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篇论文中,引用参考文献论证自己的观点或者理念是十分必要的,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建筑工程论文参考文献格式,欢迎阅读查看。
参考文献一:
[1]夏章义.采用限额设计对工程造价进行控制[J].中国科技博览,2009
[2]朱理铭.限额设计在建设项目投资控制中的作用[J].《南方建筑》,2002(2):15
[3]牛卫平,陈艳笑.基于层次分析的广东区域竞争力评价[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20
[4]钟艳艳.建设项目设计阶段造价控制研究[D].《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07(4):1
[5]谢新喜,姚彩平.限额设计在建筑工程设计阶段的应用分析[J].《当代经济》,2011(4);23
[6]秦敏,赵辉.浅谈推行限额设计的意义[J].《今日科苑》,2009(4):23
[7]康幕.铁路建设项目前期造价确定与控制研宄[D].《中南大学硕士论文》,2008(11):1
[8]吴嘉.层次分析法在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评价中的应用[J].《甘肃科技》,2007(3):15
[9]朱理铭.限额设计在建设项目投资控制中的作用[J].《南方建筑》,2002(2):15
[10]类静,朱建石.浅谈设计阶段工程造价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国市政工程,2005(3):59-61
[11]姚传勤.从限额设计谈投资控制[J].安徽建筑,2006(3):143-144
[12]郝庆莉,董永薪.限额设计是降低工程造价的有效途径[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3(8)
[13]沈以弾.试论限额设计与建设投资控制[J].建筑设计管理,2001(4);38-40
[14]苏金成.浅谈限额设计与工程造价控制[J].价值工程,2010:14
[15]扈美玲.限额设计控制造价的方法及完善浅析[J].《建筑》,2010(10):5
[16]王红平,吴益臣.浅谈工程项目投资的全过程控制[J].建筑管理现代化,2004(3):54-56
[17]官庆.论限额设计在项目投资控制中的作用与对策[J].四川建筑,2002(12)
[18]肖艳玲.系统工程理论与方法[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2002:101-124
[19]陈丽坚.推行限额设计的探讨[J].桂林工学院学报,2000(4):177-179
[20]韩晔.如何搞好限额设计[J].化工技术经济,2003(9):35-37
[21]邓卫宁.关于建设投资和限额设计的思考[J].国外建材科技,2004(1):132-132
[22]范杰.浅析限额设计对工程造价的控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2)
[23]冯为民,王名晖.工程限额设计的有效实施[J].广西城镇建设,2006(3):51-53
[24]邓绍林.浅谈建设项目投资控制与限额设计[J].天然气与石油,2006(2):53-55
[25]窦怀田.限额设计与工程造价的控制[J].集团经济研究,2007(6):113
[26]杜宏成,闫玉静.综合评价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一权重的确定[J].科技信息,58.
[27]杨雄胜,臻黛.企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宄[J].财政研宄,1998,17(5):39-46.
[28]P.Baake,andA.Boom,VerticalProductDifferentiation,NetworkExternalities,andCompatibilityDecisions[J].InternationalJournalofIndustrialOrganization19,p.267-284,2001.
[29]YanWangRichardK,MorganMatCashmore,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ofprojectsin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newlaw,oldproblems,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Review,2003,(23),101-103
[30]高翔.住宅装饰工厂化生产的AHP-Fuzzy质量评价.徐州工程学院学报.Vol.21No.12,2006
参考文献二:
[1]WangHeng,BellPM.Fuzzyclusteringanalysisandmultifactorialevaluationforstudents,imaginativepowerinphysicsproblemsolving[J].FuzzySetsandsystems,1996,78(1):95-105
[2]胡永宏.综合评价中指标相关性的处理方法[J].统计研宄,2002,24(3):39-40.
[3]黄孟蕃.决策概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9.
[4]杜宏成,闫玉静.综合评价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一权重的确定[J].科技信息,58.
[5]宋晓红,王雪峰.浅谈限额设计在工程设计中的作用[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6,(12)
[6]梁东峰.设计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徐州工程学院学报[J].2006(12)
[7]韩滨,设计单位如何进行限额设计[J].铝加工2006,(5)
[8]郑冰,诸奇.高校基本建设项目设计阶段工程造价控制研究[J].建筑经济2008年6月增刊
[9]张红标.建筑结构设计成本优化研究[D].浙江大学企业管理,2012
[10]王晓科.论工程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J].四川建筑,2004(8):149-150
[11][美]塞缪尔亨廷顿主编,周琪、刘绯、张立平、王圆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12]戴志中、杨震主编.建筑创作过程与表达[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13]鲍家声主编.建筑设计教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14]胡春.建筑师事务所设计创新的实证性研究——公共建筑的形态语言[D].合肥工业大学,2009.
[15]李良亭.当代中国建筑师事务所创新设计的实证性研究——公共建筑设计组织[D].合肥工业大学,2009.
