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技术是冰蓄冷技术重大突破,在多家著名的空调公司技术说明会上得到高度评价,并开始制造样机进行全面测试。希望贵公司尽快与本人联系,进行全面的技术交流。 本人经过八年的研究,发明了目前世界最先进的蓄冰空调系统,并已经得到中国专利局授权,可以在目前的大型中央空调和小型商用中央空调上应用,结构简单,技术成熟,造价低廉,运行可靠稳定,容易实现超低温送风,大大降低了蓄冰空调系统投资,提高了换热效率。并能实现蓄冰蓄热联供,提高了制冷效率,得到无能耗的蓄热热水,节能效果明显优于现有的中央空调。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 关键词: 冰蓄冷 蓄冰空调 本技术是冰蓄冷技术重大突破,在多家著名的空调公司技术说明会上得到高度评价,并开始制造样机进行全面测试。希望贵公司尽快与本人联系,进行全面的技术交流。 本人经过八年的研究,发明了目前世界最先进的蓄冰空调系统,并已经得到中国专利局授权,可以在目前的大型中央空调和小型商用中央空调上应用,结构简单,技术成熟,造价低廉,运行可靠稳定,容易实现超低温送风,大大降低了蓄冰空调系统投资,提高了换热效率。并能实现蓄冰蓄热联供,提高了制冷效率, 得到无能耗的蓄热热水,节能效果明显优于现有的中央空调。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 冰蓄中央空调已逐渐成为热门投资,蓄冰空调是节能空调发展的趋势,被中国列为十大节能措施之一,并要求各地政府在近几年大力推广。韩国已经立法,3000平方米以上的公共建筑必须采用蓄冷空调系统。美国蓄能协会预测到2010年全美空调采用蓄能技术将达到95%以上。冰蓄冷中央空调项目得到中国政府广泛支持,包括免电力增容费、低息贷款、分时电价等政策。在印度及东南亚部分国家都缺电。是发展冰蓄空调的最佳时机。 冰蓄冷中央空调简单地讲是由冰提供冷源的中央空调系统,蓄冰中央空调主要是结合电力系统的分时电价政策,通常在夜间用电低谷期,采用电制冷机制冷,将制得冷量以冰的形式储存起来,在白天空调负荷高峰期,将冰融化释放冷量。发展蓄冷空调对一个国家来说,乃是利国利民的大业,是一项一举三得的技术措施:(1)对国家、对电力部门的好处,改善电网负载因素,有利于安全供电,计划兴建的新电厂或新的发电机组就可不建或缓建,提高了现有发电设备与输配电网的利用率与效率;(2)对建筑业主与用户的好处,建筑业主与用户支付比常规空调更少的运行费用;(3)对环保、对社会都有好处,由于可少建或缓建电厂,就可减少CO2的排放量,减少了钢材与有色金属消耗。 现本人寻找厂家合作制造样机,并希望与贵公司的制冷机组配套测试,望得到贵公司的支持,以便将来共同开发此产品。如有意向请致电86-0591 -83039223传真86-0591-87533311 手机86-13705912607电子信箱COC-1@163.COM 联系人:林智忠 (附主要蓄冰设备评估表) 主要蓄冰设备评估表 ★★较好 ★★★好 ★★★★很好 ★★★★★最好
蓄冰种类
评估项目 盘管外蓄冰
外融式冰槽 盘管外蓄冰
内融式冰筒(槽) 封装冰蓄冰
冰球 内外融冰蓄冰
蓄冰筒
代表性厂家
BAC、清华同方
calmac、fafco
ciat、cryogel
林智忠(专利)
中国市场占有率
22%
14%
64%
0%
制冷系统的蒸发温度(选择蓄冷设备时应尽可能地提高制冷机组的蒸发温度)
★★★★
采用二次换热,热损失大,使用金属盘管,蓄冰热阻较小,蒸发温度较高 ★★★
采用二次换热,热损失大,使用聚乙烯盘管,蓄冰热阻大,蒸发温度低 ★★★
采用二次换热,热损失大,使用聚乙烯冰球,蓄冰热阻大,蒸发温度低 ★★★★★
可采用直接蒸发,并使用金属盘管,金属翅片,换热面积大,蓄冰热阻小,蒸发温度高
净可利用蓄冷量与名义蓄冷量比
(冰蓄冷系统此数值可近似为融冰率,完成一个融冰释冷循环后,融化的冰占总结冰量比) ★★★★
可实现较好的融冰效果,但蓄冰槽是方形结构,后期产生大量浮冰,易形成水流死角,需辅助设备搅拌 ★★★★
水与冰通过盘管传热,融冰时热阻逐渐增大,冰层外部不容易融化 ★★★★
水与冰通过球壁传热,融冰时热阻逐渐增大,冰层内部不容易融化 ★★★★★
水与冰直接接触,内部采用螺旋水流,可实现很好的均匀的百分之百融冰效果,无需辅助设备融冰
蓄冷速率
★★★★
采用二次换热,热损失大,使用金属盘管,传热好,蓄冷速率较高 ★★★
采用二次换热,热损失大,使用聚乙烯盘管,导热性差,蓄冷速率较低 ★★★
采用二次换热,热损失大,使用聚乙烯球体,导热性差,蓄冷速率较低 ★★★★★
可采用直接蒸发,并使用金属盘管,金属翅片,换热面积大,传热效率高,蓄冷速率高
取冷速率
★★★★
水和冰直接接触,换热效果好,取冷快,取冷速率高 ★★★
采用二次换热,热损失大,热效率低,使用聚乙烯盘管,导热性差,融冰时热阻逐渐增大,取冷速率低 ★★★
采用二次换热,热损失大,热效率低,使用聚乙烯球体,导热性差,融冰时热阻逐渐增大,取冷速率较低 ★★★★★
