件和论文撰写的过程比较熟悉,一般能更具体地提出论文的亮点和不足。通讯评审和校内专家评审是对论文第三层次的把握,对进一步提升论文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其意见应及时反馈给论文导师和作者,以便他们对论文进一步修改润色。答辩专家评审,本应该是一个独立的程序,但大多数高校和科研单位把它与通讯评审和校内专家评审相结合。换句话说,就是由通讯评审和校内评审专家担任答辩委员会成员。
即使这样,笔者认为也不能将两个程序合二为一,第一次是作为评阅人,应及时反馈评阅意见;第二次是作为答辩委员会成员,再次评阅论文,是答辩的准备,更是检查作者是否结合评阅意见进行了必要的修改润色。答辩专家的评审意见将在正式的答辩中反馈给作者。
二、预答辩阶段程序设置及对论文质量保证的作用
预答辩是正式答辩的预选和预演,在整个答辩环节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保证和提高论文质量更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目前博士论文设置预答辩程序的较多,硕士论文设置预答辩程序的以专业硕士、在职硕士为主,统招脱产的科学学位硕士论文设置预答辩程序的相对较少。
首先,要充分认识预答辩对确保和提高论文质量的意义。多所学校博士论文预答辩办法都提到:“博士学位论文预答辩是博士生在申请学位论文正式答辩之前进行的一次集体指导,是保证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环节,其主要目的是,查找博士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帮助博士生进一步修改完善论文。”[2]不少学校要求预答辩委员会对学位论文进行严格、认真审查,重点检查学位论文的创新性、论文工作量、有无违反学术规范现象等,并详细指出论文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提出改进意见[3]。所以预答辩是作者在论文精雕细琢前相关专家对它的一次会诊,一次集体指导,重点是查找论文的不足和问题,目的是帮助作者修改和完善论文。
其次,要注意预答辩的时间安排。一般来说,学位论文预答辩应安排在论文初稿完成之后,预答辩的时间不应少于正式答辩的时间。我们之所以说预答辩是正式答辩的预选,主要的意思是预答辩必须给出明确的结论,该论文是否具备了参加正式答辩的资格。多数学校明确要求预答辩结论应分为:未通过预答辩(不能如期参加正式答辩)、经修改后可通过预答辩(预答辩委员会要明确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论文作者按修改意见要求认真修改后方可如期参加正式答辩)、通过预答辩。说预答辩是正式答辩的预演,是指预答辩一定要按正式答辩的程序和要求进行,答辩过程甚至应超过正式答辩,因为预答辩要求答辩委员会专家有时间充分阐明自己对论文的看法,特别是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及相应的解决办法。多数培养单位将预答辩安排在论文评阅阶段之前,但若能安排在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盲评之后,与通讯评审大致相同的时间,似乎对提高论文质量更有意义。因为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盲评重在预选,与预答辩的第一项功能相近,结合前两项的结论,可节省预答辩预选环节的时间,而预答辩的第二项功能查找论文的不足和问题,进一步完善论文,与通讯评审的主要功能是契合度较高,可以共同作为修改和完善论文的参考,对提升论文水平很有好处。
最后,要结合学科特点,切忌一刀切。很多培养单位预答辩管理办法规定太细太具体,没有充分发挥学科的作用,容易导致重形式,轻实质。预答辩成败的关键在于学科的重视程度,而每个学科又有各自的特点,所以对预答辩的具体时间安排、预答辩委员会的选择、每篇论文预答辩的时间安排,在严格要求的同时,给予学科一定的自主性和灵活性非常重要。
三、正式答辩阶段程序设置及对论文质量保证的作用
根据 2004 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负责审查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组织答辩,就是否授予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作出决议[4]。因此,正式答辩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审查学位论文是否达到了相应学位的基本要求和学术水平,它是保证学位论文质量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关于正式答辩的程序,各学位授予单位大多根据相关文件和本单位的实际自行制定。特别是随着优秀学位论文评选、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开展、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的强化,学位论文正式答辩程序设置日趋严密、规范和透明。
正式答辩阶段程序设置的严密周全是保证论文质量的基础。这一阶段程序设置要从学位授予及培养单位、申请答辩人、答辩委员会三个角度考虑,学位授予单位要做到领导重视,相应管理监督机制健全;学位培养单位要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清楚;学位授予及培养单位应对申请答辩人严格审核,确保申请人提交的各项形式要件符合参加答辩的要求,确实获得答辩资格;答辩委员会遴选应符合有关规定,既要从学术道德和学术水平层面考察,也要有必要的回避,防止人为因素影响答辩。答辩委员会成员应尽职尽责,公正严格,答辩过程要严谨、有序。一定的标准化规范十分必要。正式答辩全过程的公开透明是保证论文质量、答辩过程严肃公正的必要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要求答辩委员会必须有外单位的有关专家参加[5],各学位授予单位制定的答辩办法均明确规定答辩必须公开进行,甚至具体规定了公开方式。如规定提前几天公布答辩的时间、地点等信息,以便广泛吸纳校内外有关人员列席旁听[6]。
另外,答辩办法一般还会规定就答辩过程进行记录,包括录音、录像、一定的列席旁听及音频、视频、文字材料记录,既可以防止答辩过程流于形式,也可以防止由于人际关系而导致对论文给出不公正的结论。正式答辩应适当突出“议”与“辩”,这就要求申请人介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提问、申请人答辩、答辩委员会评议,各环节有必要的联系与互动。具体来说,申请人介绍论文时要突出论文的基本思路和创新,避免重复性宣读论文(或论文摘要),此时答辩委员会可适当插话,以便引导申请人更集中介绍论文的相关内容;答辩委员会的提问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知识点考察,其目的是使论文进一步深入,提问前的适当说明和评议非常必要,答辩人可通过追问,弄清答辩专家的意思;申请人答辩应从完善、提升论文的角度思考和回答所提问题,应与答辩专家适当互动;答辩委员会评议论文时一般要求其他人员回避,评议结束后,应针对每篇论文进行最后点评,以便申请人有机会对论文进行最后的完善。
总之,学位论文答辩虽然是研究生教育过程的最后一个小环节,但这一环节的策划容不得半点马虎,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量的增大,更要精益求精,不断改进。在答辩诸环节的实施过程中,首先要注意调动学生(实施主体)的积极性,但指导教师、专业负责人、培养单位均不可放松督促和检查,而是要不断总结,不断改进,不断提升学位论文的质量,进而提升研究生教育的水平。
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是研究生整体素质的集中反映,它标志着学生对本学科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的掌握程度,标志着学生综合运用本学科专业知识独立从事科学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撰写学位论文是研究生教育的最重要环节,是研究生学习最后阶段的实战演习[7]。那么,培养单位建立和完善学位论文质量提高机制,对提高研究生教育水平就具有重要意义。广义的答辩,是论文的收关、检验阶段,对申请人、学位授予单位、培养单位意义同样重要,让我们通过进一步完善相关程序,严格执行相关程序,为全面提升学位论文质量,从而提升研究生教育水平共同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