[16]陈建军.建筑创作过程对设计作品的影响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
[17]张冰.哈尔滨当代建筑创作新潮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大学,2010.
[18]高呢喃.建筑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
[19]刘婷婷.非正式创新网络及非正式交流空间的实证研究[D].同济大学,2007.
[20]吴锦绣.建筑过程的开放化研究[D].东南大学,2000.[21]郑建平.杭州大中型建筑设计公司组织结构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10.05.
[22]陶郅,陈子坚,郭嘉.创造校园生活的中心舞台——合肥学院图书馆设计[J].建筑学报,2011.11.
[23]汪大炜.合肥赖少其艺术馆设计回顾——定义非功能性空间[J].南方建筑,2012.03.
[24]韩明清.合肥工业大学建筑技术研发中心创作谈[J].工程与建设,2008.03.
[25]项秉仁,程翌.内在理性和外在逻辑——合肥大剧院建筑和室内设计[J].时代建筑,2010.05.
[26]孟建民.渡江战役纪念馆[J].建筑与文化,2008.10.
[27]毕功华.合肥网讯软件有限公司[J].建筑学报,2007.02.
[28]刘凤朝,冯婷婷.国家创新能力形成的系统动力学模型——以发明专利为能力表征要素[J].管理评论,2011.05.
[29]艾英旭.建筑创新浅析[J].华中建筑,2005.01.
[30]邹广天,于戈.日本现代建筑设计创新探析[J].建筑学报,2009.02.
参考文献三:
[1]姜从盛陈江吕林女丁庆军胡曙光.高性能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研究,湖北工学院学报20042期.
[2]沙林浩.水下不分散混凝土技术.广东建材,2009.39-42
[3]仲伟秋张志伟.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的性能及其影响因素.中国水运,2009.263-264
[4]李成军.导管法浇筑水下混凝土的施工原理与质量控制措施分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
[5]彭伟.道路高性能混凝土配制技术的研究..河南建材,2007:22-24
[6]洪海禄.预拌混凝土质量管理研究,2005.
[7]周茗如李郑波沈琼斐郭中宇.混凝土消耗量定额中配合比影响因子研究.中国建材科技,2013,:12-15.
[8]孙建全.粉煤灰C55高性能混凝土在滨州黄河大桥工程中的应用研究.,2006.
[9]李超.工业废料在混凝土中的应用.,2012.
[10]李贤龙.水下不分散混凝土施工的研究与工程应用.科技与企业,2013,:30-30.
[11]董徐奋.导管法浇筑水下混凝土的质量控制.低温建筑技术,2010,:119-121.
[12]刘军方惠琦贺鸿珠.水下不分散混凝的应用研究.建筑材料学报,2000,:360-365.
[13]周伟丁新龙张长民刘本华蒲高军.低流动性损失水下混凝土抗分散剂的性能研究.化学建材,2001,:39-42.
[14]蒋正武孙振平张冠伦王玉吉.新型水下混凝土抗分散剂的性能研究.新型建筑材料,2000,:13-15.
[15]李永红王蓉.利用水下不分散混凝土技术开发防渗墙新型墙体材料初探.水电站设计,2004(1),:39-42.
[16]谢丽媛.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短柱受压性能试验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9
[17]胡勇.导管法浇筑水下混凝土的质量控制策略研究.中国水运,2012:127-128.
[18]牛季收朱凯.粉煤灰对水下不分散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硅酸盐通报,2008(4):875-880.
[19]陈迎明.提高水下混凝土灌注桩强度的试验研究与应用.中南大学,2003.
[20]沙林浩,林鲜,冯爱丽.水下不分散混凝土流动性损失控制技术研究.混凝土,2001(8):3-5.
[21]林秀丽.混凝土温度的控制和预防裂缝.建材发展导向,2011(1).
[22]刘娟.水下不分散混凝土抗分散剂的研究[D].湖南:湖南大学,2005
[23]林勇钟海敏高春雷.水下混凝土的配制与应用.广东建材,2012(8):12-13.
[24]王维丙烯酰胺和D-果糖、丙烯酰胺衍生物的接枝共聚和絮凝性能测试.广西师范学院,2012
[25]姚琴.高效减水剂掺量对混凝土质量的影响.中华民居.2013(15):347-348.
[26作杨婧于彬.粉煤灰在水下混凝土中的应用.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14).
[27]王文忠韦灼彬唐军务侯林涛.水下不分散混凝土配合比及其性能研究.中外公路,2012(1):265-267
[28]刘保东李鹏飞李林康银庚.混凝土含水率对强度影响的试验.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1(1):11-12.
[29]李光耀.探讨影响混凝土质量的几个因素和控制措施.科技信息,2010(10):329-330
[30]祝昌暾周志斌王章夫.混凝土工作性对灌注桩质量的影响.混凝土,2007(1):7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