采用螺旋水流,可根据需求自由调整取冷速率,当采用内(间接)融冰方式时取冷速率较低,当采用外融冰方式时,水和冰直接接触,换热效果好,取冷速率高
制冰率(完成一个蓄冷循环时蓄冰槽制冰容积与蓄冰槽容积比)
★★
45%-55% ★★★★
65%-70% ★★★
60%-65% ★★★★★
80%-90%
供冷温度
★★★★
1℃-4℃ ★★★
5℃-9℃ ★★★
5℃—9℃ ★★★★★
1℃—6℃
蓄冰种类
评估项目 盘管外蓄冰
外融式冰槽 盘管外蓄冰
内融式冰筒(槽) 封装冰蓄冰
冰球 内外融冰蓄冰
蓄冰筒(专利)
蓄冷特性(进口温度、出口温度、蓄冷量、蓄冷速率等参数随时间变化的综合特性)
★★★★
较短时间内得到较厚的冰层,若释冷时冰没完全融化而再度在未融化的冰上蓄冰,会降低蓄冰效率 ★★★
要较低的温度和较薄的冰层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较好得蓄冰效果 ★★★★
要较低的温度和较大的载冷剂流量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较好得蓄冰效果 ★★★★★
在较高的蒸发温度和较短时间内得到厚的冰层,特殊的结构使释冷时冰没完全融化而再度蓄冰,也不会降低蓄冰效率
释冷特性(进口温度、出口温度、取冷量、取冷速率等参数随时间变化的综合特性)
★★★
取冷速率过快,放冷时间短,冷量集中,不容易控制,适合工业低温水或热负荷集中的商业建筑 ★★★
取冷时间长,融冰时随着取冷时间延长热阻逐渐增大,取冷速率降低,不符合建筑热负荷要求,要经过复杂的控制系统才能得到较好的应用效果 ★★★
取冷时间长,融冰时随着取冷时间延长热阻逐渐增大,取冷速率降低,不符合建筑热负荷要求,要经过复杂的控制系统才能得到较好的应用效果 ★★★★★
满足建筑热负荷的要求,无须经过复杂的控制系统就可实现。上午建筑热负荷低,采用间接融冰方式融冰,取冷速率低,取冷温度高;下午建筑热负荷高,切换至外融冰方式融冰,取冷速率高,取冷温度低。
热损失
★★★
蓄冰槽一般采用现场加工,表面积大,槽体材料多样,施工工艺无法保证 ★★★★★
出厂时以做好保温,保温效果非常好 ★★★★★
出厂时以做好保温,保温效果非常好 ★★★★★
出厂时以做好保温,保温效果非常好
安全性,可靠性(设备及附属设备运行的故障率)
★★
制冰和融冰时需要空气搅拌;制冰时冰层厚度需要准确控制;需要二次换热设备;有开式水系统的缺点;大量的附属设备严重影响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 ★★★★
需要二次换热设备,附属设备较少,安全性,可靠性较好 ★★★★
需要二次换热设备,附属设备较少,安全性,可靠性较好 ★★★★★
采用制冷机直接蒸发,金属盘管,闭式水系统,无附属设备,安全性,稳定性很高
使用寿命
★★
大量使用钢制盘管耐腐蚀性差 ★★★★★
采用大量的聚乙烯寿命长 ★★★★
冰球频繁膨胀,影响使用寿命 ★★★★
整体镀锌或全聚乙烯结构寿命长
蓄冰种类
评估项目 盘管外蓄冰
外融式冰槽 盘管外蓄冰
内融式冰筒(槽) 封装冰蓄冰
冰球 内外融冰蓄冰
蓄冰筒(专利)
自动控制
★★
附属设备多,控制要求精确,自控难度高 ★★★★
释冷特性不符合建筑热负荷要求,需要较复杂的自控设备 ★★★★
释冷特性不符合建筑热负荷要求,需要较复杂的自控设备 ★★★★★
释冷特性完全满足建筑热负载的要求,无须经过复杂的控制系统就可实现全自动运行
成套配套性
★★
槽体一般由施工现场制造 ★★★★
可整套出厂 ★★★★
可整套出厂 ★★★★★
可整套出厂,并可与制冷机直接配套
在低温空调系统中的应用
★★★★★
可应用在低温空调系统中 ★★
不能应用在低温空调系统中 ★★
不能应用在低温空调系统中 ★★★★★
可应用在低温空调系统中
占用空间小,安装灵活
★★★
★★★★★
★★★★
★★★★★
维护经济性
★★
大量的附属设备、控制设备增加了故障率和开式水系统的缺点都提高了维护费用 ★★★★
很少的维护 ★★★
要定期检查冰球破损情况 ★★★★★
极少的维护
运行经济性
★★★★
大量附属设备消耗大量电能,二次换热热损失大,开式水系统能耗大,如应用在低温空调系统末端设备节电明显 ★★★★
热效率低,二次换热热损失大 ★★★★
热效率低,二次换热热损失大 ★★★★★
热效率高,直接蒸发式,无二次换热损失,无附属设备,如应用在低温空调系统末端设备节电明显,与其他蓄冰系统节能10%以上
蓄冰空调系统投资经济性
★★★★
可应用在低温空调,使空调末端设备投资减少15%以上,系统总投资略高于常规空调 ★★★
系统总投资高于常规空调较多 ★★★
系统总投资高于常规空调较多 ★★★★★
可应用在低温空调,使空调末端设备投资减少15%以上,无二次换热设备投资,系统总投资同等于常规空调
蓄冰系统设备制造经济性
★★★★
★★★★★
★★★★★
★★★★★
简单的加工设备,极低的成本
《内外融冰蓄冰筒》专利人:林智忠 电话013705912607 电邮coc-1@163.com